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個體成長差異?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個體成長差異?

育鄰夢

網友提問:差生是因為懶惰,笨嗎?

回複:學習成長緩慢的孩子絕不簡單等于笨或者懶惰。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内......自然物質世界中,所有生命個體的綜合生存都必須降生之後被動适應、主動索取。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綜合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别好,也不會對誰特别壞,一切随其自然發展。采集植物果實充饑、偶爾捕獲其它動物“打牙祭”、風餐露宿&茹毛飲血......自然造物主并沒有差異化對待任何生命族群,人類原始祖先的生活方式和今天的野生動物幾乎沒什麼兩樣,全都完全依賴“自然生态食物鍊”維持生存。同樣,人類個體生命之初的綜合生存差異也微乎其微。

不能獨立控制自己的身軀、沒有任何獨立生存思維意識、基本生存養料補給全靠被幫助獲得......剛出生的人類孩子除體重、毛發、樣貌等稍有差别外,其他綜合生存技能幾乎完全一模一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出生時幾乎完全相同的孩子,長着長着就産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個體差異了呢?

一、生理基因遺傳差異被成長放大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裡。’”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自然造物之時,的确未特殊照顧誰。但是,自然也并沒有将任何兩個同類生命造成完全一模一樣,即使哺乳動物中的同卵多胞胎也會因為成長個體差異被放大。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個體成長差異?

成長放大個體差異

二、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進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進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育就是家長和老師使用人類社會已知成熟的社會文明成果,通過要義講解+行為示範+實踐引導等行為實踐、賦予孩子們獨立自主生存能力的綜合行為藝術,教育在孩子的人生成長旅途中的角色如同智慧導遊,引導輔助孩子們全面&快速感覺世界、融入世界。是以,出生在中國的孩子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國的孩子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出生在印度的孩子講印地語+寫 +吃手抓飯......

三、孩子的主動探索模仿能力

人們常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明老師在個人學習成長旅途中隻能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鑽研、提高還得依靠每個人自覺的努力。是以,現實社會生活中,同一個老師幾乎不可能教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譬如孔子的學生多達數千人,而真正學有所成的不過十人左右;現代大班制教學模式下,真正處于學習第一梯隊的絕不會高于20%。

同樣的内容,有的孩子容易學會、有的孩子總是難以學透;同樣的運動,有的孩子一看就能做、有的孩子卻需要很長時間練習;同一個孩子,有的語言能力強&邏輯差、有的邏輯能力強&運動能力弱、有的善于動手實操&言語表達能力欠佳......主動探索模仿能力是人類高智商的基礎,亦是人類個體成長差異的源頭。

四、被成長監督情況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

《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掌财。”慈不掌兵,意思是過于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帶兵打仗的。因為,帶兵打仗肯定是會有傷亡,仁慈之人必然優柔寡斷、不利于戰場上随機應變;義不掌财,意思是過于講義氣的人不适合掌管财務。因為,講哥們兒義氣的人往往容易因講個人情面而被迫損害集體利益。同樣,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生活中的綜合行為藝術,教育工作的核心價值就在對孩子的日常成長行為進行綜合督導。

懶惰是自然動物生命的天性,對于非基本生理需求,沒有人會積極主動完成,比如沒有生活壓力,成年人不會主動繼續學習。同樣,如果沒有作息時間要求、沒有相對明确的學習任務要求,幾乎沒有孩子會主動學習看不見即時收益的文化課程學習。是以,我們不難看見,越是基礎教育,老師管理課堂紀律所耗費的時間越多;孩子越小,貪玩兒的本性越突出、系統學習文化知識越離不開被監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生命的成長受諸多綜合因素共同作用。同樣,作為綜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人類個體成長發育亦受多重因素共同影響,比如生理基因遺傳、生長環境、受教育環境等等。是以,學習成長緩慢的孩子絕不簡單等于笨或者懶惰。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個體成長差異?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個體成長差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