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叛逆的孩子,怎樣才不會被氣死?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這已經是比較普遍的共識。

但這個共識并不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對于孩子即将邁入或正處于青春期的父母來說,陪孩子度過青春期仍然是一大挑戰。

“我真的是要被氣死了!”這句話并不是誇張,而是很多父母的真實感受。

叛逆期的孩子有多氣人,體會過的父母才知道。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有家長威嚴被挑釁的氣憤,又有恨鐵不成鋼的失望,還夾雜着孩子從聽話到反抗帶給父母的不适應。

不采取行動,父母就會處于很被動的位置,總是控制不住地發怒、失望、崩潰。

采取行動,似乎又沒有什麼效果,說不聽、管不住。強硬打壓、冷靜講道理似乎都無濟于事,就連“深呼吸”,在生氣的時候都沒有什麼作用。

事實好像是,當孩子叛逆行為爆發的那一刻,父母什麼都做不了了。

我們能做的,就是等這一切過去,因為父母的言行真正對孩子起效的時間是在日常,而不是在爆發的時候。

01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不會覺得自己的言行有什麼問題,也不會覺得自己叛逆。“叛逆”,是父母和其他人對孩子的一種評判,并不是孩子的主觀體驗。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最核心的是無助。

人總是要長大的,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青春期就是長大進行時。

這個階段他們的身體快速發育,很多孩子國中就和爸媽一樣高了。再加上強烈的自我意識,讓他們誤以為“我已經長大了”。

但是他們缺乏成熟的處理情緒和應對問題的能力,時而覺得“我很行”,時而發現“原來我不行”,常常會感到迷茫和無助。

很多父母發現不了孩子的無助,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些懂得比父母還多,和父母争論起來也不落下風。父母隻會覺得孩子翅膀硬了敢跟我對着幹了,看不到孩子其實需要他們的幫助。

孩子不會理智地承認自己無助,他們更多地是被情緒主導。

當感受到父母對他們成長的關切時,他們常常采用兩種方式來應對:

一是逃避,關起門來不和父母溝通,最好是“誰都别理我”;

二是戰鬥,和父母激烈對抗,“你說的對但是我不聽”。

總之,絕不承認我很迷茫我很需要幫助。

面對叛逆的孩子,怎樣才不會被氣死?

父母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盡力給孩子支援和幫助。

假如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無助,堅信孩子是叛逆、故意跟你對着幹,那不僅會錯過引導孩子成長的好時機,還會讓孩子對你和家庭失望,影響孩子和家人的關系。

02

孩子“叛逆”,表明孩子對你是有期待的。如果已經失望透頂了,他還折騰個什麼勁兒。

既然有期待,那孩子期待的是什麼呢?

是父母的了解。這個了解,包括對孩子行為動機的了解和對父母的自我了解。

首先,孩子希望父母了解他們。

有時候父母會向孩子傳達“我了解你”的資訊:是不是最近學習壓力很大呀?你是不是想玩手機……但父母的善意并沒有讓孩子更好受,因為你的了解讓他們很沒面子,好像他有多需要你似的。

他們需要的是你對他行為動機的了解,而不是具體内容的了解。

有人将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比作扔炸彈,這時候孩子叛逆言行的背後有3種動機:

1、他需要向你扔炸彈來發洩;

2、他不希望你很快被炸死,又希望你被炸傷;

3、希望炸彈拉響的時候,你是在場的,而不是當逃兵不管他了。

當父母了解了孩子的這幾種動機,就不會在具體的事情上非要分個對錯。

因為所有親子間分對錯的事,總逃不開3個結局:父母赢了孩子、孩子赢了父母、這件事不了了之。無論哪種結果,對父母來說都不算真正的赢。

隻有你真正了解了孩子叛逆的底層邏輯,你才不會去和孩子較真,才不會被孩子的叛逆氣死,最後才會雙赢。

其次,孩子的叛逆是在喚醒你的自我反思。

不是讓你反思自己哪裡做錯了,而是讓你了解自己。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受到原生家庭和養育環境的影響。

小時候你父母是怎麼對待你的?養孩子的過程中你從伴侶、家人那裡獲得了多少溫暖和支援?這其中有多少艱辛?

當你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過去、了解了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你就不會被孩子的叛逆所累。

面對叛逆的孩子,怎樣才不會被氣死?

03

“叛逆期”對父母來說的确是一個挑戰,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讓父母對之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做出調整。

人在面對未知時容易産生恐懼,當對叛逆期有了更深的了解後,再去面對它時是不是就不覺得那麼可怕了呢?

說通俗點,青春期就是一個人伸出雙手向外探索,他們一邊顯示自己的力量,一邊試探外界的反應。

父母是首當其沖的探索對象,孩子一邊試探父母,一邊試圖打敗父母,同時又希望父母不離棄自己。

孩子在打敗父母的過程中探尋到自己的力量,如果父母一直都在并且愛着孩子,孩子就會明白:展現自己的力量是安全,他們會更有勇氣去面對更廣闊的世界。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配合”孩子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