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薦書|周瑄璞《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把故鄉作為方法

周瑄璞《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

薦書|周瑄璞《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把故鄉作為方法

這是一部長篇非虛構作品,講述了一個有着六百多年曆史、人口兩千多人的村莊——河南省臨颍縣大周村的由來、傳說與故事。

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在大周村度過了童年時光。人類有着尋根的欲望。離開故鄉40年後,作者重返魂牽夢萦的大周村,傾聽、觀察與采訪,重新認識與感受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捕捉它不為人知的熱鬧與冷清,聆聽日常生活的喧嚣之聲,感受鄉親沉默時的内心訴說,進而達到情感的共振。撲面的鄉音與鄉情及内在鄉愁纏繞作者筆端,纖毫畢現地呈現了農村巨變背後的世态人心與鄉村表情。

大周村,“一個熱乎乎的真實人間”,既是中原鄉村當下風貌的留影,也是中國廣袤鄉村的現實縮影。

回大周記,是作者一次從精神故鄉到文學原鄉之旅。

把故鄉作為方法

——評周瑄璞《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

孔會俠

對很多作家來講,故鄉是個重要而特别的場域。許多個在中國版圖上微乎其微的小小角落,卻與作家的創作聯系密切、影響深遠。大周村與周瑄璞的關系,就是如此。曾經,在她找不到寫作方向的初期,是在故鄉漫無目的的遊蕩,讓她召喚回記憶,醞釀好情緒和語調,寫出了堪稱代表作的《多灣》。後來,故鄉又充當了她小說人物故事的發酵場,她将《日近長安遠》的兩位虛構女性,置放到故鄉的北舞渡,看河流緩緩東去,人物形象瞬間激活,各自的曲折人生像河面行舟,清晰眼前。而這次,故鄉是方法。藉由它,周瑄璞觸摸到了社會廣闊底部的坑窪,記錄了鄉村在大時代發展裹挾中的命運流變,積蓄了自己對生活和人性的認識與思索。

這部《像土地一樣寂靜:回大周記》是紀實作品,周瑄璞将她數次回鄉的見聞和感受描摹下來,細緻繪出了當下中原農村現狀的真實圖景。村莊裡的生活體系變化很大:亮堂的新樓與頹敗的舊院雜陳,村街中的熱鬧氣兒已随時光消逝,冷清萦繞在多個角落;村裡大部分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能人承包着大量土地,勤勞營生;以前人們千方百計躲計劃生育,現在是掰着指頭數不完身邊那麼多的婚齡剩男,怎麼辦?城鄉差别越來越小,孩子們上學大多都在城裡……這個寫作過程,讓周瑄璞将她作為作家的核心闆塊,得到進一步凝鑄。她是一個秉承現實主義精神的經驗型作家,切入現實的路徑和判斷世界的視角,是她進行創作時的關鍵。而以大周為圓心、以周圍村莊為輻射的這片故鄉,就是她的路徑和視角。

近些年來,作品如何反映出繁雜難言的中國現實,是困擾、同時也是激勵作家的事情,“非虛構”就是在此前提下的應對和嘗試。十多年來,“非虛構”在此起彼伏的肯定和質疑聲中,越來越壯大,甚至超出文學邊界,得到許多其他文化領域工作者和社會閱聽人的重視,其根本原因在于:如實記錄,可能是面對和梳理中國問題時的最好權宜。我們身處當下,真切感受着紛纭而來的大量瑣碎資訊,但我們的内心卻越來越迷茫,甚至不安,說不清當下,更說不清未來。明明,人群間的交流通道便捷多了,但是,彼此間的障蔽反而更堅硬厚實起來。以前,我們借助來闡釋中國發展狀态的理論或經驗,有些已捉襟見肘、難以說明,而有些,已喪失了言說空間。

但很有趣,許多中國作家偏偏被塑造出了執拗的現實關懷和責任感,不退到曆史或玄幻空間中去寄托情思,還非要站在中國發展程序的岸邊,瞪大雙眼聚精會神,去攝取群眾生存的真相,也不怕太多的耳聞目睹堆積出太多的愛莫能助,會煎熬了靈魂。

書中有個翔實細節,作者和姐姐一起去探望荒張村的表叔:表叔不是什麼不治之症,他“身體本來還中,就是三個月前騎三輪車趕會,下車時摔倒,在地上蹾了一下,把腰骨蹾壞了。”可他已在家人嫌棄的目光和行為中,孤零零等着最後時刻的來臨了。他的“屋子裡散發着不好聞的氣息,亂七八糟堆放着東西,灰塵厚厚一層,哪裡也不能下手摸。”她倆走到表叔身邊,看到“床上的腈綸薄毯下,像是沒有人一樣。我倆叫幾聲表叔,無人答應,再向床邊走去,驚起幾隻蒼蠅。表叔醒來,揮動胳膊,又是一陣蒼蠅飛舞。表叔擡起頭看看,再慢慢坐起來,面色蒼白,瘦得吓人。”

這個悲哀的情節讓人倍感壓抑,生命對生命的麻木漠視是可怕的,但它在許多村莊都上演過,也在許多百姓調解欄目或短視訊中報道過。考察生活層面的真實外,周瑄璞也果敢地勘測着人性的真實,就連自己或親人也被作為村莊的外延部分,被置于不避不隐的審視之列。故鄉,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生命初始地,讓人眷戀,會在人難過失意時予以安慰,但故鄉的人事兒細究起來,和世界各處的人群内部一樣,雞毛蒜皮,藏污納垢,顯影着諸多人性的真實質地,有淳樸善良,也有惡劣不堪。故鄉的事情,不僅是故鄉的。要考察中國式生存真相和人性真相,窺清全豹是不可能的,隻能聚焦“一斑”,而故鄉,無疑是最佳視角。周瑄璞出生、成長在大周村,十歲左右轉去西安至今,她對故鄉,既有情感上的牽系,又有不再熟悉的陌生感。是以,她能迅速回融進親戚朋友熟人圈,“入乎其中”地發現大周村方方面面的狀況:田野河流的變化,村街院落的變化,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變化……同時,她又能“出乎其外”,時刻保持着在外面世界曆練出的視野,進而讓“回望與觀察更加透徹與理性”,實作整體、客觀的認知和把握。

在閱讀中,我時刻能想象她在大周和其他村鎮行走的身影,也時刻能感到她坦呈出的故鄉,是個曆史流變中的道場。幾十年來,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每浪大潮,都在廣大農村留下了痕迹,農民們的生活和命運,牢牢嵌在了大的因果鍊條上。是以,大周人的謀生、娛樂、喜悅、苦惱……,都是了解時代特征的具象說明書。

這本書,是周瑄璞自覺的開拓與潛入,她渴望閱讀故鄉,閱讀故人,渴望實作她與中國現實的貼近打量、對話,進而豐厚自己的經驗和思考。是以,我相信這本書的寫作,是一個過渡,是她進入另一部作品或另一個創作階段的前期。她說:“或許,這才是剛剛開始”,可見,她自己也是這樣感覺的。

那麼,接下來,她會寫出什麼呢?我和衆多讀者一樣,期待着。

孔會俠,鄭州師範學院副教授。從事當代文學研究,著有《李佩甫評傳》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