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荐书|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把故乡作为方法

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

荐书|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把故乡作为方法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人口两千多人的村庄——河南省临颍县大周村的由来、传说与故事。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在大周村度过了童年时光。人类有着寻根的欲望。离开故乡40年后,作者重返魂牵梦萦的大周村,倾听、观察与采访,重新认识与感受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捕捉它不为人知的热闹与冷清,聆听日常生活的喧嚣之声,感受乡亲沉默时的内心诉说,从而达到情感的共振。扑面的乡音与乡情及内在乡愁缠绕作者笔端,纤毫毕现地呈现了农村巨变背后的世态人心与乡村表情。

大周村,“一个热乎乎的真实人间”,既是中原乡村当下风貌的留影,也是中国广袤乡村的现实缩影。

回大周记,是作者一次从精神故乡到文学原乡之旅。

把故乡作为方法

——评周瑄璞《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

孔会侠

对很多作家来讲,故乡是个重要而特别的场域。许多个在中国版图上微乎其微的小小角落,却与作家的创作联系密切、影响深远。大周村与周瑄璞的关系,就是如此。曾经,在她找不到写作方向的初期,是在故乡漫无目的的游荡,让她召唤回记忆,酝酿好情绪和语调,写出了堪称代表作的《多湾》。后来,故乡又充当了她小说人物故事的发酵场,她将《日近长安远》的两位虚构女性,置放到故乡的北舞渡,看河流缓缓东去,人物形象瞬间激活,各自的曲折人生像河面行舟,清晰眼前。而这次,故乡是方法。藉由它,周瑄璞触摸到了社会广阔底部的坑洼,记录了乡村在大时代发展裹挟中的命运流变,积蓄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认识与思索。

这部《像土地一样寂静:回大周记》是纪实作品,周瑄璞将她数次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描摹下来,细致绘出了当下中原农村现状的真实图景。村庄里的生活体系变化很大:亮堂的新楼与颓败的旧院杂陈,村街中的热闹气儿已随时光消逝,冷清萦绕在多个角落;村里大部分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能人承包着大量土地,勤劳营生;以前人们千方百计躲计划生育,现在是掰着指头数不完身边那么多的婚龄剩男,怎么办?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孩子们上学大多都在城里……这个写作过程,让周瑄璞将她作为作家的核心板块,得到进一步凝铸。她是一个秉承现实主义精神的经验型作家,切入现实的路径和判断世界的视角,是她进行创作时的关键。而以大周为圆心、以周围村庄为辐射的这片故乡,就是她的路径和视角。

近些年来,作品如何反映出繁杂难言的中国现实,是困扰、同时也是激励作家的事情,“非虚构”就是在此前提下的应对和尝试。十多年来,“非虚构”在此起彼伏的肯定和质疑声中,越来越壮大,甚至超出文学边界,得到许多其他文化领域工作者和社会受众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如实记录,可能是面对和梳理中国问题时的最好权宜。我们身处当下,真切感受着纷纭而来的大量琐碎信息,但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迷茫,甚至不安,说不清当下,更说不清未来。明明,人群间的交流通道便捷多了,但是,彼此间的障蔽反而更坚硬厚实起来。以前,我们借助来阐释中国发展状态的理论或经验,有些已捉襟见肘、难以说明,而有些,已丧失了言说空间。

但很有趣,许多中国作家偏偏被塑造出了执拗的现实关怀和责任感,不退到历史或玄幻空间中去寄托情思,还非要站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岸边,瞪大双眼聚精会神,去摄取民众生存的真相,也不怕太多的耳闻目睹堆积出太多的爱莫能助,会煎熬了灵魂。

书中有个翔实细节,作者和姐姐一起去探望荒张村的表叔:表叔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他“身体本来还中,就是三个月前骑三轮车赶会,下车时摔倒,在地上蹾了一下,把腰骨蹾坏了。”可他已在家人嫌弃的目光和行为中,孤零零等着最后时刻的来临了。他的“屋子里散发着不好闻的气息,乱七八糟堆放着东西,灰尘厚厚一层,哪里也不能下手摸。”她俩走到表叔身边,看到“床上的腈纶薄毯下,像是没有人一样。我俩叫几声表叔,无人答应,再向床边走去,惊起几只苍蝇。表叔醒来,挥动胳膊,又是一阵苍蝇飞舞。表叔抬起头看看,再慢慢坐起来,面色苍白,瘦得吓人。”

这个悲哀的情节让人倍感压抑,生命对生命的麻木漠视是可怕的,但它在许多村庄都上演过,也在许多百姓调解栏目或短视频中报道过。考察生活层面的真实外,周瑄璞也果敢地勘测着人性的真实,就连自己或亲人也被作为村庄的外延部分,被置于不避不隐的审视之列。故乡,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初始地,让人眷恋,会在人难过失意时予以安慰,但故乡的人事儿细究起来,和世界各处的人群内部一样,鸡毛蒜皮,藏污纳垢,显影着诸多人性的真实质地,有淳朴善良,也有恶劣不堪。故乡的事情,不仅是故乡的。要考察中国式生存真相和人性真相,窥清全豹是不可能的,只能聚焦“一斑”,而故乡,无疑是最佳视角。周瑄璞出生、成长在大周村,十岁左右转去西安至今,她对故乡,既有情感上的牵系,又有不再熟悉的陌生感。因此,她能迅速回融进亲戚朋友熟人圈,“入乎其中”地发现大周村方方面面的状况:田野河流的变化,村街院落的变化,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同时,她又能“出乎其外”,时刻保持着在外面世界历练出的视野,从而让“回望与观察更加透彻与理性”,实现整体、客观的认知和把握。

在阅读中,我时刻能想象她在大周和其他村镇行走的身影,也时刻能感到她坦呈出的故乡,是个历史流变中的道场。几十年来,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每浪大潮,都在广大农村留下了痕迹,农民们的生活和命运,牢牢嵌在了大的因果链条上。因此,大周人的谋生、娱乐、喜悦、苦恼……,都是理解时代特征的具象说明书。

这本书,是周瑄璞自觉的开拓与潜入,她渴望阅读故乡,阅读故人,渴望实现她与中国现实的贴近打量、对话,从而丰厚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因此,我相信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过渡,是她进入另一部作品或另一个创作阶段的前期。她说:“或许,这才是刚刚开始”,可见,她自己也是这样感知的。

那么,接下来,她会写出什么呢?我和众多读者一样,期待着。

孔会侠,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著有《李佩甫评传》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