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

希望读者不要认为这本书是养育孩子的教科书,请轻松愉快地读一读,再轻松愉快地想一想就好了。虽然说养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但也别因此而顽固死板、着急忙慌。

——河合隼雄(日本已故著名临床心理学家)

青春期,接受孩子在对抗中独立。青春期是成年之前的“蛹”期,只有在蛹里经历过痛苦变化,方能化茧成蝶。这个时期,能量总会变得很强,会出现各种反抗行为。但孩子也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大人的。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

有一本儿童文学著作叫《谁杀了你》,故事里的父亲在年轻时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为此非常努力。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艺术天赋,于是就放弃了梦想。之后他找到了一份卖电器产品的工作,从此拼命赚钱,养活一家人。

他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有一天看到了父亲以前的艺术作品,回到家就对父亲冷嘲热讽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我能画出那样的作品的话,可不会带着那些电器破烂儿到处跑。”这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最能戳到他痛处的话了。

而这一刻父亲的回答真是帅气无比:“我不是你所期望的父亲的样子吧。我知道自己大概不是什么理想中的父亲,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允许你这样伤害我。我自己对自己都忌讳说的话,你觉得你说出来就没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当年跟自己如何争斗纠结,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才华和我的局限。我的才华到底有没有足够的价值,冒着让妻儿挨饿的风险自顾自地去追求艺术?我承认我没有,所以我才认认真真地为养活家人而努力。好了,我现在想要安安静静地吃饭。”

这话真的太令人感动了!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真是了不起。这位父亲并不是说自己做过什么,而是说这是我心中做出的十分坚决的决定。

要说出这样的话,首先需要自己能坚定地活着才行。要是父母还在浑浑噩噩地徘徊不定,孩子肯定会发现,然后对此嗤之以鼻。如果觉得孩子说得很有道理,那么父母诚实地说“你说得很对”就好,或者说“你说得很对,不过我没能做得那么好”,相信孩子也是会理解的。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

当孩子烦恼的时候,我该做些什么呢?在“蛹”的时期,不去惊动孩子也很重要。人们其实特别讨厌别人随意地闯入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心里有烦恼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不过父母却经常对孩子这么做。

父母想着是为了孩子好,却往往过了度,擅自踏入了孩子的世界。本来让孩子自己安静地哭一会儿就好了,但父母容易因为担心而管来管去,“怎么哭了?”“赶紧说啊!”父母有时甚至会对孩子动怒发火:“不许哭了!”“真烦!”

相比之下,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允许孩子尽情地哭泣,然后轻轻说一句“等你哭完了来这边吧,我们一起吃饭”就可以了。

不管是多么亲近的关系,在有些问题上也束手无策,不能直接治愈对方的痛苦。比如,当一个人失恋的时候,如果别人说:“你打起精神来!”那他肯定很生气吧。而如果能想到“他肯定很难过”,不去惊动他,让他静静地自己待一会儿,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更好。

父母可不能总是忍不住过去跟孩子说点儿什么,因为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如果一直没受过伤的话,无论多么注意,总有一天还是会摔倒的。如果不在真正摔倒之前做些练习的话,到时候就会傻到连怎么摔倒、怎么站起来都不明白。人是不可能不受伤就获得成长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别人有多么亲密,人的本质终归是一个人存在。这种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节选自

人是在感受伤痛的过程中成长的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作者: 河合隼雄

译者:张日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出版年: 2020-10

● 直播消息:

● 文中插图为《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剧照。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