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什麼樣,看他的朋友就能判斷出來。對于孩子,也是一樣, 千萬不要忽略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記得上國中時,班上有個姐妹團,四個女生在班級裡關系特别親密,直到班裡轉來其中一個女孩的發小,其他三個人立刻覺得她們之間的友誼被抛棄了,于是三個人開始排擠轉來的學生,故意污蔑她們,甚至還厮打在一起。

孩子間的友誼,除了單純和美好外,和大人世界一樣,也會有争吵和沖突,甚至還會有孤立和排擠、嫉妒和傷害、欺侮和霸淩......

朋友間偶爾争吵沒什麼,但“毒友誼”就不行了,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友誼的美好,反而會讓孩子消極和自卑、傷心難過,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友誼很重要,但毒友誼就算了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養的迷思》的作者哈裡斯更是認為,同輩群體往往才是塑造孩子行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有可能會遇到“有毒”的友誼,進而讓“同伴效應”對孩子産生負面和消極的影響,遠比我們擔心的早戀嚴重的多。

怎麼判斷哪些是“毒友誼”呢?

在美國的《今日心理學》,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毒友誼”的幾個特征: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讨好對方被嘲笑、輕視

提出的想法總是得不到重視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産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比如:

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新歡”,于是就将“我”抛棄,“我”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卻無功而返;

和朋友一直相處很好,但有次考試超過了他,他就開始疏遠“我”,并在背後說“我”的壞話;

朋友總是對“我”挑三揀四,總讓“我”感到無地自容,為了維持友情,“我”總是讨好他……

總的說來,就是孩子在這段友誼中,受傷多,歡喜少,常常情緒沮喪、愁眉苦臉。

有一種“假朋友”:慫恿你家孩子做危險的事情。

有網友說,他的崽就中了這一條,不知怎麼引導。

2020年7月,一位小區業主發現自己樓上天台有女孩越過防護欄杆。再退後幾步,就是必死無疑,十分危險。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他上了天台,拍到這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視訊中,三個孩子中年紀稍大一些的藍衣女孩緊握天台欄杆,幾步之遙,兩個7,8歲的粉衣女孩則毫無安全防範意識,還在開心玩耍,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身安全。畫面中,還聽到慫恿聲:“松手,跳一下。”

拍攝者壓抑住緊張,盡力鎮定地叫兩個粉衣女孩回來,詢問她們都住在幾号樓。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就在詢問時,在欄杆後愣了一會兒的藍衣女孩反應道:“請你把手機裡的錄像删掉。”

越過欄杆後,第一個舉動就是想來搶奪手機。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男子表示會将視訊發到業主群裡,讓她們的父母看到。

藍衣女孩:請把手機裡的視訊删掉。

男子:為什麼要删掉?這是為你好,為什麼要删掉?萬一你掉下去沒有命怎麼辦?你爸媽怎麼辦?

藍衣女孩:我們不可能掉下去。

男子:不可能掉下去?你……

男子話沒說完,女孩開始搶奪手機。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從藍衣女孩自己緊緊抓着欄杆和搶手機的舉動來看,她知道這樣的動作是危險的。

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都要感謝那位偶然出現的業主,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也不禁讓我們反思,我們的孩子的安全意識是否夠強?

一位網友就述說,自己的孩子3歲10個月,被同齡小女生帶去水池邊玩,她不放心就跟着過去,看到那個小女生慫恿其他小朋友去水池接水,自己卻躲在旁邊。

雖然水池不深,但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她及時帶回了自己的孩子,并告訴孩子:

“凡是讓你去做危險的事情的人,就不可能是一個好朋友,一定要遠離他們。”

也有網友回憶起自家女兒被隔壁小孩喂樟腦丸的經曆,“她們騙我女兒是糖。”還說平時都是很好的朋友,沒想到會做這種事,氣得她去大吵了一架。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遇到普通的沖突,孩子能夠解決時,不必馬上介入,但是遇到比較危急的人身傷害,我們一定需要馬上介入了,并告訴孩子這樣的人不是你的朋友,一定要遠離。

我們平時要多多留意,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如果孩子陷入“毒友誼”,要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和疏解。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有毒的友誼小船,翻就翻吧

朋友固然重要,但帶刺的友誼,還是不要為好。

隻是,幫孩子結束毒友誼的時候,我們要講究方法,不要粗暴地幹涉。

因為選擇和誰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重要的權利。

且”粗暴幹涉“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容易讓孩子産生“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就是越阻攔,越牢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 不貼标簽,隻羅列客觀事實,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

任何事情的改變,都是從自我察覺開始的,孩子也不例外。

是以, 幫助孩子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這是個問題。這時,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來進行引導。

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聊天:

媽媽看到,有幾次你們一起玩時,她總是說你做不好。可我覺得你是個很努力又上進的好孩子。我很好奇,她是一直是這樣和朋友相處的嗎?

或者:

你們每次在一起時,你都要聽他的。你喜歡他這樣做嗎?

在聊天中,隻需用客觀事實來描述事情,而不是直接給對方“貼标簽”,告訴孩子,“他貶低你”“他指令你”。

父母通過羅列事實,來幫孩子梳理思路,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判斷這段友誼是否該繼續下去。

我們的目标不是讓孩子承認這是一個壞朋友,而是要讓他對這段關系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

咱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會自己分析和判斷問題。

不貼标簽的聊天方式,不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觸和反感,容易讓孩子打開心扉,讓他們把真實的想法告訴我們。

● 了解孩子的内心訴求

在和孩子談論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留心,從言談話語間,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

例如,我們來看這段對話:

媽媽:“大家都不喜歡他,你為什麼喜歡跟他玩呢?”孩子:“跟他玩我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平時我都遇不到。”

看得出來,孩子在對方身上,是有所需求的。

類似這樣的資訊,足以讓我們反思,平時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不是遺漏了什麼?比如,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限制太多,導緻他無法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吐露心聲,我們也能發現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當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漏洞”補上時,他就不會再向外界索取了。他們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就會更加在乎平等、尊重、互愛,“毒友誼”自然也會漸漸遠離。

● 幫助孩子制定“撤離”計劃

最後,一旦孩子已經決定要離開這個朋友時,這件事最困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撤離”計劃,幫助孩子順利離開毒友誼的控制。

比如可以用漸進的方式,進行冷處理,通過逐漸減少在一起的時間,來慢慢淡化友誼的濃度,讓有毒的友誼自生自滅。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幫孩子結交真正的朋友

擺脫了毒友誼,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更好地結交朋友,别成為被默默放棄的”毒朋友“。

隻有了解孩子各階段友誼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育與發展教授羅伯特·塞爾曼(Robert Selman)對250多名3~45歲的人進行了訪談和研究。他發現,在我們的一生,對友誼的認識和了解是變化的,大緻可以分為互相重疊的5個階段。

中學生正好處于友誼的互相階段,共享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在他們眼裡,友誼是一種持續的、親密的、忠誠的關系,不僅包括為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間還會産生占有欲和排他性。

是以,他們會說,“他是我最親密的朋友,當我發現他還和别人交朋友時,我真的非常難過”。

這時候的友誼,對他們來說也是互相依賴的關系。

孩子信任、支援朋友,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同時開始學會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懂得給予對方自由。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說,“他是我的朋友,我會堅定地支援他、幫助他。但我不會強制要求他,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作為朋友,我會尊重他的自由。”

建立友誼的同時,讓孩子和朋友學會分享和承擔責任。

懂得分享,才能赢得更多信任;學會承擔,才能不依附于人,更加獨立。這些,都能讓友誼維護得更長久。

記得告訴孩子: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和你一起努力變更好的那個人。

孩子的同伴很重要,千萬要警惕“毒友誼”

我們從不懷疑每位父母愛孩子的心,但當孩子做事不盡如人意時,發生錯誤時,請父母能夠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身作則,正确地引導孩子向好發展,不要等到孩子對我們絕望了,才知回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