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大家好,這裡是老育。

前段時間刷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母親的求助。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貼主家裡搬了新房後,采光更好的房間給了姐姐,結果妹妹不樂意,一氣之下把姐姐房間的很多東西都砸碎了,還撕碎了姐姐的書。

父母也沒有打她,因為當媽媽的知道,妹妹生氣的原因就是覺得父母偏心。

家裡的三個卧室都不一樣能怎麼平均配置設定呢?最後她也沒有辦法隻好發帖求助。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最後貼主還補充了家裡的情況,姐妹倆年齡差2歲,但姐姐平時住校,妹妹在家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候更多,妹妹的性格比較要強,貼主自認平時和兩個孩子相處都沒有太偏心。

看完這個文章,老育隻想先淺淺地懷疑一句,這個媽媽真的有像她自訴的那樣“一碗水端平”嗎?

畢竟在我們看來,妹妹的行為就是有恃無恐,遠遠超出了耍脾氣的範圍。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解釋和妹妹的道歉,姐姐是不是會産生自我懷疑的情緒,是自己不配住采光好的房子嗎?是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視嗎?

老育想,如果一開始在配置設定房間的時候就坐下來溝通好,而不是按照“我覺得這間房子就該給她”的思維,或許這家人還能達成一緻。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多子女的家庭中,處理偏心确實是一個難解的題目。

之前也看到過比摔東西更極端的新聞。

女孩和父母起了争執,無奈之下選擇了報警。

因為父母對她灌輸的觀念是生弟弟是為了她,但每次和弟弟有沖突,父母從來都隻會怪自己,甚至還動手打過她5個巴掌。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其實,在獨生子女家庭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老育是90年代的獨生子女,是同輩裡的老大,當表妹出生之後,老育的童年似乎就有很多不太快樂的事情。

比如老育小時候愛用的油畫棒,會被自己媽媽擅自做主送給表妹;老育和表妹發生争執,家裡的長輩總是在指責我身為姐姐卻沒有讓着妹妹。

如此種種的事情時有發生,這讓那時候的老育不禁想:為什麼大人們都偏心表妹?就因為表妹比我小嗎?

即便現在老育已經老大不小,時常回想起往事,心裡還是有些許難過。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被父母忽視下的情緒累積起來一爆發,很容易就做出極端行為。

而這種從小“不被偏愛”的感覺所帶來的心理創傷,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敏感多疑,“為什麼我是不被喜歡的那一個”“是我做的還不夠好嗎”,因為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重視自己,是以再也很難相信别人會無條件地愛我。

不被偏愛的孩子會寒心,愈發疏遠父母,也會讓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越來越自私。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就像開頭的那個妹妹,如果她鬧過了就能換到自己喜歡的房間,這樣的“特權”隻會讓她更肆無忌憚。

反正父母會原諒她,會因為她年紀小就讓着她,在家裡永遠有人給她兜底。

但等到她長大了工作了,才會發現這個社會不會偏袒自己,她難以适應社會大環境就會下意識地躲回自己的舒适區,去榨幹自己的家人。

全部的偏愛和寵溺最後把好好的一個娃養廢掉,這不是得不償失嘛。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被偏心的和不被偏心的,都可憐啊。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當然,人無完人,父母也沒有絕對完美的父母。

即便我們努力去平均配置設定,但一些無意識的舉動也可能會觸及到孩子敏感的内心,比如盤子的兩塊肉我先嫁個了弟弟,再夾給姐姐,也比如說一句開玩笑的嘲諷“妹妹小時候長得就是比姐姐乖”。

是以最重要的啊,還是我們的态度,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孩子就不關心自己了。就像傅首爾講過她的經曆,在母親重組家庭後,母親和繼父打算再要一個孩子之前,有詢問過她的意見得到傅首爾的同意後,兩人才要的孩子。

你以為的偏心 VS 孩子眼中的偏心

表達愛意的方式有很多種,隻要能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他才不會怨恨父母的愛被分走,也不會害怕多一個人分享愛。

你覺得你能一碗水端平嗎?

歡迎留言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