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潘潇雨
編輯 | 彭孝秋
2022年在跨境電商,很多投資人已找不到投資方向。
畢竟開年以來,随着海外線上消費需求逐漸走低,不論是前端的跨境賣家,還是傳導至後端的服務商,幾乎都在高速行駛的快車道上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個行業裡預設的事實是——跨境電商的陣痛期到了。
但即使在這樣的陣痛時期,卻有一個品類逆風翻盤,在海外銷量依舊不減,就是——便攜式儲能産品。
作為消費電子大軍中的一員,便攜式儲能近兩年的發展尤為迅猛,這一點從近期IPO過會的華寶新能源上就可見一斑。根據其招股書,2021年華寶新能源便攜式儲能産品的銷售額達到了18.35億元,而對比2019年的2.50億元,銷售額翻了近10倍。

華寶新能源的産品收入占比,來源招股書
如果說銷量猛增反映了市場熱情,那麼消費者的認可更讓資本堅定了這一賽道。是以一時之間湧入的明星機構不在少數,紅杉、高瓴、中金、達晨等紛紛布局。這就催生了如正浩科技(EcoFlow)、德蘭明海等創新項目快速發展,其中正浩科技已成為了這一賽道的獨角獸并将交表IPO。
新品牌源源不斷冒出的同時,專注消費電子産品的大公司也同樣看準了這一市場。例如安克創新最新推出的一款757便攜式儲能産品,帶電容量為1229wh,售價1399美金;倍思緊随其後,在4月18日的“一路滿電”釋出會上釋出了售價為3199元的戶外數字儲能電源。此外,老牌如華為、傲基、品勝等公司,也正在推出各自的便攜式儲能産品,誰都不願放過這個風口紅利。
倍思新産品
不論是大公司親自下場,還是資本湧入其中的熱錢不斷,都充分暴露了這一賽道的火熱。那麼,便攜式儲能的春風究竟從何吹起?這一風口還能持續吹多久?如火如荼的市場快要成為泡沫還是仍有想象空間?
在儲能市場之前
簡單了解,便攜式儲能可以看作一個“大号充電寶”,之是以将其稱作為儲能産品,是因為它的帶電量及輸出功率更大。
便攜式儲能産品圖,華寶新能源招股書
通常,便攜式儲能産品可按單機帶電量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帶電量為0.5-1kwh的小型、輕便化裝置;另一類是帶電量在1.5kwh以上的裝置,主要可以替代此前柴油發電機的市場。
具體來看,便攜式儲能的帶電量通常在200wh至2000wh之間,輸出功率在100w至2200w之間,能夠為冰箱、電鍋等數位裝置及小家電供電。同時,由于儲能産品通常都攜帶逆變器,能夠支援交流電與直流電輸出,而充電寶僅能支援直流電輸出。
此外,便攜式儲能不再僅有USB接口,而是加入了包括AC、DC、Type-C、USB、PD、車用點煙器插頭、安德森接口等多種接口。在體型與重量上,便攜式儲能也更大更重,且售價多在3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
目前,便攜式儲能主要應用于戶外活動及災難應急等場景,能夠為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無人機、照明燈、冰箱、電鍋等數位裝置及小家電裝置供電,進而緩解缺電、停電、應急救援等電力短缺問題。
盡管現在來看,便攜式儲能已經快要融入到人們生活之中,但再往前幾年,便攜式儲能産品隻是一個相對小衆且剛起步的市場。而當時在國内,在消費電子版圖中一個更被看好的賽道卻是——共享充電寶。
随着2016年共享充電寶概念橫空出世,資本的熱錢迅速燒出了共享充電寶市場的沸騰:怪獸充電、來電、小電等共享充電寶企業先後融資。消費電子的速生速死在這一賽道上展現得淋漓盡緻,2017年,共享充電寶行業創下了10天融3億、40天融12億的融資神話。
2017年充電寶企業融資表
但同樣也在這一年,這一行業迅速迎來白熱化競争。在利潤一壓再壓的價格戰下,大量“陪跑”企業被卷出賽道,這意味着,共享充電寶快速爆發的風口也已經快速結束。行業洗牌已落下帷幕,留在牌桌上的玩家隻剩了四家——“三電一獸”。
幾乎就在共享充電寶快速爆發的同一年,在海外市場,便攜式儲能産品卻開始放量。并且,從銷量分布情況來看,美國和日本市場占比超過75%。根據中國化學與實體電源行業協會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便攜式儲能出貨量僅為5.2萬台,市場規模僅為0.6億元,而2017年便攜式儲能市場增長率突破100%。
不過,這一市場真正爆發,仍離不開新冠疫情的助推。
“大号充電寶”的紅利時代
從需求端來看,便攜式儲能的放量,首先來自于戶外活動需求上升。一方面随着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室内場所、影院、主題公園等娛樂設施紛紛關閉,促進了人們走向少數人聚集的戶外活動;
另一方面是戶外活動方式的轉變,也拉動了對離網用電的需求,如精緻露營等理念正在戶外露營圈内逐漸普及、開展戶外活動時所需攜帶的電子裝置及電器産品愈加豐富等。
同時,國内的戶外活動需求,也在疫情之後開始快速釋放。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從2011年初至2021年9月底,國内共注冊了3.07萬家露營地相關企業,其中76%為2020年之後成立,而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注冊企業達1.52萬家,呈爆發式增長态勢。
便攜式儲能市場
其次是随着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人們對儲蓄防災物品的需求意識開始提升,這一點在日本市場尤為明顯。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資料,2019-2020年日本地區5級以上地震的記錄數量,明顯超過以往年度且呈持續增加趨勢,為此2020年日本防災協會已将便攜儲能産品列為防災安全物資認證産品。
需求端的爆發,離不開供給成熟。從儲能市場的供給來看,主要在于锂電池技術的更新進步,以及大規模商業化運用下的成本持續降低。
也就是說,儲能電池能大規模生産,離不開锂電池技術突破帶來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以特斯拉使用的動力電池為例,其2008年推出的第一輛電動汽車Roadste所使用電芯能量密度大約隻有55Wh/kg,而到了2020年推出的2021款Model 3所使用電芯能量密度已超過300Wh/kg。
此外,随着锂電池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和研發投入增加,锂電池組的平均機關成本呈現持續下降趨勢。根據彭博新能源财經(BNEF)資料顯示,锂電池組的平均機關成本已由2013年的684美元/kWh,下降至2021年的132美元/kWh,降幅高達80.70%。成本下降也進一步推動了便攜式儲能産品,開始替代此前小型燃油發電機、鉛酸電池等供應。
在層層原因助推下,便攜式儲能似乎帶來了消費電子的下一個紅利風口。根據東方證券測算,便攜式儲能市場在2025年預計将新增出貨2470萬台,2021-2025 年均複合增速達50%,市場空間達563億元,年平均複合增速約50%。
速生速死的消費電子周期
然而,消費電子的周期周而複始,“速生速死”也成為了這一品類身上難以抹去的烙印。如今來看,即便是風口正盛的便攜式儲能市場,也難逃這一“魔咒”。
一個潛在的問題,就在于行業的技術壁壘實則并不高。
目前,根據中國化學與實體電源行業協會資料顯示,以市占率來看,市面上主要的玩家前五位分别是華寶新能源、正浩科技(ecoflow)、goal zero、德蘭明海和安克創新。其中,華寶新能源以市占率16.6%一騎絕塵排在第一位,之後是正浩科技占據了6.3%,再次是goal zero占據5.6%。
便攜儲能市場市占率
事實上在現階段,各家在産品之間的差異化主要展現在電源容量、充電時長以及成本上。但如果拆分各家産品,會發現在主要功能上的差别實則并不大,而更多的比拼點集中在了使用體驗上,如快充時長、産品外觀重量以及可能拓展的應用方式上,包括租借、B端市場等。
畢竟消費電子行業發展至今,在上遊的電芯、逆變器、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供應體系。并且行業的技術壁壘,主要來自于對傳統産品的技術積累。
以華寶新能源為例,其核心零部件中的電芯、電池組與逆變器主要來自于外采。而為其提供逆變器的拓邦股份,以及提供電芯、電池組的比克電池,在近三年内一直穩居其前五大供應商之中。
便攜儲能産品構造,來源東方證券東方證券
核心性能上的趨同,也促使行業在短期内的競争點集中到了營銷端。放在海外流量成本快速上漲的今天,這一展現更是尤為明顯。
從2019年至2021年,華寶新能源用于市場推廣的費用,從2019年的0.26億元猛增到了2021年的2.67億元。在投放手段上,線上開始向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發力,線下則在美國好萊塢山道路、舊金山街道和日本東京地鐵等人流量較多的場所投放廣告。
營銷費用高漲的另一邊,卻是研發投入止步不前。2019年華寶的研發投入為0.09億元,而到了2021年,研發投入也僅為0.65億元。
華寶新能源的市場推廣費用,來源招股書
便攜式儲能市場正在轟轟烈烈地向前奔湧,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才剛起步的市場。然而事實上,已有不少投資人告訴36氪:“便攜式儲能的市場,已經來到了紅海階段。”
在消費電子又一次充滿了聲音與狂熱背後,如何避免“空無一物”、走出差異化,就成了行業迫切尋找的答案。從目前新入場的企業中,可以發現兩大方向,一種是将産品延伸至另一市場——家庭儲能,不過在家儲市場中老牌且成熟的競争對手并不在少數,比如派能科技、ATL、比亞迪等。
而另一種可能的猜想就是智能化。在智能化日漸充斥着人們生活的今天,每當硬體與營銷已經走到盡頭時,下一個可能的發力點就集中在了軟體系統上。在便攜式儲能産品上,這一想象就涵蓋了将儲能裝置接入其他智能終端裝置中,進而實作子產品化的自我檢測、自我診斷等,以及充當一個可移動的WiFi或信号發射裝置等。
隻不過,創造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儲能産品是否需要變得智能化,也有待市場需求持續驗證。
作者名片
歡迎關注36氪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