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與有效解決方法

近期多位家長通過微信或電話向我咨詢孩子厭學的有效解決辦法,其中部分家長表現出明顯的着急、焦慮、煩躁情緒,還有少部分家長因孩子厭學導緻自身失眠,影響工作的情形。在詳細了解孩子厭學的行為表現、背後原因之後,發現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有獨特性,并沒有一把萬能鑰匙或一個通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量身訂制改善計劃,并在實施中靈活調整。基于個案輔導實踐,将孩子厭學的真相與有效解決辦法整理分享。

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與有效解決方法

一、孩子厭學的表現有哪些?

不願上學甚至哭鬧、無學習興趣、抗拒做作業、上學情緒低落、學習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睡覺、逃避上學或在校曠課、上學身體不适、電子産品成瘾、人際關系适應能力差。有的孩子出現嚴重的身體症狀(如:失眠、食欲不振、頭暈頭疼、心慌心悸等)與情緒反應(如:抑郁、焦慮、煩躁、自閉等),符合“厭學綜合症”的特征。

二、孩子厭學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1、大腦的奧秘。孩子出生時,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大腦内神經系統的指揮連接配接回路是空白的, 随着孩子的成長,環境刺激、家長影響、社會影響等,孩子的大腦逐漸發育,并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配接。當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開心時,就會建立起“學習=快樂”的神經連接配接時,則會指揮大腦的相關區域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血清素等,孩子面對學習的興奮度就高;相反,當孩子受到批評、指責、強迫時,就會建立起“學習=痛苦、壓抑”的神經連接配接,進而指揮大腦的相關區域抑制分泌“快樂激素”,孩子面對學習的興奮度就會下降,進而影響學習興趣。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一書中提到:人的大腦有開放式大腦和防禦式大腦二種模式,其中防禦式大腦表現為恐懼、刻闆、封閉、無法應對沖突、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探索的内驅力;開放式大腦表現為靈活、堅韌,更願意嘗試新事物、不怕犯錯、敢于充分地做自己、激發自己的潛能、學習更自覺、主動、有規劃。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構“開放式大腦”,找到自驅力,讓學習變成自願、自發、自動的“自己的事”。

2、學習動機未被喚醒。學習動機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内驅力,學習動機未被喚醒,孩子的學習缺少内部推動力。學習動機由内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内驅力與需要成正比;誘因分為正誘因(驅使個體趨向或接近目标的誘因)和負誘因(驅使個體逃離或回避目标的誘因)。

3、缺少學習的氛圍。一是外部氛圍,包括孩子接觸的場景、結交的朋友、同學等沒有熱愛學習的正面示範效應。二是家庭氛圍,父母沒有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假如孩子見到父母常刷手機、常看電視,孩子自然模仿父母的做法。切記: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至今,正是告訴家長們要注重家庭氛圍。

4、親子關系不走心。親子教育的第一要務是建立親和走心的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融洽、不走心,甚至産生沖突,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與學習心态。

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與有效解決方法

三、家長如何有效應對孩子厭學?

1、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這是解決厭學問題的根本。

學習動機以學習需要為基礎,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中心環節是讓孩子形成對學習的需要。孩子成長過程中,分階段的把握關鍵節點。0-3歲的嬰兒,家長以孩子的安全感為核心,建立穩定的親子依戀關系,切忌過早的讓孩子識字識圖等學習活動;3-6歲的幼兒,家長以孩子的規則意識為核心,通過父母示範、做親子遊戲、講故事等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7-12歲的兒童,家長以培育孩子的價值觀為核心,7歲開始引導孩子的學習需求。輔導個案驗證有效的操作方法如下:

帶孩子遊覽文化勝地,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比如:大型博物館、大型圖書館、兵馬俑、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北大清華校園等。

給孩子講中外經典的名人故事。

帶孩子觀看名人紀錄片。

幫助孩子培養一門興趣。比如:運動、閱讀、才藝等。

帶領孩子參加一些實踐活動。比如:公益活動、親子活動等。

2、培育孩子的積極情緒。

哈佛心理學家Tersa Amabile研究創造力20多年,她發現快樂的心情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人人都能學會樂觀。習得性樂觀是在遇到壞事、失敗時運用“非消極的思考方式”。如何有效提升積極情緒?

讓孩子每天分享好人好事好景,并記錄三件好人好事好景。

幫助孩子樹立人生夢想與長遠目标,同時幫助孩子找到人生榜樣和标杆。

發現孩子的優勢,并幫助孩子發揮優勢。

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培養感恩利他之心。

帶孩子堅持戶外運動,培養一項運動愛好。

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與有效解決方法

3、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

陪孩子一起觀看學習方法分享的電視節目。

帶孩子參加學習方法的教育訓練班。

引導孩子閱讀學習方法的書籍。

鼓勵孩子結交積極正向的朋友。

鼓勵孩子向師長、同學、朋友請教

引導孩子搜集整理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希臘教育家、思想家亞裡士多德說: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為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習慣。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重視注意力的訓練,專注眼前的事,全神貫注。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注意力教育訓練班,也可以自行查找注意力訓練資料,平時加強有意識的刻意練習。

制定作息時間與學習計劃,并嚴格執行。

觀察、思考、總結。日常多觀察學習成績優異者的學習方法,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總結形成自己獨特有效的學習方法。

刻意練習輔助工具和學習方法。比如:思維導圖在學習中的運用、常用的記憶方法、常用的解題方法等。

善記筆記,學會自主學習。比如:課前預習、課中提問、課後總結舉一反三等。

綜上所述,厭學是行為表現,是現象,家長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現象背後的本質,才能根治厭學的行為表現。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現成答案,需要家長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多實踐,找到适合孩子的學習規律與學習方法,每個孩子都是一粒優秀的種子,有合适的土壤陽光空氣水份,個個皆可成為學霸!

歡迎家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探讨親子教育智慧,同時歡迎分享給您身邊的需要的親朋好友,助人即為助己,如需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