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口頭禅,是一個人習慣性或無意識地常說的話語。

習慣或無意識的表現,常常會反映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态,

這跟口頭禅使用者的性格、生活經曆或情緒有關。

口頭禅,不僅會呈現出個體的特質,往往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對這個人的感覺,以及和他的互動方式。

比如,有的人的口頭禅是“随便”、“無所謂”。那我們和這樣的朋友相處的時候,就會有個大緻的感覺:他比較随和或可能沒什麼主見。那麼,和這樣的朋友相處的時候,也許我們也會比較放松,或是主動幫他做選擇或包攬一切。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口頭禅,那些習慣性的、不經大腦思考就脫口而出的,經常對孩子說的話,可以稱之為是父母的口頭禅。不知道我們是否留意過,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口頭禅當中,是正面的影響多還是負面的傷害大呢?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不同類型的口頭禅

第1類,比較型。

經典台詞:别人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你瞧瞧人家某某某的成績,你看看你自己;

場景:

爸爸媽媽帶小明參加幼稚園的嘉年華,看着台上的小朋友表演,爸爸說:“你看看人家,跳得多好,你怎麼不上去表演呢?”小明說:“我不會跳的。”爸爸說:“别人都能跳,你為什麼就學不會...。”小明無語。

分析:

把自己家孩子與别人家孩子進行對比,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一些家長經常會用比較類的口頭禅,來提醒或暗示自家的孩子,總是不如别人,還是不如别人。考了99分,還有一百分;拿了一百分,還有年級排名;終于孩子拿到年級第一,最後還有不要驕傲。總之,就是要孩子知道,你始終不夠優秀。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形成過激、極端的性格特點。

也許父母的初衷是為了不讓孩子驕傲,但是孩子接收到的資訊就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沒有别人家的孩子優秀,孩子會是以缺少安全感。因為我們買東西都要貨比三家,不夠好的東西我們是不要的,孩子的潛意識就會有種随時要被父母抛棄的恐懼。

試問,帶着這樣的恐懼學習,學習效果又如何能發揮得好呢?哪怕這個孩子很有天資,也很努力學習,但是他的人生,會始終處于一種不夠好的狀态。即使他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他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因為那些對于他來說,隻不過是剛好緩解了這一輪考試壓力的苦藥。

另外,孩子在不甘心、不服氣的心理狀态下,就可能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或某些多過激行為,來擷取家長的重視。

因為成績引發的心理疾病和問題,在心理咨詢的臨床工作常常會遇到。譬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就不想再上學。表面上是因為成績,實際上是成績背後的壓力,成績不好似乎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是以,孩子一旦成績不理想,就通過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心身疾病或行為問題,父母的注意力也就轉移到了症狀和行為上,就不會像之前一樣那麼在意成績了。這叫症狀的繼發性獲益,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某種症狀獲得外界的關注、承認,以及對平時未能滿足的補償。更嚴重的,還有的孩子會因為過于在意成績,考試失利就自尋短見,甚至因為同學考試比自己好,就動刀殺死同學。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把孩子和其他人進行比較,其實就是對孩子進行催眠:你是一個不夠好的人。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口頭禅,就無異于在無時無刻地在告訴孩子:你永遠也做不到。

我猜想,這應該不是父母的本意。既然我們知道比較有那麼多的壞處,我們就不必非得在短闆上發展,我們還可以在優勢上做文章。因為人是靈活而自由的。發現你們家孩子的優點,然後把他的優點放大,不要随意地把自己家孩子跟别人做比較,而是要引導你的孩子,鼓勵和支援他去面對成長的挑戰。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第2類,控制型。

控制型,又分軟控制和硬控制。

軟控經典台詞:我都是為你好;聽媽的沒有錯。

硬控經典台詞:我說不行就不行;我數到三...;我是你爸。

場景:

放寒假了,小朋友們都在樓下玩耍,小明也想和小夥伴一起玩。就問爸爸可不可以,爸爸說:“作業寫完了沒?趕緊寫作業去。”小明和爸爸商量,先下去玩,因為難得有那麼多小夥伴在一起,回來再寫作業。爸爸不同意:“我說不行就不行。”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小明有點生氣,覺得爸爸不講道理,寫了一會兒作業後,又去求媽媽。媽媽說:“乖,趁着假期呀,我們不僅要寫完作業,還要複習和預習,不然怎麼超過其他的同學。”小明還是很想去玩,媽媽說:“我這是為你好,聽媽的沒有錯。”爸爸那兒不講道理,媽媽這兒自己連理都占不了,小明無語。

分析:

無論是軟的還是硬的,核心的意思都是:你得聽我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也許這張還挺管用,但是随着孩子逐漸地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時候,親子間的沖突就會越來越多。

就像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有個叫英子的女孩,從小就是很聽話、學習成績很好、别人家孩子的那種。盡管如此,她也免不了媽媽的口頭禅:我都是為了你好。

英子因為壓力大已經有了中度抑郁,她背着父母獨自來到深圳,後來被父母找到,她正處于極度的崩潰邊緣,一時情急就跳到欄杆上想要跳河。媽媽對英子說:“你快下來,你跟爸爸媽媽說好不好,不要站在那好不好。”英子大聲地說:“我怎麼跟你說啊,你從來都是憑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結果,媽媽的口頭禅還是出現了:“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啊。”英子就忍不住地呐喊:“那都是你想的,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父母的初衷當然是為孩子好,畢竟自己是過來人,不想孩子多走冤枉路,是以想要給孩子最正确的方向。但是孩子接收到的,往往是覺得父母剝奪了自己對生活的體驗。一旦親子關系成了權力的戰場,關于選擇的沖突就會源源不斷。哪怕父母的選擇是正确的,孩子偏要去做相反的事情。孩子不是單單想對着父母幹,而是希望借着這個機會,讓父母能夠了解自己想要對生活有更多的體驗,這些體驗不但有對的正确的,還有錯的荒謬的,因為生命在于選擇。有選擇的人生,哪怕是錯了,都是自己的體驗;沒有選擇的權利,哪怕對了,也隻是正确的傀儡。

父母對孩子控制類的口頭禅,會呈現兩種情況,一是過度控制,二是控制不力,這會導緻孩子有兩種不良影響。

第一、被過度控制的孩子。就是父母說一不二,軟硬兼施的控制,孩子無力又無奈。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沒有主見,不敢探索,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讓孩子對權威産生恐懼。這會讓孩子在未來的職場中不敢競争、害怕競争,因為他永遠是被馴服被控制的一方,缺乏自己的力量和判斷,永遠跟着别人的屁股走。

第二、對孩子的控制不力。往往是父母一開始想要控制孩子,但是在面對父母的控制時,孩子繼續鬧,最後父母又無原則地妥協。這會讓孩子發現,原來與人互動就是要通過鬧,要達到目的就是要通過鬧的方式。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變得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同時,也可能會導緻孩子對權威本能的反抗。無論上司說得對不對,他都要唱反調,目的不是為了事情,而是為了糾正童年的錯誤。因為過去總是被硬控制,反抗不徹底,現在自己有力量了,就找個象征性的人物來表達過去的情緒。這些,都不利于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

越早讓孩子試錯,越能讓孩子有正确的選擇,這是成本最低的。孩子會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父母隻需要在孩子遇到錯誤和挫折的時候,給他支援和了解,支援他去面對,了解他的選擇。親子關系不是權力的戰場。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第3類,否定型。

否定型又分對情緒感受的否定和能力價值的否定。

否定情緒的經典台詞:哭什麼哭;就知道哭,不許哭;你怎麼這麼膽小。

否定能力的經典台詞:這有什麼好怕的;否定能力: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粗心;他就是數學不好;他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場景:

小明想要自己盛飯吃,結果不小心把碗給打碎了,小明難過地哭了起來。爸爸說:“哭什麼可以,不許哭。拿個碗都拿不好,你怎麼這麼笨。”

小明的媽媽每次和人聊起孩子學習的話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帶上一句:“我們家小明,就是數學不好。”每次小明聽到媽媽這麼說,就覺得不好意思,小明的數學也越來越差。

分析:

很多父母表現得“很喜歡”去否定自己的孩子,很多的父母覺得不抨擊一下孩子,怎麼能夠激勵孩子變得更好呢。有的父母還美其名曰為激将法。也許父母的初衷是想激起孩子的鬥志,但實際上是打擊多過激勵。

記得有次去看芭蕾舞表演,散場的時候,旁邊一個小女孩也踮起腳尖努力地學着芭蕾舞的動作跳了起來。她很興奮地對爸爸說:“爸爸,快看,我是小天鵝。”結果爸爸說:“你那是小雞跳舞吧。”女孩的興緻一下子就沒有了。也許這位爸爸隻是在開玩笑,卻不知道這樣的玩笑,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類似這樣的情景,類似這樣的口頭禅,不僅否定孩子當下的感受,還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能力。

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你不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以後就去要飯。這會導緻孩子總是處于一種,害怕将來變成要飯的乞丐的焦灼狀态中學習。哪天學習不好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大,一下沒扛過來的話就抑郁了,或者就尋短見了,這常常在一些學習好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身上出現。那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可能就會認命,覺得自己也就這樣了,好不到哪去。

就像那個學跳芭蕾的女孩,自己如此興奮地探索,在爸爸眼裡卻是小雞起舞。她本來被激發起來的興趣、探索的熱情、學習的動力也都慢慢減少了。

父母對于孩子而言,是權威的象征。現在權威人士都已經給我反複下了診斷:以後是個要飯的。孩子就會潛意識中,在内心為自己提前準備好一個碗,以便将來“要飯”的時候用得着。

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産生了對學習的無能感,并是以逐漸地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主要原因有三個部分:給孩子過高的學習目标、過早的知識傳授、過多的否定和負面暗示。

有的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智發展水準而揠苗助長,過高的學習目标讓孩子無法承受,越學越覺得自己失敗;過早的知識傳授超出孩子的認知水準,降低了學習興趣;偏偏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還要一輪輪的口頭禅補刀:你怎麼這麼笨。

于是,孩子就默默地認同了這個說法,原來是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變得膽小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認為自己真的很笨,最後發展成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人在面臨一種總是無法改變的條件時,容易産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即使是環境因素發生了變化,仍然難以從這種無助感中走出來。就好像馬戲團的獅子老虎,即使籠子門打開了,它們也不敢出來,因為它們的心裡已經準備好了一個“要飯的碗”。

孩子的人生信念是父母種下的,謊言說了一千遍也能成為真理。

激将法或許在某些時候對某些孩子有用,但孩子更希望的,是在他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父母的鼓勵和支援,哪怕他表現得一團糟,他仍然是父母眼中最棒的孩子。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第4類,抱怨型。

經典台詞:都怪你;要不是因為你...。

場景:

小明爸爸回家時,恰好看見小明光着腳在地闆上跑,然後又跳到了沙發上,還在沙發上留下了腳印。因為工作不順利,小明爸爸情緒不好,就對着小明大聲地吼:“都怪你。吵吵吵,整天影響我工作。”

分析:

要不是因為你,我現在不知道過得多好;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婚姻關系沒有處理好的時候,或是因為職場不順利的時候,往往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情緒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身份和角色,既有父母的身份,也有夫妻、職員、老闆的角色。這些身份和角色,能夠給我們帶來收獲,也會産生壓力。當我們婚姻失敗、事業不順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對自我産生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好。有這些心理壓力,是人之常情。隻是,有時候我們可能會不小心把孩子當成了情緒的出口。

當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着各種的壓力透不過氣的時候,回到家裡一看孩子還那麼調皮,作業還沒有完成...。這時候,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都好像意味着我這個做父母的做得不好,這勾起了父母内心的挫敗感。是以我們會無意識地說:都怪你...。

但有時候,我們的表現可能是不一樣的。設想,假如你事業春風得意的時候,也許你看到孩子在客廳跑來跑去,還會覺得孩子特别有活力,特别讓你高興,簡直遺傳了你的優秀。

抱怨型的父母的口頭禅,最初可能隻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緒壓力。但是,卻無意中讓孩子覺得生活是沉重的感覺,會讓孩子有種負疚感。因為孩子未必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客觀的,哪些是主觀的。為什麼我上次光着腳在家裡跑,爸爸回來又親又抱,這次回來又打又罵,孩子就會産生混亂。

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親不合理的抱怨會産生認同,他們可能會覺得:都是我的錯,我又讓父母生氣了,我為什麼這麼笨,我為什麼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都是因為我,爸爸媽媽才那麼不幸福...。孩子就會是以圍着父母的情緒轉,做父母的照料者。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特别老成,但也活得特别的沉重。

切記,别讓你的口頭禅,成為孩子的心頭傷。

父母的口頭禅,孩子的心頭傷

作者:吳在天,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什麼樣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覺察》《把生命活給自己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