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武國忠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武國忠

做父母的常喜歡稱呼自己的孩子是心肝寶貝。這句話從中醫的了解來說,其實大有深意。

我們不厭其煩地談到小兒的科學養育,也告訴過大家小孩的生理狀況是三髒不足兩髒有餘,即肺、脾、腎三髒不足,心、肝兩髒有餘。可是依然有很多的家長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用成人的标準對待小孩子,認為孩子一會兒缺鈣了、一會兒缺鋅了、一會兒缺鐵了,總之不是缺這就是缺那,缺什麼就補什麼,補到最後很多孩子都面黃肌瘦,反而營養不良,甚至有的小男孩七八歲長胡子,小女孩七八歲來月經。

我們常把自己的孩子叫心肝寶貝,為什麼要這麼稱呼呢?前面說的小孩兒的狀态是三髒不足兩髒有餘,這有餘的兩髒即是心和肝。我們常把小孩叫“赤子”,說一個人無私時,都說“赤子之心”。心主神明,是以七歲以前,孩子都是元神用事。其實古人把七歲之前的孩子,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統稱為“童子”,都是天真無邪的,此時的孩子對外界是沒有任何戒備之心的,對任何事物都是絕對的信任。而肝主疏洩條達,就是直來直去,孩子的眼神、表情、動作都是他内心最真實的直接反應。不會像成人那樣拐彎抹角動心智地來表達一件事情,是以他與大人的交流是心與心最直接的溝通,我認為心肝寶貝的稱呼應該由此而來。

其實小孩兒在正常的時候呈現的是一種本能的生命狀态,也就是丹道醫家講的元神狀态,在識神未開的時候,一切以本能為主。不舒服了就會哭,做家長的經常以自之心去揣摩孩子的意思。看見孩子張口啼哭便認為是饑餓索食,孩子蹬開被子便馬上給蓋上怕孩子着涼。或者道聽途說,哪裡有好東西,馬上就買來給孩子吃。忽略了小兒三髒不足兩髒有餘的生理狀況,肺、脾、腎還沒有完全發育完整。過多的營養,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

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才一歲剛剛斷奶,她就從超市買回來很多所謂的兒童套餐,給孩子當飯吃。每次給孩子吃飯,都很緊張,累得一身汗。我問她孩子是不是胃不舒服,她說不是,就是不愛吃飯。我把孩子抱過來看了看手紋,逗她吐了吐舌頭,沒發現有什麼問題。我讓她把買回來的兒童配餐拿過來給我看看,一聞有一股子怪味,我讓她拿熱水泡了一碗,說句實在的,那個飯别說吃了,聞着都有些惡心。

我就問她為什麼要買這些給孩子吃,她說現在孩子都流行吃這個,叫營養配餐。我拿過包裝盒一看,确實,各種營養物質都有,真是挺齊全的,可是這種配餐泡出來的味道實在是難聞。我問她你嘗過沒有,她說嘗過。我說你愛吃嗎?她說是不怎麼好吃。我說連你都不愛吃,你還讓孩子吃啊?她說沒辦法啊,不吃這種營養配餐孩子的營養不夠怎麼辦?問得我啼笑皆非。

我在以前的作品中寫到,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孩子不能吃得太飽,營養不能過剩。有些營養品成人吃了都上火,何況是孩子呢?從道家養生的角度而言,仙者,鮮也,多給孩子吃新鮮的食物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過去的古人帶孩子,斷奶後,孩子的飲食上除了多給些甜食以外,基本上與大人的飲食無異。孩子一般在六個月左右開始陸續長牙,長牙其實就代表孩子有這種咀嚼的功能,讓孩子所有的能量都從飲食當中去擷取,不要盲目地給孩子亂用營養品。如果服用過多的營養品,特别是對嬰幼兒,可能還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導緻早熟。比如服用一些含鐵的營養品會引起鐵中毒,出現精神錯亂、嗜睡、嘔吐、腹瀉等症狀。長期服用魚肝油及維生素類藥物,還可發生頭痛、皮膚瘙癢、骨痛、厭食、低熱等中毒症狀。

實際上中國古人的飲食營養觀念是以五谷為主,五谷就是我們的主食,肉、蛋、奶、菜都是副食。《黃帝内經》告訴我們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就告訴我們養育我們生命的是五谷,适當地吃些水果肉類對我們體内的營養均衡是有幫助的。現在生活中,很多人把這些古人的營養觀念颠倒了,甚至流行不吃主食。這其實都是一些很糟糕的做法,對身心沒有任何益處。

得了這些道理,在此,我也殷切地希望家長們在叫孩子心肝寶貝的同時也要時常提醒我們自己,不要盲目給孩子亂補,以咱們中國人自己的生活習俗來養護和教育小孩,随時調整飲食結構的平衡,誘導孩子在身心方面的和諧,這才是真正的育人教子之道。

【養生有道——中醫小知識】

文中提到的五菜中的“薤菜”,俗稱“頭”,又名薤白、釣子、火蔥、菜芝、鴻荟、野蒜、慕頭等,被稱為“長壽菜”。薤菜可用來釀酒、腌吃、拌涼等。

薤菜是一種保健蔬菜,能治病防病。薤菜溫中散結,可用來治療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症;薤白即鱗莖含有大蒜辣素,具有降脂作用,薤白含有一種大蒜配糖體,有降低血壓的奇妙作用,高血壓胸悶患者常食薤白有通陽氣、寬胸的效果;薤白所含的大蒜辣素能殺菌消炎,對多種細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可作為感染疾病患者抗菌消炎的食療佳品;薤白所含的特殊香氣和辣味,能促進消化功能,增加食欲,還可加強血液循環,起到健胃利尿祛濕的作用。

文源:民間養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