
孩
子
有
強
迫
症
?
其實就是“秩序敏感期”來啦!
前兩天和一位家長聊天,這位家長說道:她家寶寶最近特别“難搞”,很多事情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
比如:
小象暖暖一定要放在小熊的旁邊;
香蕉必須是完整的并且上面不能出現黑點;
每天必須走一樣的路線去上學;
睡覺前必須先洗臉再刷牙,順序不能亂;
......
爸爸覺得寶寶這樣特别好笑,而媽媽覺得特别“惱火”,這麼個小孩兒,怎麼事情這麼多!
其實,真不是孩子“難搞”,也不是孩子事多,寶寶之是以會有這些表現,是因為他們迎來了一個非常重要且神秘的時期:秩序敏感期,簡單來說,就是進入了“處女座”模式。
☆ 秩序敏感期的特點☆
通過這個媽媽的回報,我們都已經發現,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一般會有标志性的特點,比如:
1、規規矩矩,要求完美
案例:天天3歲半了,前幾天特别喜歡的衣服,這兩天說啥也不要穿了,原因僅僅是衣服上掉了一個扣子。他覺得這件衣服不再是他之前那件了,甚至每天早上連穿衣順序,也必須按“規矩”來:先穿褲子再穿上衣,如果順序換了,就要“哇哇哇”......
除此之外,對于玩具的擺放,天天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毛絨玩具大集合的時候,小象暖暖必須排在第一個,小豬佩奇必須放在暖暖的旁邊......所有的玩偶都要按照順序排列整齊,一個都不能錯。
2、對物品有強烈的歸屬感
案例:橙子3歲了,昨天在幼稚園尿床了,媽媽把放在學校的被褥拿回家洗了,第二天沒有幹,媽媽就帶了其他的被褥去幼稚園,結果到了下午,老師給媽媽說,橙子今天中午沒有睡覺,給她鋪好床,她說:這不是我的床,我不要睡覺。”
☆ 秩序感,對孩子意味着什麼?☆
蒙台梭利有一本書《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秩序感,它與外部環境體驗有關;另一種秩序感是内部秩序感,它可以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不同部分及其相對位置,也可稱為“内部定位”。
分享一個書中談到的有趣例子:一個一歲半的孩子,跟爸媽長途旅行回家後,開始無端失眠和反胃。一到晚上就痙攣、抽搐,大哭不止。全家人輪流照料,也請了醫生診治,但完全不奏效。蒙台梭利也參與了孩子的診治,她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們旅行中住的酒店,有帶欄杆的嬰兒床和特殊的食物,但回家後孩子和媽媽睡,這些都沒了。于是蒙台梭利嘗試用兩個枕頭擺成垂直的護欄狀,在大床上隔出一個小床的樣子。結果孩子一看就停止哭鬧了,滾到小床裡,很快就睡着了,此後再也沒有發病。
很顯然,睡在大床上的孩子,失去了床欄杆給予的支撐感。這讓孩子感覺到一種内在的失調和痛苦。
是以,我們會說,孩子的秩序感會帶給他極大的安全感。
那麼,我們該如何抓住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呢?
☆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養好習慣 ☆
1.非原則問題,選擇順從孩子的需求
隻要孩子的“執拗”和原則問題、安全問題無關,沒有觸犯公共道德标準,不危害他人,我們不妨接受孩子要求的“一緻”,順從孩子的需求。東西要自己拿、衣服要自己穿,電梯要自己按...... 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他也将收獲自主的快樂。
2.幫孩子建立外部秩序感,内化規則
首先,可以減少更換家中擺設的頻次,這樣有助于孩子适應家的環境。其次,需要我們明确告訴孩子,家中各種大小物件,衣服、鞋子、水杯等等應該放在哪裡,什麼可以碰,什麼不能動,可以碰的東西,用完要物歸原“位”......再者,還要告訴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規則,比如: 飯前要洗手,睡前要刷牙,進屋要敲門,收到禮物要“謝謝”,做錯事情要道歉......當然,最最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千萬别忽視了“榜樣”的力量哦。
3.發現孩子犯錯,溫柔且堅定的糾正
如果孩子有錯誤的“秩序”需要糾正,或者在糾正過程中出現“反抗行為”,比如大哭大鬧,朋友們,一定要穩住,調整好氣息。不要因為受不了哭鬧,中途妥協,這會讓孩子認為“我隻要哭,就能被滿足”,更不利于秩序和規則的培養。
溫柔且堅定的設立好邊界,看見并回應孩子的感受,然後去重申和強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讓孩子在感受愛和尊重的同時,也會清楚明白父母可接受的行為界限。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更像是一份漫長且需要耐心的事業。是以,不如讓我們懷揣着對生命的愛和敬畏,一起靜待花開吧。
作者: 柒月 編輯:小柒 稽核:陽陽老師
康園康複綜合服務中心
鄭州市管城區鄭東商業中心B區8棟(康平路與萬通街交叉口)1802号
康園康複經開園
鄭州市經開區第四大街64号(鄭州殘障人士康複教育中心院内北三樓)
康園康複上街示範園
鄭州市上街區登封路與五雲路交叉口向西400米路北天佑醫院東側(上街實驗國小西側)
康園康複中牟園
鄭州市中牟縣泰安街與錦中路交叉口向東100米路北中牟縣社會福利中心院内西棟中牟縣殘障人士康複教育中心
康園康複新鄭園
新鄭市殘障人士服務中心三樓
河南特殊兒童幹預中心
鄭州市大學路街道桃源路25号翰林世家2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