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作者:薇薇安(爸媽精讀作者)

進化媽: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習慣暴力溝通的父母自然也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前幾天,刷到一條非常讓人記憶深刻的視訊。

視訊裡,大人們當着孩子的面吵架,越吵越大聲,越吵越激烈。

一旁的孩子吓得捂着耳朵蹲了下來。

事後孩子對媽媽說,這幾天一睡覺就能看到奶奶被打的場面。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評論區裡,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小時候父母的争吵對自己來說是一輩子的陰影。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有多少父母在發生沖突時,隻為了一時的痛快,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完全忽略了他們的言行是否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呢?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每個争執不休的家庭,都有個千瘡百孔的孩子

泰國的一部動畫短片《吵架的父母》很好地刻畫了父母争執時孩子的心理活動。

整個動畫隻有四分鐘,片頭一位母親正在給小女孩讀睡前故事,她聽到樓下開門的聲音知道是孩子爸爸回來了就匆忙下樓。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随後女孩聽到了父母的争吵聲,她很害怕地下樓,發現爸爸正在毆打媽媽。

突然間,爸爸和媽媽在女孩的眼裡都變成了怪獸,互相扭打糾纏還朝着女孩撲了過來,女孩一邊尖叫一邊逃跑,卻無奈被大門鎖在了屋内。

故事的最後,女孩看着鏡子中的自己的模樣,發現自己也變成了怪獸。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争吵和暴力行為是一場讓人噩夢連連,還無法按下暫停鍵的恐怖片。

在這樣的氛圍裡,孩子的心理也發生了扭曲,充斥着絕望和恐懼。

南京一名12歲男孩,獨自站在一棟34層高的樓頂小平台上想要跳樓。

令人震驚的是,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要輕生了。

男孩的父母經常在家吵架,有時候還會動手,孩子一次又一次目睹“案發現場”,絕望慢慢侵蝕他的内心,他甚至已經放棄了求生的勇氣。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曾說:

“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怪的形狀。”

父母的每一次大吵,猶如冷酷的利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毀滅性的傷害。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父母解決沖突的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景甜在《了不起的姐姐》中曾坦白,在她小時候父母經常為小事争吵甚至動手,她經常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吓得不敢出去。

這樣的關系對她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影響了她本人的愛情觀和擇偶觀。

而當她主持人問她,那你還相信愛情嗎,她陷入了沉默并沒有正面回答。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父母老吵架,對孩子的人生影響大不大?

有一個網友分享說:

“打從我記事起,父母就經常吵架,兩人都是不肯服輸很倔強的那種性格。每一次的吵架,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以至于現在,我還是有嚴重恐婚症、恐戀症以及與新異性交往障礙。”

聖母大學的心理學家卡明斯和同僚們在 20 多年來的研究中發表了數百篇關于父母沖突和暴力溝通的論文。

卡明斯認為,孩子會密切關注父母的情緒,他們想了解并确認他們在家庭中的安全程度。當父母發生破壞性沖突時,對孩子的附帶傷害可能會持續一生。

破壞性沖突包括:

言語攻擊:辱罵、侮辱、威脅;

身體攻擊:毆打、推搡、摔東西;

冷戰:回避接觸、分居、離家出走、生悶氣。

正如卡明斯所說,孩子從未真正去習慣父母沖突帶給他們的家庭壓力,而是以産生的自卑、焦慮、抑郁、自我否定以及對沖突的恐懼和回避,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窮盡一生也無法被治愈。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為人父母,要牢記“四要兩不要”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過日子難免有磕磕絆絆。誰也沒辦法完全避免沖突的發生。

重點是,父母是如何溝通和解決的,這對孩子們的感受和認知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有建設性的沖突,是指在吵架的時候能保持有節制的情緒,坦白自己的立場并且互相了解,彼此讓步和妥協。

這樣不但有利于資訊的交換和情緒的釋放,化解潛在的沖突疙瘩,還能重塑雙方的親密關系。

相較于破壞性沖突中的歇斯底裡,大喊大叫,或者完全地忍氣吞聲和避而不談,這樣的溝通方式明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要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

吵架了如果出現言語上的侮辱虐待和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比如摔門、摔東西、打人),對另一方的傷害是很大的。

陳松伶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和老公吵架一定先等到雙方情緒冷靜的時候再溝通。

如果無法控制自己出現暴力行為,那麼盡可能讓自己先與對方保持一定距離,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時間和空間,等到可以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時候再去進行溝通。

比如,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就是要去仔細考慮對方需要什麼,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着想。

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裡,劉璇和老公王弢因為孩子的降臨産生了不少的争執和沖突,各有各的不滿和委屈。

兩人商量要偶爾互換一下角色,這樣更能體諒對方的難處。

王弢表示要多做家務并多承擔照顧寶寶的工作,劉璇則表示會多去顧及老公的感受和需要。

通過換位思考和互相了解,雙方的親密關系已經重建立立了,而親密關系是否穩固才是決定婚姻是否持久的關鍵。

比如,要就事論事。

鐘麗缇曾經曆兩段失敗的婚姻,她在魯豫有約上分享自己的婚姻中失敗的經驗教訓,她強調,在婚姻裡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吵架時要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在争吵中隻讨論眼前的事,不要借題發揮或者借機攻擊雙方的家人和成長環境,這樣做隻會讓沖突加劇。

比如,要告訴孩子,這不是他們的錯。

孩子很容易在父母大大小小的争吵中去自動歸因,進而責備自己并産生内疚感。

還記得《少年說》裡的那個小男孩,他甚至覺得如果自己什麼都做得好,爸爸媽媽就不會吵架。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我們應該在第一時間去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爸爸媽媽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你。

比如,不要粉飾太平。

一些父母知道吵架的壞處很多,就選擇裝作無事發生。可這種貌合神離并沒有解決問題或者修複他們的關系。

知乎上一個讨論:貌合神離的父母和離婚的父母,哪種更糟糕?

不少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完全可以察覺到父母虛僞的恩愛背後的冷漠、疲憊和疏離。

不要一味地在孩子面前假裝無事發生,當意識到父母不對勁但又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的時候,孩子會更加不安。

有沖突,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有意見不一緻的事情,這是很正常的,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保持一緻。

比如,不要逼迫孩子站隊。

黃奕的前夫黃毅清曾經為了扭轉輿論的走向洗白自己,誘導女兒拍視訊發到網上譴責媽媽的不好。

實際上,女兒還小,還不能判斷爸爸媽媽到底誰對誰錯,她被夾在這場戰争中左右為難,又想讨好爸爸,又不想傷害媽媽,心裡備受煎熬。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父母吵架,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去評價父母雙方誰對誰錯,更不要誘導他們去表達自己的立場。

“我一睡覺就夢到奶奶被打的樣子”女孩一句話,點破家庭教育一大真相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習慣暴力溝通的父母自然也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懂得有效溝通的父母,即便是吵架,也能保護好孩子的感受。

董卿曾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那麼首先你要把自己變得更好。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願每一個家庭都能憑借了解、耐心、傾聽和熱愛去度過每一個難關。

作者簡介:薇薇安,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