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我們是視而不見、發脾氣還是耐心給他講道理?相信每個父母内心深處都有自己的答案。
給孩子“講道理”應該是很多父母喜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且一直以來都被很多父母所認可。
但從實踐中來看,這種教育方式并不是适用所有的孩子,可能隻對一部分孩子有用,對另一部分孩子卻毫無用處。
孩子做錯事父母給他們講道理,這看起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問題在于,很多父母真的在孩子不聽話時給他“講道理”,卻又無奈地發現這招常常不好使。
父母的苦口婆心換來的常常是孩子變本加厲的不聽話。是以,我們會看到有些越是給孩子講道理的“民主”家庭,其孩子就越是個性張揚和不聽話。
一些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在氣急敗壞之下失去理智而大發脾氣。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受罪,父母受傷。這樣的結果顯然背離了我們教育孩子的初衷。
如果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時發現沒用,那就說明光講道理是不夠的,需要找到另外一種方式去進行調整。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讓孩子“明白道理”。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把道理告訴孩子就算完成任務,也就是說,孩子光聽我們大人講道理還不夠,他們還需要一個實踐環節的體驗過程。
我們要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大家要注意到這一點,上面那句話中的“實踐”是核心字眼。簡單說,孩子做錯事,家長除了給孩子講道理之外,還要盡可能地讓孩子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
此外,解決孩子身上的教育問題,我們大多數父母思維的慣性是從孩子身上去找問題,卻很少有家長第一個想到的是從自己身上去尋找原因。
事實上,很多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出在孩子身上,但追本溯源,卻往往是我們大人做得不對而引起的。
我的一位親戚在教育孩子時,曾經也奉行“以理服人”,想當然地認為給孩子講完大道理,孩子就會聽話、就會立馬糾正錯誤。這套辦法在孩子小時候還能勉強奏效,但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我親戚才發現這套辦法逐漸開始不大管用了。因為孩子很固執,也很逆反,對父母講的大道理軟硬不吃,根本就不接受,這可把親戚氣壞了,眼看軟的不行,最後隻好來硬的了。代價就是每次都有雞飛蛋打的場景出現,親戚開始懷疑起自己以往給孩子講道理的教育方式。
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分别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這三者其實都是我們最常用的教育方式,甚至已經化身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三步曲”:孩子有錯,先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不聽,家長發脾氣;家長發完脾氣之後,再用刻意感動的方式來收場,以此換來家長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很長時間以來,在不少家長的心中都有一個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還有什麼方法能奏效呢?
其實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我們家長要改變以往那種隻講道理的思維定式,做到靈活變通,更能收到教育效果。
比如,我們家長可圍繞以下五個方面去改變“家長耐心講道理、孩子卻不聽話”的狀況。
1.減少和淡化給孩子講大道理的做法,更注重以家長自身良好的行為表現來影響和改變孩子。
2.即使有必要給孩子講道理,也要切忌口是心非和敷衍應付。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講的“道理”,又怎麼能讓孩子相信我們所講的道理呢?
3.親其師,信其道。這道理其實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範疇。家長平時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努力營造和諧的親子關系,使孩子親近父母、信任父母。當然,這種溝通是建立在雙方人格平等關系的基礎上的。
4.我們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去感同身受,不随意主觀評價孩子的好壞,促使孩子消除戒備心理。
5.從激發共情入手,比如圍繞孩子身上的問題,科學設定若幹個有關聯的問答,引導孩子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思考。
總的來說,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如果隻是單純地給他們講道理,這絕非上策,我們需要一套特殊的“組合拳”。
這裡所指的“組合拳”,簡單了解就是把以上五個方面進行有機整合。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教育思路,也幫助我們有效地改變孩子不聽話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