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

希望讀者不要認為這本書是養育孩子的教科書,請輕松愉快地讀一讀,再輕松愉快地想一想就好了。雖然說養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但也别是以而頑固死闆、着急忙慌。

——河合隼雄(日本已故著名臨床心理學家)

青春期,接受孩子在對抗中獨立。青春期是成年之前的“蛹”期,隻有在蛹裡經曆過痛苦變化,方能化繭成蝶。這個時期,能量總會變得很強,會出現各種反抗行為。但孩子也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大人的。

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

有一本兒童文學著作叫《誰殺了你》,故事裡的父親在年輕時想要成為一名藝術家,為此非常努力。但最終他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藝術天賦,于是就放棄了夢想。之後他找到了一份賣電器産品的工作,從此拼命賺錢,養活一家人。

他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有一天看到了父親以前的藝術作品,回到家就對父親冷嘲熱諷地說了這樣一番話:“如果我能畫出那樣的作品的話,可不會帶着那些電器破爛兒到處跑。”這對于父親來說,無疑是最能戳到他痛處的話了。

而這一刻父親的回答真是帥氣無比:“我不是你所期望的父親的樣子吧。我知道自己大概不是什麼理想中的父親,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允許你這樣傷害我。我自己對自己都忌諱說的話,你覺得你說出來就沒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可以告訴你,我當年跟自己如何争鬥糾結,苦思冥想。終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才華和我的局限。我的才華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價值,冒着讓妻兒挨餓的風險自顧自地去追求藝術?我承認我沒有,是以我才認認真真地為養活家人而努力。好了,我現在想要安安靜靜地吃飯。”

這話真的太令人感動了!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真是了不起。這位父親并不是說自己做過什麼,而是說這是我心中做出的十分堅決的決定。

要說出這樣的話,首先需要自己能堅定地活着才行。要是父母還在渾渾噩噩地徘徊不定,孩子肯定會發現,然後對此嗤之以鼻。如果覺得孩子說得很有道理,那麼父母誠實地說“你說得很對”就好,或者說“你說得很對,不過我沒能做得那麼好”,相信孩子也是會了解的。

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

當孩子煩惱的時候,我該做些什麼呢?在“蛹”的時期,不去驚動孩子也很重要。人們其實特别讨厭别人随意地闖入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心裡有煩惱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不過父母卻經常對孩子這麼做。

父母想着是為了孩子好,卻往往過了度,擅自踏入了孩子的世界。本來讓孩子自己安靜地哭一會兒就好了,但父母容易因為擔心而管來管去,“怎麼哭了?”“趕緊說啊!”父母有時甚至會對孩子動怒發火:“不許哭了!”“真煩!”

相比之下,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允許孩子盡情地哭泣,然後輕輕說一句“等你哭完了來這邊吧,我們一起吃飯”就可以了。

不管是多麼親近的關系,在有些問題上也束手無策,不能直接治愈對方的痛苦。比如,當一個人失戀的時候,如果别人說:“你打起精神來!”那他肯定很生氣吧。而如果能想到“他肯定很難過”,不去驚動他,讓他靜靜地自己待一會兒,毫無疑問這種方法更好。

父母可不能總是忍不住過去跟孩子說點兒什麼,因為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如果一直沒受過傷的話,無論多麼注意,總有一天還是會摔倒的。如果不在真正摔倒之前做些練習的話,到時候就會傻到連怎麼摔倒、怎麼站起來都不明白。人是不可能不受傷就獲得成長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别人有多麼親密,人的本質終歸是一個人存在。這種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節選自

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 河合隼雄

譯者:張日昇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湛廬文化

出版年: 2020-10

● 直播消息:

● 文中插圖為《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劇照。

孩 子 是 腳,教 育 是 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