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這也是我們迎來的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三個世界讀書日。

兩年前,當新冠疫情與世界讀書日初次相遇,我們曾将閱讀視為人類探尋未知和充盈内心的一種選擇。

作家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當突如其來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沖擊着人們既有的社會認知、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動搖着現有的治理系統時,閱讀确實有利于我們撫平焦慮情緒、拓展未知世界,倒逼我們在技術創新、城市治理等領域大步前行。

但兩年過去,疫情依舊肆虐,社會仍然喧嚣,貫穿其中“宏觀環節的防控戰略與微觀環節的治理細節”“基本面的公衆訴求與微觀層面個體遭遇”的話題也還在進行着激烈交鋒。

人們就此抛出了很多疑問,也在放大着各種不幸。世間百相與百般亂象的背後,是人們焦慮感、不信任感的與日俱增。

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如何才能做到獨立思考?這個世界讀書日,在我們宅在家的日子裡,不妨拾起一本書來讀讀吧。

盡管閱讀不會讓我們獲得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卻能夠讓我們免于被各色言論所裹挾,在真相不明前謹慎表達、在表達自身訴求時準确發聲,在虛假資訊和有效治理中間加上一道隔離牆,讓我們對當下不迷茫,對未來有更多希望。

閱讀的價值,當然不止于此。值世界讀書日,我們分享了10位名家對閱讀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希望這些真知灼見能夠幫助那些正置身迷茫的人們,重拾閱讀的樂趣,遠離疫情紛擾。

01

哈羅德·布魯姆

文學教授、著名文學批評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如果人們要保留任何形成自己的判斷和意見的能力,那麼他們繼續為自己而閱讀就變得很重要。他們如何讀,懂不懂得讀,以及他們讀什麼,都不能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但他們為什麼讀則一定是為自己的利益和符合自己的利益。你可以隻為消磨時間而讀,或帶着明顯的迫切性而讀,但最終你會争分奪秒地讀。

《聖經》讀者,也即那些為自己而研讀《聖經》的人,也許要比莎士比亞讀者更能說明那種迫切性,然而兩者的追求是一樣的。

讀書的其中一個用途,是為我們自己做好改變的準備,而那最後的改變啊,是适合任何人的。

最終,我們讀書——如同培根、約翰遜和愛默生都同意的——是為了增強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我們把這類擴張當成樂趣來體驗,而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美學價值一向被上至柏拉圖下至目前我們校園裡的清教徒這類社會道德主義者貶低。

确實,閱讀的樂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會的。你不能通過讀得更廣泛或深入而直接改善任何别人的生活。

社會上有一種傳統的希望,希望個人想象力的增長也許能刺激人們關心别人,但我對此持懷疑态度,我同樣對孤獨的閱讀樂趣帶來的任何擴張能否增進公共利益持謹慎态度。

02

黑塞

德國作家、詩人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随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于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确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将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将哪怕僅僅隻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然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傑作的深入了解,卻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了解。

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溺其中的傑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進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系,使自己的心髒随着人類心髒的跳動而跳動。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如果活着不僅僅為着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痹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将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03

米歇爾·德·蒙田

法國思想家、作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與書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處處給我以幫助。

它是我的老境和孤獨中的安慰。它解除我的閑愁和煩悶,并随時幫我擺脫令人生厭的夥伴。它能磨鈍疼痛的芒刺,如果這疼痛不是達到極點和壓倒一切的話。

為了排遣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惟一的辦法是求助于書籍,書很快将我吸引過去,幫我躲開了那個念頭。

然而書籍毫不因為我隻在得不到其他更實在、更鮮活、更自然的享受時才去找它們而氣惱, 它們總是以始終如一的可親面容接待我。

04

阿圖爾·叔本華

德國哲學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産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别之大令人難以置信。是以,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緻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

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于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是以,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

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閑了就拿起一本書。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别人,卻從來不會被别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05

村上春樹

日本作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為什麼如此不讀書了呢? 完全是因為用于讀書的時間減少之故。

總之被讀書以外的活動占去了不少時間,緻使能夠讀書的時間相應減少。例如跑步每天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聽音樂兩個小時, 看錄像帶兩個小時,散步一小時……如此算計起來,安安靜靜沉下心讀書的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出于寫作需要,每月倒也如醉如癡地看上幾本,但與此無關的書老實說近來壓根兒沒看,很傷腦筋。

不過我想,陷入這種狀況乃至傾向的人決非我一個。近來年輕人之是以不怎麼讀書了,我猜想原因恐怕同樣在于把大 比例的錢、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讀書以外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上。

我年輕那陣子——這麼說好像馬上成了老頭兒——總體上剩餘時間頗多,比較容易産生讀書的心情:沒辦法,看本書吧! 當時沒有錄像帶,唱片相對較貴買不了多少,體育活動不像現在這麼興盛,時代氣氛也偏重理性,不把某種書籍看到一定數量容易被周圍人瞧不起。

06

弗朗西斯·培根

英國哲學家、散文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着才幹。

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别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于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07

季羨林

語言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人類千百年以來儲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

在發明文字以前,儲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後,則使用書籍。

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

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

人類之是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

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

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

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08

王蒙

中國當代作家、學者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有價值的書籍,特色在于它高于一個時期的平均認知度,能窮千裡目,是更上一層樓的結果。

它其實志在精神的喜馬拉雅高峰,它提高着而不是降低着也不是迎合着大衆,其認知水準絕不能比平均認知水準更愚蠢、更低下。

文化的大衆化利于文化民主,但同時也難免産生文化垃圾。

當然還有故作高深的垃圾。 我主張讀一點費點勁的書。

讀一點你還有點不太習慣的書,讀一點需要你查查資料、請教請教他人、與師長朋友讨論切磋的書。

除了有趣的書,還要讀一點嚴肅的書。

除了爆料的書、奇迹的書、發洩的書,更需要讀科學的書、邏輯的書、分析的書與有創新有藝術勇氣的書。

除了順流而下的書,還要讀攀緣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書。

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話的書,朗誦體、講座體的書,還要讀一點書院氣息的書、古漢語的書、外文的書、大部頭的書。

除了駕輕就熟的書以外,還要讀一些過去讀得少,因而不是讀上十分鐘就哈哈大笑或擊節歎賞,而是一時半會兒找不準感覺的書。

09

梁實秋

散文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物以希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

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是以盡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内容好。

書的價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讀《太平禦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

《太平禦覽》采叢集書一千六百餘種,分為五十五門,曆代典籍盡萃于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

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制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

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那麼讀什麼書呢?

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

在學校裡,如果能在教師裡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适當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

離開學校就隻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

晚,比永遠不讀強。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

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10

洪子誠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閱讀是人生存基本方式的一個重要精神活動。

有位學者說過,如果一個人每年都讀一遍《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然後每年都把讀這本書的感想記錄下來,那麼這個記錄也是他的生命史。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生命史,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覺得這樣定義過于誇張,或許可以這樣認為:他的生命狀态和變化,會在這個記錄裡留下痕迹。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過去我們對書籍有一種“饑渴”感,現在這種感覺已經失去,或者不多了。

過去是渴望擁有書籍的時代,現在是書籍擁有我們的時代。我們被大量的書包圍,每年出版的書那麼多,書店裡各種讀物琳琅滿目,獲得圖書變得那麼容易,已經不再有“饑渴”的感覺了。我也是這樣。

50年代我上中學的時候,好不容易有了零花錢,第一次買到的兩本書,一本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本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選》。那種擁有自己的書籍的感覺,那種快樂,現在的人不容易體會。

現在是書籍擁有人的時代,而不是人渴望擁有書籍的時代。就像現在有錢的人被金錢所擁有,當權者被權力所擁有。當人被書擁有的時候,就沒有那種非常渴望讀書的心情。

是以,東西來得太容易,好,也不好。輕易獲得的東西往往不知道珍惜。

當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當世界讀書日遇上疫情居家隔離

今天,你讀書了嗎?

對于讀書,你又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文|十八

供圖:網絡

來源:部分内容源于京東圖書、“如何閱讀”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