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美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稱之為“習慣性愚蠢 ”。

所謂“習慣性愚蠢”便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影響,逐漸産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繼而缺乏自信心并逐漸陷入一種無能感的狀态。

被無能感籠罩了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笨”,遇到事情不願努力争取,抱着“我再努力也沒改變不了什麼”的心态,消極度日。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在造成孩子“習慣性愚蠢”的外部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也最深。

尤其是父母一些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給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01

那麼,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哪些行為或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1.大量的負面暗示

有時在我們着急生氣的時候,也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樣笨!”或者“你是豬腦袋嗎?”

孩子年齡尚小,無法辨知父母罵其“笨”的背後用意,隻會真的以為自己很“笨”。

況且,大量負面評價或暗示類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心理蒙上陰影。

如果這句話成了家長的口頭禅,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呆頭呆腦的笨孩子可能真的會誕生。

2.強迫孩子盲目服從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也是許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其根源還是我們靈魂深處家長專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們往往出于為孩子好的目的,卻做出了不尊重孩子、違背孩子意願,甚至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如我們常常強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長認為重要的事情。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也剝奪了孩子分析、思考、判斷、選擇的能力。

長此以往,就會産生一個滿身耳朵,卻沒有腦袋的孩子。

3.經常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們會問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做出不合常理的舉動。

對于這些可貴的表現,有的家長能因勢利導,進而培養了孩子愛發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很煩孩子的問題,很怕孩子的提問,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往往報以冷漠的拒絕或無情的打擊。

“你怎麼這麼多話這麼多問題,少問些問題好不好?”

“你問的問題多傻!”

“你的想法多可笑!”

“快别這樣,人家知道會笑你的。”

就這樣,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好奇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求進步、循規蹈矩、缺乏熱情、缺乏創新精神、平靜而平庸的人。

而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喪失。

是以我們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千萬千萬!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4.放大孩子的缺點

很多家長會揪着孩子的缺點不放,甚至無限放大。

可能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這樣做隻會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甚至激起孩子 “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

比如一個膽小、見了生人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不是鼓勵他大方、勇敢的喊人,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說:“我這孩子膽小,不愛說話。”

家長已經給孩子下結論了,孩子又怎麼會主動開口說話?

還有的家長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貪玩、調皮、不愛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真的不愛學習了。

為什麼?因為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标簽了。

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淡化孩子的不足,這樣能收獲一個自信、聰明的孩子。

5.經常拿孩子做比較

拿孩子做比較,是大多數父母會犯的通病。

“你看隔壁xx,學習多努力,成績多好......”

“整天就知道玩,你怎麼不學學xx......”

經常與優秀孩子作比較,會令自家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并在潛意識裡認為“我就是這麼沒用!”“爸爸媽媽都嫌棄我”的消極心态。

長此以往,再優秀的孩子都會陷入“習慣性愚蠢”的怪圈中難以自拔。

6.用不一緻的規矩管教孩子

有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強,沒有原則、沒有規矩,或者僅憑父母一時的喜怒随意設立規矩。

尤其在隔輩大家庭中,最易出現規矩不一緻的情況。

倘若孩子同樣的行為,有時遭到處罰,有時得到表揚,有時則任由他去,不僅會讓孩子分不清行為的對與錯,還會養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的無賴習氣。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也不能例外。

7.亂用物質獎勵

曾看過這樣一幅漫畫:一個孩子拿着100分的試卷,爸爸獎勵了他100元錢;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試卷,媽媽獎勵了他90元錢;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試卷,奶奶獎勵了他88元錢;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試卷,向爺爺要50元錢的獎勵,卻遭到了全家人的責罵。

這幅漫畫很好地諷刺了亂用獎勵的惡果。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有些家庭,為了激勵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或者實作别的什麼目标,就采取物質獎勵的辦法。

“如果你xx樣,爸爸就給你xx獎勵”。

“下次考試拿第一,媽媽給你買一個最新的玩具”。

但這麼做并不明智。

亂用獎勵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内轉向外,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标,孩子學習不是為提高自己,而是為了物質獎勵。

一旦孩子不需要這些獎勵的時候,TA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8.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五歲的呦呦和樂樂在生活區裡玩“打掃”的遊戲。呦呦說:“你看,我學會掃地了!”站在一旁的樂樂馬上搖頭說:“我媽媽說我太小,不會掃地,也不用我幫她掃!”

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樂樂把嘗試和挑戰新事物的機會統統拒之門外。

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會做某些事情很正常。

但過度保護,不僅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還會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沒有生活獨立能力,凡事依賴父母、縮手縮腳的孩子。

隻要孩子能做,決不包辦代替。唯有如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才能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9.掩蓋、縱容孩子的錯誤

俗話說,小錯不糾,大錯必犯。

犯錯是孩子的共性和權利。但是,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對于孩子的錯誤要麼視而不見,要麼采取掩飾。

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千萬别讓你的縱容剝奪了孩子潛在能力的發展,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能自我調節的人。

10.在孩子面前争吵

家庭生活瑣碎複雜,夫妻之間吵架在所難免。

但父母當着孩子面争吵,對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場“心理虐待”。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上海市兒童協會曾對1000餘名未成年人做了一項心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達到31.68%,比離婚家庭的比例高出3.35%。

吵架比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還嚴重!

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低,尤其易對婚姻産生恐懼感。

是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千萬、千萬别在孩子面前吵架。

為人父母,我們需時刻牢記的一點是:你是孩子最親近和最信賴的人,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和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打不是愛,罵也不是愛,唯有時刻發自内心的贊賞與肯定,才是最滋養孩子的愛。

以聰明的方式愛孩子,我們才能收獲一個更加聰明的孩子。

02

孩子的八個生活壞習慣也會讓孩子變笨!

八大生活壞習慣影響孩子智力發育,如果孩子的這些壞習慣長期不改,可是很容易變笨的哦!這八大緻命的壞習慣都有什麼呢?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家長們應該如何幫他改正呢?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一:甜食吃太多兒童智商較低

小孩子最喜歡吃甜食了,不聽話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習慣性地用糖果、蛋糕等甜食來哄孩子,卻沒意識到,這樣其實培養了孩子吃甜食的習慣。但是,很多吃甜食過量的孩子往往智商較低,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的腦部發育離不開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這些營養物質主要是通過日常三餐來攝入的,而過多的甜食會損害孩子的胃口,降低食欲,孩子不願意吃飯,攝入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變少了,就會導緻機體營養不良,進而影響大腦發育。

生活中,家長們應該控制好孩子吃甜食的量,盡量用鈣片、水果等營養含量較高的事物來代替甜食,慢慢地幫孩子改掉愛吃甜食的壞習慣。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二:進食過飽讓大腦供血減少

家長們總會給孩子設定飯量,要求孩子一定要把飯吃完,就算孩子不願意吃了,還是會想盡辦法哄騙孩子把飯吃完。但是孩子的飯量真的有這麼大嗎?把孩子的肚子撐得圓鼓鼓的可不一定有利于他的身體發育喲!

有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人體在進食過飽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這些小物質很容易導緻大腦動脈硬化,供血減少而出現大腦早衰、智力減退的現象。

在孩子吃飯這件事上,爸爸媽媽可以稍微放松一點,讓孩子自己覺得吃飯的多少。也不用過分擔心孩子的營養,隻要媽媽三餐的蔬菜搭配合理,做一些孩子喜歡吃的菜,他自然就會高高興興地吃飯了。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三:忽略早餐導緻大腦營養供應不足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上課遲到而來不及吃早餐,餓着肚子上學,可是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的哦!據研究,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甚至是不吃早餐的孩子情緒和精力下降會相對較快。

因為不吃或少吃早餐會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的供給量,容易導緻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是以長期不吃早餐不利于大腦的發育,導緻孩子變笨。

為了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媽媽們應該用心的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早餐,營養師推薦兒童早餐需要的9種食物:番茄、玉米、蘑菇、雞蓉、洋芋、胡蘿蔔、蘋果、香蕉、面包,媽媽可以進行搭配,讓孩子愛上吃早餐,保證孩子的智力發育。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四:少言寡語讓孩子腦子變慢

語言表達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讓大腦活躍起來,如果孩子長期不說話,習慣了少言寡語,大腦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運轉和發育的話,容易變得遲鈍,影響智力的發展。

因為負責語言的中樞是在大腦中的,孩子在說話時大腦也會跟着運轉,這樣就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

生活中,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鼓勵孩子說話,讓孩子講述一下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或者給爸爸媽媽講一些小故事,讓孩子在說話的時候通過思考來促進大腦的運轉。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五:身體患病時堅持學習會造成大腦損害

一些父母把學習看得太重,就算孩子生病也要求孩子堅持上學,生怕他落下功課等。但是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堅持學習,不僅學習效率會降低,還容易造成大腦的損害。

在孩子身體不适或者生病的時候,應該讓孩子有充分的休息時間,讓身體和大腦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修複,并多補充一些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把病毒趕走了,才有健康的身體繼續學習呀。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六:不願動腦加速退化

鍛煉孩子大腦的最佳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多思考,隻有在思考的時候大腦才會大量地運轉,思維也會變得活躍起來。反之,如果孩子長期不願動腦,什麼事情都不想的話,可是很容易加速大腦退化,原本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得笨笨的。

如果孩子懶得動腦筋,爸爸媽媽可要重視了,要多鼓勵他思考問題,比如可以帶着孩子一起玩腦筋急轉彎,或者教孩子下棋、拼圖等等,可以跟孩子比賽,看誰做得更好,這樣孩子會更有熱情地在玩耍中思考起來。

鼓勵孩子從小就多思考,不僅可以避免大腦退化,而且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受益終生呢!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七:單調環境下生長的嬰兒,智力發育遲鈍3個月

每個家庭都有特殊的氛圍,一些家庭每天都說說笑笑的,十分熱鬧,但也有一些家長的性格比較安靜,是以家裡的氣氛也會變得單調。但是,孩子的成長環境可是很容易影響到他的智力發育的哦!

原本聰明的孩子,為啥越來越“笨”了?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在過于單調、缺乏刺激的環境下生長的嬰兒,智力發育要遲鈍3個月。如果家裡的氛圍總是一層不變,寶寶的大腦缺少了必要的刺激,長時間無法接觸到新事物,就會缺乏智力發育的動力。

對于這些家庭來說,爸爸媽媽可以多利用光線、顔色、音樂等來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在陽光充足的時候打開窗讓室内變得亮堂起來,給孩子買一些色彩豐富的衣服和玩具,在孩子睡覺前為他播放一首舒緩的音樂等等,都能讓孩子感受到環境的刺激,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變笨的壞習慣八:睡眠不足影響發育

充足的睡眠是消除大腦疲勞的主要方式,大腦經過了一天的運轉,需要靠睡眠來做好調整,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準備。如果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太差,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影響智力的發育。

而且兒童時期的睡眠中,不僅大腦得到休息,而且孩子的身體也在睡眠中得到發育,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長高。是以孩子睡眠不足,可是會直接影響今後的發育、智力和學習,甚至形成多動、好鬥、易怒等不好的性格呢。

為了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爸爸媽媽應該幫孩子做好計劃,規定好每天晚上幾點就要準時睡覺,而且睡前而已給孩子放一小段催眠曲,舒緩孩子的情緒,讓他放松地入睡。孩子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更健康更聰明地成長!

了解了讓孩子變笨的八大壞習慣之後,家長們可要用心地觀察家裡孩子的生活喲,如果發現有類似的壞習慣,就把握機會耐心地幫孩子改正。孩子有了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發育,長成聰明能幹的好孩子。

▍文章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