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撰稿:阿月 | 責編:阿月 | 圖檔:黃仔

Hello大家好呀!今天是阿月給大家帶來的新一期「No. 11 Lab」。

放縱誠可貴,健康價更高,本期将會放送一些「健康」相關的研究,快來一起看看吧~

本期你将看到:

癱着追劇一時爽,血栓蹭蹭開始長

夜班人,夜班魂,夜班人小心房顫找上門

過高和過低碳水攝入與高死亡率相關?還能不能好好地吃飯了

鹽負荷過量引起腦缺氧?和高鹽飲食說bye-bye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癱着追劇一時爽,血栓蹭蹭開始長

大家覺得以下場景熟悉嗎?

發現好看的劇,立刻準備好零食、打開平闆,容不得半點耽誤,一定要一口氣追完,一不小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爸爸飯後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半睡半醒地「看」電視,還沒來得及幫他關掉就會被嚷嚷不能關。

看電視消磨時光是很快樂,但時間過長可能會有潛在的健康風險。

一項發表在《歐洲預防心髒病學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的名為《看電視和靜脈血栓栓塞:系統回顧和荟萃分析》的文章發現:長時間看電視可能會增加患靜脈血栓(VTE)的風險。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1]

動脈血栓性疾病(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靜脈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兩種密切相關的疾病,二者具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如肥胖和吸煙)和病理生理途徑(如凝血、血小闆活化和血脂異常)。

已有研究認為,缺乏體育活動或長期久坐行為會增加血管相關疾病(包括CVD和VTE)的風險,而看電視是常見的休閑久坐(缺乏體育活動)行為之一;相反,規律的體育活動可以降低CVD和VTE的風險。

其潛在的機制在于:

久坐增加體重、高血壓和血脂等不良危險因素的風險;

增加全身發炎發生風險;

增加血漿粘度和血小闆聚集;

長期久坐下肢靜脈回流受阻。

其他相關因素還可能與看電視多吃零食相關。而在長時間看電視時,定時起身休息或進行其他身體活動可能是預防VTE的有利因素。

雖然這項研究探讨的是看電視與患靜脈血栓栓塞(VTE)的相關性,但依然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大部分的久坐活動中。工作、學習是很重要,好看的電視劇也的确吸引人,但為了看電視或其他久坐行為損害自身健康那就得不償失啦。

是以長期久坐時不妨提醒自己:為了健康,盡量少吃零食、定時休息、并保持一定的活動鍛煉吧。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Giphy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夜班人,夜班魂,夜班人小心房顫找上門

關注健康領域的朋友們可能會知道WHO公布的資料中,全球十大死因中位居榜首的是心血管疾病,一直以來加班或夜班猝死的新聞層出不窮,也多是和心血管病變相關。

主動熬夜放縱自己是為了快樂,被動熬夜幹活是為了讨生活,各位要加班或上夜班的朋友們,看到排班表的那一刻,你們的小心髒還好嗎?

也是一項發表在《歐洲預防心髒病學雜志》上的文章揭示了長期的夜班工作與房顫和冠心病患病風險相關。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2]

心房顫動(AF)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全球約有3760萬人患有房顫,包括300萬新發房顫患者,有200多萬人死于房顫。

房顫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肥胖、睡眠呼吸暫停、高血壓、糖尿病和其他可改變的生活方式等。有證據表明輪班工作,特别是夜班工作,對個人健康和器官功能有不利影響,比如夜班可能會打破身體的晝夜節律,影響新陳代謝和激素的分泌,而長期上夜班的影響可能更為顯著。

為了調查更長時間和更頻繁的夜班工作是否與更高的房顫風險相關,該研究納入英國生物樣本庫(UKB)的283 657名參與者的夜班頻率問卷結果和疾病記錄,通過10餘年随訪,進行統計學分析後結果顯示:夜班與房顫發病相關,夜班頻率越大,相關性越高。

此外,夜班也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但不會增加患中風或心衰的風險。而減少夜班工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可能是在工作生活期間改善心髒健康的另一種途徑,但需要進一步研究。

身體與精神壓力巨大是當代年輕人的通病,但生活是自己的,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都值得尊重,有時走得太快不妨停下歇一歇,讓自己喘口氣兒。當面對職場壓迫時,更要堅定地說NO,用适當合法的方式保護好自己。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Giphy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過高和過低碳水攝入與高死亡率相關?還能不能好好地吃飯了

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現代,人們有了更多擷取資訊的方式。從前隻有專業營養師及運動專家才能給某些群體制定治療疾病或健康咨詢的個體化方案,現在已經演變成各種網紅及明星分享的高效減肥法,放眼望去接近于「不吃」。

作為三大營養來源之一的碳水化合物對我們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都很重要,那過量攝入與攝入不足會有什麼不良結果嗎?

一項發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柳葉刀》)雜志上的一篇前瞻性隊列研究和meta分析指出:低碳水化合物攝入(70%)都與較高的死亡風險相關。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3]

該研究在美國四個社群1987年至1989年間納入了45~64歲的15428名成年人,通過發放半定量食物頻率問卷(FFQ)以擷取參與者碳水攝入量的資料。随訪25年後,期間共有6283例死亡,結果提示:低碳水化合物攝入(70%)比中度攝入具有更大的死亡風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在50~55%時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者還将此研究加入已有的meta分析,進行綜合分析後發現動物脂質和蛋白的消耗量增加與全因死亡率的顯著增加相關(p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3]

高碳水攝入影響健康衆所周知,而低碳水還有高死亡風險的潛在可能性在于:大量的動物脂質和蛋白代替了碳水攝入,其含有的飽和脂肪酸不利于身體健康。習慣植物性蛋白質和脂肪攝入的人(如蔬菜、堅果、花生醬和全麥面包),則死亡率更低,表明食物的來源會改變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作為碳水攝入典型代表國家,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到過量碳水的不利影響,盡量改善飲食結構,但盲目跟從「生酮飲食」或幾乎絕食的「飲食減肥法」可能會适得其反,不利于身體健康,西方國家高動物脂質的飲食也并不值得借鑒。

如何選,怎麼吃還得根據自身的BMI、生活方式等入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但是抛去其他因素不談,吃吃喝喝是最簡單而極緻的快樂啊!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Giphy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鹽負荷過量引起腦缺氧?和高鹽飲食說bye-bye

作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日常管理大家都已熟知,糖尿病需要控糖,高血壓的ABCDE治療原則中,飲食管理之一就是減少鹽的攝入。鹽負荷除了與高血壓相關,還有什麼不利影響呢?

一項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上名為《Inverse neurovascular coupling contributes to positive feedback excitation of vasopressin neurons during a systemic homeostatic challenge》的研究指出:鹽負荷過量易導緻大腦血管收縮、局部缺氧。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4]

研究者給大鼠靜脈輸注高滲鹽水(HTS),并用體内雙光子成像技術觀察血管變化,結果發現:與輸注等滲鹽水相比,輸注高滲鹽水大鼠的小動脈血管明顯收縮,SON組織的氧分壓(SONpo2)快速和漸進式下降。SON是一個具有獨特細胞結構特性的大腦深部區域,有高度血管化的特點,還包含了一群表達抗利尿激素(VP)的神經肽能神經元,能夠恢複和維持體液穩态。

也就是說鹽負荷過量會引起大腦小動脈血管收縮、血流量降低,進而導緻大腦缺氧,最終引發腦組織損傷。

美酒雖好,不宜貪杯,重油鹽食物雖嘎嘎好吃,但也不可攝入過量。當有好為人師的人說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時,大家可以告誡對方吃鹽多不好,當然這隻是調侃的玩笑話。我們的初衷是還是希望大家飲食健康、身心暢快。

這4件年輕人都愛做的事兒,科學研究證明有大隐患!

▲圖檔來源:Giphy

好啦,本期的「No.11lab」到這裡就全部分享完啦,别看看就完事兒,趕緊從椅子上起來活動活動身體吧!也别忘了分享給親朋好友,讓ta們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後,如果可以點個贊或者關注,那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啦!

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Kunutsor, S.K., R.S. Dey and J.A. Laukkanen, Television viewing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21.

[2] Wang, N., et al., Long-term night shift work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42(40): p. 4180-4188.

[3] Seidelmann, S.B.,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3(9): p. e419-e428.

[4] Roy, R.K., et al., Inverse neurovascular coupling contributes to positive feedback excitation of vasopressin neurons during a systemic homeostatic challenge[J]. Cell reports, 2021. 37(5): p. 10992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