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这也是我们迎来的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三个世界读书日。

两年前,当新冠疫情与世界读书日初次相遇,我们曾将阅读视为人类探寻未知和充盈内心的一种选择。

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人们既有的社会认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动摇着现有的治理系统时,阅读确实有利于我们抚平焦虑情绪、拓展未知世界,倒逼我们在技术创新、城市治理等领域大步前行。

但两年过去,疫情依旧肆虐,社会仍然喧嚣,贯穿其中“宏观环节的防控战略与微观环节的治理细节”“基本面的公众诉求与微观层面个体遭遇”的话题也还在进行着激烈交锋。

人们就此抛出了很多疑问,也在放大着各种不幸。世间百相与百般乱象的背后,是人们焦虑感、不信任感的与日俱增。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这个世界读书日,在我们宅在家的日子里,不妨拾起一本书来读读吧。

尽管阅读不会让我们获得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却能够让我们免于被各色言论所裹挟,在真相不明前谨慎表达、在表达自身诉求时准确发声,在虚假信息和有效治理中间加上一道隔离墙,让我们对当下不迷茫,对未来有更多希望。

阅读的价值,当然不止于此。值世界读书日,我们分享了10位名家对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希望这些真知灼见能够帮助那些正置身迷茫的人们,重拾阅读的乐趣,远离疫情纷扰。

01

哈罗德·布鲁姆

文学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如果人们要保留任何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意见的能力,那么他们继续为自己而阅读就变得很重要。他们如何读,懂不懂得读,以及他们读什么,都不能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但他们为什么读则一定是为自己的利益和符合自己的利益。你可以只为消磨时间而读,或带着明显的迫切性而读,但最终你会争分夺秒地读。

《圣经》读者,也即那些为自己而研读《圣经》的人,也许要比莎士比亚读者更能说明那种迫切性,然而两者的追求是一样的。

读书的其中一个用途,是为我们自己做好改变的准备,而那最后的改变啊,是适合任何人的。

最终,我们读书——如同培根、约翰逊和爱默生都同意的——是为了增强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我们把这类扩张当成乐趣来体验,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美学价值一向被上至柏拉图下至当前我们校园里的清教徒这类社会道德主义者贬低。

确实,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你不能通过读得更广泛或深入而直接改善任何别人的生活。

社会上有一种传统的希望,希望个人想象力的增长也许能刺激人们关心别人,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同样对孤独的阅读乐趣带来的任何扩张能否增进公共利益持谨慎态度。

02

黑塞

德国作家、诗人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03

米歇尔·德·蒙田

法国思想家、作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处处给我以帮助。

它是我的老境和孤独中的安慰。它解除我的闲愁和烦闷,并随时帮我摆脱令人生厌的伙伴。它能磨钝疼痛的芒刺,如果这疼痛不是达到极点和压倒一切的话。

为了排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惟一的办法是求助于书籍,书很快将我吸引过去,帮我躲开了那个念头。

然而书籍毫不因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实在、更鲜活、更自然的享受时才去找它们而气恼, 它们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

04

阿图尔·叔本华

德国哲学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

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

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05

村上春树

日本作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为什么如此不读书了呢? 完全是因为用于读书的时间减少之故。

总之被读书以外的活动占去了不少时间,致使能够读书的时间相应减少。例如跑步每天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听音乐两个小时, 看录像带两个小时,散步一小时……如此算计起来,安安静静沉下心读书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

出于写作需要,每月倒也如醉如痴地看上几本,但与此无关的书老实说近来压根儿没看,很伤脑筋。

不过我想,陷入这种状况乃至倾向的人决非我一个。近来年轻人之所以不怎么读书了,我猜想原因恐怕同样在于把大 比例的钱、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读书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上。

我年轻那阵子——这么说好像马上成了老头儿——总体上剩余时间颇多,比较容易产生读书的心情:没办法,看本书吧! 当时没有录像带,唱片相对较贵买不了多少,体育活动不像现在这么兴盛,时代气氛也偏重理性,不把某种书籍看到一定数量容易被周围人瞧不起。

06

弗朗西斯·培根

英国哲学家、散文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07

季羡林

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

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

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08

王蒙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有价值的书籍,特色在于它高于一个时期的平均认知度,能穷千里目,是更上一层楼的结果。

它其实志在精神的喜马拉雅高峰,它提高着而不是降低着也不是迎合着大众,其认知水准绝不能比平均认知水准更愚蠢、更低下。

文化的大众化利于文化民主,但同时也难免产生文化垃圾。

当然还有故作高深的垃圾。 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

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

除了爆料的书、奇迹的书、发泄的书,更需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

除了顺流而下的书,还要读攀缘而上、需要掂量掂量的书。

除了你熟悉的大白话的书,朗诵体、讲座体的书,还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

除了驾轻就熟的书以外,还要读一些过去读得少,因而不是读上十分钟就哈哈大笑或击节叹赏,而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感觉的书。

09

梁实秋

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物以希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那么读什么书呢?

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

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

晚,比永远不读强。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

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10

洪子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阅读是人生存基本方式的一个重要精神活动。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读一遍《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然后每年都把读这本书的感想记录下来,那么这个记录也是他的生命史。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定义过于夸张,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的生命状态和变化,会在这个记录里留下痕迹。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书籍有一种“饥渴”感,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失去,或者不多了。

过去是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现在是书籍拥有我们的时代。我们被大量的书包围,每年出版的书那么多,书店里各种读物琳琅满目,获得图书变得那么容易,已经不再有“饥渴”的感觉了。我也是这样。

50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零花钱,第一次买到的两本书,一本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本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选》。那种拥有自己的书籍的感觉,那种快乐,现在的人不容易体会。

现在是书籍拥有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就像现在有钱的人被金钱所拥有,当权者被权力所拥有。当人被书拥有的时候,就没有那种非常渴望读书的心情。

所以,东西来得太容易,好,也不好。轻易获得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

当世事喧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当世界读书日遇上疫情居家隔离

今天,你读书了吗?

对于读书,你又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文|十八

供图:网络

来源:部分内容源于京东图书、“如何阅读”公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