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院院内感染事件頻出,院長被免職!如何防住奧密克戎變異株?

3月份以來,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超過55萬例,波及30個省(區、市)。

嚴峻形勢下,醫院院内感染事件頻出,尤其在疫情「重災區」。

4月以來,網上不時爆出消息,上海多家醫療機構,發生院内感染事件,有的是幾乎整個病區的醫務人員、患者、陪護人員感染。

院内感染勢頭得不到有效處置,加上防護物資、生活用品不足等問題,一些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情急之下在網上求助。

據醫學界報道,上海某醫院在院内出現陽性從業人員的情況下,派人外出采樣,院内沒有消殺防疫。次日,有一個病區醫護幾乎「團滅」。第4天,醫院下達閉環管理通知,該病房才收到第一批防護裝置。在此之前,爆料護士所在病房已經「裸奔」多日。期間,其他科室把該病房當疫區看待,但該病房沒有被封控,人員出入自由。而上海浦西某醫院一病區所有護士一直住在病房内,和患者、家屬共用廁所,在護士台吃飯。有的人衛生巾等必需品都靠同僚支援。由于陽性患者未轉移,密接醫護未安排隔離,是以有護士擔心,「一個患者陽了,整個病房會陽」。

求助消息傳出後,有醫院院長被公開免職。4月7日,上海市黃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黨支部副書記、院長周寶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未正确履職,導緻多名病人、員工感染,被免去黨内職務和行政職務,接受進一步調查處理。

醫院院内感染事件頻出,院長被免職!如何防住奧密克戎變異株?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吉林。4月9日,吉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張立業,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鮑懷東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履職不力,導緻發生院内感染問題。張立業受到黨内警告處分,鮑懷東院長受到黨内嚴重警告處分。

根據通報,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在承擔「黃碼」「綠碼」醫院診療任務期間,因管理不當,緻使兩類人員在診療區域、醫療裝置、醫務人員方面高頻交叉接觸。此外,該醫院還存在布局流程不科學、感控人員欠缺、穿脫防護用品不規範、患者陪護管理混亂等問題,緻使出現院内感染。

4月5日,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通報兩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分别為獨立傳染病區護士和醫生。該院是婁底市唯一一家新冠定點救治醫院。

時間稍微往前,2022年3月份期間,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廊坊長征醫院、吉林省結核病醫院等,也相繼被報道出現多例醫護人員、住院患者陽性病例的情況;哈爾濱市第二醫院對住院患者、陪護家屬進行每兩天一次例行全員核酸檢測中,發現7例陽性感染者……

健康界梳理發現,本輪疫情中暴發的院感事件,比以往情況更為混亂——多家醫療機構由于陽性病例激增,發現後又未能馬上轉至方艙隔離或單間隔離,緻使感染擴大。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由于和感染者距離近、接觸久、防護差,導緻一些病區出現聚集性感染。

可想而知,新冠進化到奧密克戎BA.2變異株後,面對堪稱「完美」的病毒,醫院院感防控壓力空前。

院感事件,為何頻發?

兩年多以來,醫務人員承受着做好診療工作和疫情防控的雙重壓力,難免有疲憊和懈怠。

「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期間,不少醫務人員容易産生一種麻痹的心理。覺得好像疫情離自己醫院比較遠,或者不會發生在自家醫院。」山西省一家地市級三甲醫院護理部主任張淑霞(化名)對健康界表示。

然而這一次,病毒不僅比人們期待中的頑強,還更為「狡詐」。全球主要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特别是BA.2亞分支,較以往病毒株的傳播性和隐匿性都更強,早期發現難度更大,導緻疫情發現時,往往已經波及了一定範圍,疫情處置、控制難度增加。

「由于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的隐匿性,即使患者入院前按要求進行流行病學評估,以及進行核酸檢測,也未必能夠及時發現。」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吳安華向健康界分析,這也使得醫院院感防控防線更容易被突破。

奧密克戎株比以前的變異株更容易逃脫核酸檢測。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譚曉東教授曾解釋過,這跟大陸新冠疫苗接種率較高也有很大關系,接種疫苗一段時間後,盡管抗體逐漸消失,但免疫細胞記憶仍在,即便感染了新冠病毒,人體産生的特異性抗體也會對新冠病毒進行中和與清除,導緻病毒的檢出率降低。

「其實一旦病毒存在社群傳播的風險,醫院作為社會的一個單元,做到與外界完全隔絕,也是相當困難的。」吳安華說。

山西省新冠疫情防控院感專家組組長李臨平,在健康界「非常連線」直播節目中,分析了疫情期間多起院感事件發生的原因——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與普通患者共用CT等裝置;

病區管理不當,導緻病區内傳播;

職業暴露引發的醫護人員感染;

布局設定不規範導緻感染;

确診病例未嚴格采取閉環管理和獨立病區收治;

醫院從業人員出現疫情防控意識松懈現象;

急診、門診布局存在先天缺陷;

危重症患者救治與疫情防控存在一定的沖突;

患者隐瞞行程資訊和病情。

李臨平還發現,「無效的隔離」,以及「不規範的消毒」,是疫情期間醫療機構内發現較多的隐患。

無效的隔離,是指:

1. 隔離病區設定和使用流于形式;

2. 未有效管理陪探視人員;

3. 隔離患者使用的裝置不固定;

4. 被隔離人員管理措施不落實;

5. 核酸采樣點設定不規範。

不規範的消毒,指裝置消毒流于形式:空氣消毒機不維護;消毒方法不科學;消毒劑使用不規範等。

如何堵上院感漏洞?

「疫情防控是一項細緻的工作,如果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後面再想補上漏洞,就很難。」吳安華說。

醫院外防輸入,既要防止人傳人輸入、也要防止物傳人輸入。「在人員管理中,特别重要的是,對于第三方人員的管理。」吳安華表示,比如保安、保潔、物業,甚至訪客、相關醫藥企業代表、業務員等,能夠進入醫院的從業人員,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講,應該是知根知底的才安全。

他們不僅要做核酸檢測、流調,也要像醫院自身的員工一樣,做好個人防護。比如說,按要求正确選擇和佩戴口罩,做好手衛生,避免聚集,保持距離,等等。吳安華建議,醫院應該建立管理責任制,由相應對接人負責提醒。

上海一家三甲醫院,不久前曾做了一項統計,發現醫院自身的正式員工有4000多名,但是加上方方面面的第三方人員,實際的從業人員有15000到16000人,包括後勤、護工、基建等,還有第三方公司派來給醫院送耗材、防護服、日常用品等物資的人。此外,還包括進修生、實習生等短期教育訓練人員等等。

「有時候在一個地方巡視,不經意間看到一個以往沒有注意到的人。就會想,他是做什麼的?」這家醫院的管理者說。

探視、陪護人員等,讓病區管理起來更有難度。張淑霞告訴健康界,醫院在病區入口處設有門禁,由保衛科的人員負責把守。要求除了醫務人員、患者、陪護人員,其他人不能進入病區。醫院還在進入病區的走廊裡,以及各個科室的入口處設定了門禁,分别安排護士把守。

國家衛生健康委多次發文要求,定點醫院不安排探視和陪護;非定點醫院不探視、非必須不陪護。

「如今疫情嚴重起來之後,大家能夠了解和配合護士的工作,但是平時他們可能會說:我已經打過疫苗了,我沒有去過中高風險區,我的核酸是陰性……你為什麼不讓我進?」張淑霞表示,中國是人情社會,想要擋住探視人員,投入的人力成本較高。

李臨平用12個字,總結疫情期間醫院感控關鍵措施——看好門、管好人、順流程、補漏洞。

院感防控的漏洞如何補?李臨平舉例,症狀不典型的新冠感染者,可能以口咽部症狀就診:

口腔科、耳鼻喉科,需要近距離接觸患者,診療過程中有大量氣溶膠産生;

眼科需要近距離接觸患者,日常工作中防護意識相對較差;

内鏡檢查室的醫務人員,通常近距離、大量接觸患者呼吸道,或胃腸道分泌物,日常工作中防護意識較差。

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醫療機構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三版也專門指出,發熱門診、急診、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重症醫學科、内鏡室、血液透析中心(室)、CT檢查室、核酸檢測實驗室、手術部(室)是院感高風險科室。

《指南》要求,接受診療措施時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門(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診療、支氣管鏡或上消化道内鏡診療等):

1. 所在地區發生多點散發或聚集性疫情時,應當嚴格實行一室一醫一患,必要時可安排一名醫務人員輔助開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 診室通風良好,必要時采取機械通風或動态空氣消毒措施;

3. 實施易産生氣溶膠的診療操作時,相關醫務人員應當做好個人防護,診療不同患者應當合理更換個人防護用品;

4. 進行支氣管鏡或上消化道内鏡診療時,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和患者實際情況,可先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一些以往的院感防控措施,已經防不住奧密克戎突破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制定了《醫療機構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2021年9月,《指南》更新至第三版。

然而,新冠病毒不斷疊代。阿爾法突變株取代了原始野生型,德爾塔取代了阿爾法,奧密克戎 BA.1取代了德爾塔,而BA.2正在取代BA.1。

「從實驗設計角度,奧密克戎和其他新冠病毒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種病毒。因為它的病毒特性,尤其決定其感染和傳播能力的S蛋白特征、血清學特征及免疫逃逸、傳播能力、緻病性、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特征,已經和 2020 年初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野生型完全不同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學者、免疫學博士王宇歌認為,對待傳播能力差3到4倍、病死率差幾十倍的兩種病毒采取同樣的公共衛生方法,顯然是沒有看到敵我兩方中敵方的發展和變化。

到了2022年,随着奧密克戎新變異株來襲,防控措施的發展不及疫情擴散的速度。甚至以往的院感防控措施,已經防不住病毒突破院感防線。

疫情嚴重起來的時候,一線管理者、醫務人員會出現恐懼、緊張心理。

「作為一名基層醫院的護理部主任,我真的着急,害怕病區裡的住院患者、陪護人員成了陽性感染者,或者成了密接、次密接。」張淑霞告訴健康界。

吳安華建議,醫院必須要有疫情防控的意識,認真落實好感控工作預案,做好标準化的防控工作。比如,按照标準做好住院病人的篩查、病例的早期發現,等等,絕不能夠大意。但是,與此同時,不要過于緊張、恐懼,也要适度疏解壓力。

對于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我們仍然還在逐漸地認識它的過程中。随着經驗的積累,和疫情形勢的變化,醫院也應不斷查找漏洞,才能進一步适應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變化。

「疫情也許還将持續一段時間,我們對于新冠肺炎的認識也在不斷完善,醫療機構疫情防控的制度,也需要及時修訂和更新,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好各項感控措施,并密切關注疫情形勢的變化。」吳安華說。

健康界出品

撰文|劉文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