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們對網絡環境的适應性困難

雖然孩子們上瘾以後,沉溺在電子環境中,對電子操作得心應手,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很适合或者很适應這個環境。越是沉溺,越是代表他們對資訊時代表現出強烈的不适應性,他們沒有針對新環境發展出與之相适應的平衡能力和平衡行為。

孩子們對網絡環境的适應性困難

這種适應行為,并不是指對電子科技産品的熟練掌握,而是指内在的把控力,對電子環境的判斷力,這種能力從兒童時期就要慢慢培養。

這種能力,是能讓我們在不同的活動之間,保持一種自由往返的能力。它不僅展現為在遊戲和現實之間任意來去,還包括在生活和工作之間自由穿梭,在學習和娛樂之間遊刃有餘,甚至在得意和失意之間上上下下,有一種往返和整合的能力,同時能保持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這才叫真正的自由自在。

如果人失去這種能力,那麼他的存在就會是殘缺和分裂的。就像我們說的隻知工作不會生活的人,他也是分裂的。

許多心身疾病都是對環境的不适應、不滿足造成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母體是胎兒的生存環境,如果母親在孕期長期情緒緊張,皮質醇和皮質酮都出現改變,就會導緻在這種環境下發育的胎兒出生後,出現在應激情況下血清腎上腺酮的過度分泌,出現焦慮行為和多動症狀況。實驗還發現,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大鼠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要比正常情況下出生的大鼠更差。并且,大鼠大腦海馬區内的一些基因表達和正常情況下出生的大鼠也有差别。

當我們治病,尤其是治療心理疾病時,更重要的不是關注這個病人的行為,而是病人的思想、病人的外部環境,以及他的肉體健康狀況的内在環境。總的來說,我們關注的是這個“人”,而不是“病”。

疾病,反映了一個人與環境間的不相适應,表現出外在行為的不恰當或内心體驗到的痛苦。從大環境來說,它可以是一個社會文化概念、一種價值觀念的沖突,也可以是一種人際互動方式、一種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們對網絡環境的适應性困難

如強迫症的反複行為,是對自己和環境進行過度控制,尋求确定感,獲得安全感的表現。躁狂症病人往往在長期自卑的同時,具有大量的自戀幻想。抑郁症病人,是在這種社會競争的外部環境中因壓力過大,表現出自我放棄的。抑郁症的高發現象,代表人類外部生存環境對人類并不友好,大部分人對社會競争的壓力都有強烈的内心體驗。所有的流行病都是人們集體發表的一個共同“聲明”。

那些能上能下、彈性十足的人則不容易抑郁。雖然我接觸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不少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他自己所定義的成功标準,内心承受的壓力,繃得很緊的神經,情感的無處安放,都是别人看不見的,隻存在于他自己的主觀體驗的世界。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内心标準,而不是别人怎麼去看他、想他。

同樣的問題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答案和結果,這不是宿命,而是由于個體的易感性不同。對于A來說,天空飄來幾個字,啥都不是事兒;對于B來說,他就往心裡放,把不開心的事在心裡放個一天,一月,一年……慢慢就會在心理和身體上形成不健康的結果。

古人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這就是一種修心的境界,事物由心生,由心滅,這并不容易做到,是以得去“修”。任何環境下,困境、順境或平境,每個人的體驗是不同的,這有關個人的認知、遺傳等多種影響因素。所有的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首先都是自我意識的障礙。

環境是導緻心理異常的主要因素,是以醫者在對待疾病或症狀時,應該站在社會、家庭、工作、人際關系等多層面上去了解一個人的疾病與症狀,把症狀放在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中去了解和解讀。

是以,我們今天研究新科技發展下的人時,隻強調個體的人格心理特質或者心理認知是不夠的,這忽略了電子科技的進步、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移動支付的應用、電子商務的發展、共享經濟的探讨、新媒體的變革、人工智能的進步、虛拟現實的開發等社會環境的變化。脫離了這些大環境去單單探讨個體的問題是片面的、沒有深度的,也是沒有土壤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由網際網路及顯示螢幕構成的世界,網上的世界看起來無邊無際,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20 年前,計算機還停留在僅供科研機關使用和辦公的階段,人們習慣閱讀厚厚的紙質書籍,買東西西方幾乎全部使用現金交易。而如今,我們通過電子閱讀器來浏覽群書,利用電子銀行在網上購物或支付各類賬單……現代人已經完全進入電子化生存的時代。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撤出“公共空間”,聚集在一個全新的資訊世界。

孩子們對網絡環境的适應性困難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機打破了電腦這一終端裝置的限制,便于随身攜帶,使資訊傳播更加迅速,逐漸成為社會生活中最便捷的媒體。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兒童和青少年将大量時間用來玩遊戲、上網、聊天、聽歌,螢幕與人的關系讓人一言難盡。

從前,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也有一些少年無所事事,溜進隐蔽的錄像廳裡看錄像,或者總是坐在教室的後面幾排,和老師對着幹。他們用一些出格的行為來表達孤獨,他們急切地想要被看見、被關注,卻劍走偏鋒。成長的過程中,無論在哪個年代,都很難讓所有人齊聲高歌,走向光明的未來,總有些青春是殘酷的,有意或者無意地就蹉跎了,令人惋惜。

到了電子資訊時代,孩子們如果不想成為犧牲的群體,那就要去掌握網絡世界的主體權、話語權——這是新一代必修的成長課題。雖然我見過很多家庭因為孩子成瘾所遭受的痛苦,但透過這樣的痛苦,我更多地看見這個家庭背後需要重新整合的迫切性,這個家庭需要注入新鮮的養分。

另一方面,很多報道大肆宣揚電子科技的偉大和無所不能,這也是電子科技狂人的一種自我陶醉,或是商業運作的“催眠大法”。

我想這兩種态度都失之偏頗。客觀而言,四通八達的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的生存環境新的疆域,我們的生存環境從古到今,就一直在發生着變化。最初,人類發明了語言,之後發明了農業,之後發明了城市,再之後是貿易、政府和網際網路,它們都在更大、更複雜的規模上維系着人類的合作與生活。人類一直在順應環境,朝着努力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前進。

今天依然如此,我們需要在前所未有的網絡世界中去定義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去迎接新環境帶來的心理變革和生命變革。

我是幸福孕孕,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有愛有思想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知識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溝通交流,讓育兒更輕松,讓教育更有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