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有個媽媽給我留言:
C媽,我是一個全職媽媽,前幾天我失控了。
好久的情緒累積、委屈憋屈,昨天突然不想忍了,跟孩子爸爸大吵一架,結果,孩子直接被我們吓哭。
之後這幾天,隻要我們說話稍微提高了嗓門,孩子就哭(怕我們吵起來),我好後悔,是不是我們的行為,給孩子留下了什麼心理陰影?
不少專家都說當面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我現在特别内疚。
你跟C爸從不吵架的嗎?
把“嗎”字去掉,大概才是對每一對中年夫妻的尊重。
而且我也嚴重懷疑,那些危言聳聽夫妻永遠不該當孩子面吵架的,真的結過婚?有過娃嗎?
01
父母真的不能當着孩子面吵架嗎?
當然,這事還是得忍着點。
哪怕是一個幾個月大的幼兒,也是能感覺父母情緒的變化的。越小的孩子受父母争吵的影響會越大。
因為小孩子嘛!
對自己的認知總是過于膨脹,他們覺得自己能影響一切,周圍的一切都跟他有關。
是以在他們的意識裡,不管大人的吵架内容是否跟自己有關,他都會自責的認為“是不是我不夠乖,父母才吵架的”。
每一次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實打實的,能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就不在孩子面前吵。
但是,現實情況啊,大家都懂。
很多時候壓根是忍不住啊。

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日複一日的在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中打滾,要說馬勺不碰鍋沿,那神仙伴侶也做不到。
我和C爸這個潔癖+鋼鐵直男,平常沒少因為習慣問題和孩子的管教問題吵架。
但争吵就像失敗一樣,雖然我們都不太喜歡,但生活中也無法完全避免。
能忍當然盡量忍,但忍不住了也無需為了孩子,刻意營造什麼假和睦的家庭氛圍。
我反而覺得虛假的恩愛反而容易把娃養成傻白甜,覺得全世界的人與人都應該是和平友好的。
一旦出現争吵的關系就是壞的、不比對的、就該棄掉的。
但不論是朋友、同僚、還是夫妻、家人,哪有幾個真的完全琴瑟和鳴的?
如果奔着這個高标準去與人相處,那大機率收獲的都是失望。
當他走出家門,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居然有那麼多“殘酷面”,反而容易逃避問題,甚至退縮。
畢竟隻要與人相處就會有沖突和沖突,就會存在不舒服的地方。這才是人生的常态呀。
是以,我反倒覺得,父母把架吵好,也是在跟孩子傳遞社交智慧。
02
忍不住吵架沒關系,但這三個底線,一定牢記不要碰
不讓孩子做背鍋俠
很多大人自己不滿不好直接發洩,就以孩子之名發難:
“你有父親的擔當嗎,管過孩子嗎?”
“孩子長這麼大你帶過幾天?”
或是把孩子當做吵赢的籌碼:
“我做的這一切還不是為了孩子”。
“要不是因為孩子早就忍不了你的臭脾氣,跟你離婚了”。
停!這種鍋背上就是一輩子,千萬要控制,就算因孩子而起,也不要拿他擋箭,或者拿他當箭使。
你跟對方吵架,僅僅是你們兩個成年人無法處理好跟彼此的關系,根源,其實都跟孩子無關。
TA不過是導火索,這個認知必須有!
拉孩子站隊
“你看你爸,優點沒幾個,臭毛病一堆,你将來可千萬别跟你爸學”。
“你跟你媽一樣,優柔寡斷沒出息,以後要這樣,就别認我這個爹”。
停!那是人家的爹/媽,不是你的,爹/媽好不好,娃說了算,你不能直接給定論。
不管夫妻在對方彼此眼中啥形象,爸爸和媽媽在孩子心中,那就一個是天,一個是地。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不希望自己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母親的形象是溫暖的。
如果你非得逼他站隊、逼他反對、甚至鄙視對方,于孩子而言,便是天不可信、地不可靠,天塌地裂。
冷戰
吵架後千萬不要冷戰!千萬不要冷戰!千萬不要冷戰!
溝通方式千萬條,冷戰最沒用。再吵也不帶不理人的。
别看孩子小,但孩子的心思非常細膩,父母的一舉一動都難逃過他們的眼睛。
爸爸媽媽像仇人一樣漠視着對方,家裡氣氛壓抑,孩子會每天提心吊膽的,這種壓力是一個孩子無法承受的。
之前,有位粉絲朋友就留言過:
自己從小到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父母離婚。因為父母總是冷戰,半年都不說幾句話。家裡就像一個冰窟,即使六月也讓人不寒而栗。
有一次,她終于忍不住說“你們離婚吧,這麼過有什麼意思?”但爸爸卻沖過來給了她一巴掌,還說“少有的畜生,盼着家破人亡”。
從此,她再也沒有提過父母分開,但這個念頭她也從來沒有一刻停止過。
冷暴力的存在,在精神上虐待另一半的同時,更像是一把無形的刀子,不斷刺傷着孩子的心。
這真的是一件傷人傷己更傷娃的事情啊。
03
自己吵爽了就夠?這樣不道地!一定要這三招補救措施
01
告訴孩子這與他無關
每次跟C爸争論,如果我發現孩子們在留意傾聽。
我都會告訴CC:
我跟爸爸吵的這件事,是因為我們彼此的觀點不同,與你無關。
隻是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爸爸覺得應該那樣。
還有,媽媽是愛你的,爸爸也是愛你的,無論我們吵與不吵,這點永遠都不會改變。
每次原本有點緊張偷聽的CC,立馬就會松弛下來,不再關注我們的争論,去玩她自己的。
父母争吵對孩子最本質的影響,就是安全感的沖擊。孩子最怕的就是自己不安全,會被牽連、被抛棄。
如果孩子可以确定,無論父母是否恩愛,自己都是被愛的,也不會被抛棄。
就,你們愛吵吵你們的呗!
很多離婚家庭的小孩三觀很正、人很暖、沒有養歪,就是因為父母這種拎得清!
孩子可以坦然面對父母的争吵,因為他知道,争吵并不會影響愛,他依然可以安心地去探索世界、快樂成長。
02
當面吵架,當面和好
吵架時,我們脫口而出的氣話,孩子都會當真,比如:
爸爸媽媽之間的互相埋怨、指責,他會認為是真的讨厭對方;
媽媽賭氣說我要回娘家住幾天,他會以為媽媽不要他和爸爸了;
爸爸說我真受夠這個家了,是不愛媽媽和自己了。
是以,如果你當着孩子的面吵了,就一定記得當着孩子面和好。
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剛才觀點不同,但現在問題解決了,我們又愛對方了。
讓孩子明白,家人之間會有沖突,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相愛。
就像平時你惹媽媽生氣,媽媽依然愛你一樣。
這樣孩子就能更加理性的看待人際關系——我父母嘛!有時候關系挺好,有時候也一般,這很正常。
他就會發現,當分歧和争吵出現的時候也沒什麼可怕的,這就是真實的生活呀。
就像前幾天CC跟我說,有個朋友跟她吐露:
我覺得自己是個壞女孩,因為有時候我特别讨厭我的妹妹,甚至恨不得媽媽沒生她。你就沒有讨厭你弟弟的時候嗎?
CC就回答:那不是很正常嗎?我有時候也喜歡我弟弟喜歡的要死,有時候也讨厭他讨厭的要死啊。但我又不是一直讨厭他,過一會兒我就又喜歡了啊,不就是這樣嗎?
理性的看待争吵和分歧,其實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孩子面對與他人沖突時也不會太極端,他會更容易自我接納,也容易接納别人。
03
讓孩子參與複盤
人與人為什麼會吵架?
因為觀點不同、訴求不同。
那因為不同就散夥嗎?因為不同就忍耐嗎?因為不同就發洩嗎?
顯然不是。
那怎麼辦呢?
每次我跟C爸吵完冷靜後,其實我們兩個都會複盤,CC稍微大一點之後,我們就拉上CC一起。
我們希望她看到我們是如何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當然,她也可以發表意見。
就拿每次都被大家說是“凡爾賽”的做家務的事情。
我嫌C爸一天到晚紮在家務裡,都沒時間陪我和娃。
C爸嫌我懶、太湊合,家裡亂得放不下腳也不收拾。
複盤的時候,我就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及自己的需求:
希望你多騰出時間,陪陪孩子,他們轉眼就長大了,需要你的時間就這麼幾年,時間都給了家務,太浪費。
C爸呢,也表達自己的需求:
家裡太亂會讓他内心煩躁,做不到不收拾。我們三個都不管,隻有他自己一個人幹,他也挺委屈了, 還不被了解。
CC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媽媽,我其實不太需要陪伴了,我長大了,我也願意自己玩,DD可能需要你多一些,你可以多陪DD。
爸爸,我也可以幫你擦地的呀,以後我幫你,爸爸你就不是一個人,你不孤單。
我當時超欣慰:原本C爸沒陪孩子,在我看來對CC是種缺失,但通過溝通,CC反而看到了爸爸的委屈,不僅沒怨他,反而主動要幫助他。
如此,大家的問題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同時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價值感、責任感蹭蹭的往上冒。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理智溝通的重要性。
我希望他們明白,人與人相處都會有問題,這沒什麼可怕的,并非不能解決。
如此,以後對待“關系”,他們才能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