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昨天看了一部04年的紀錄片《幼稚園》,裡面有這樣一段采訪。

被采訪對象都是長期寄宿在幼稚園的孩子,記者詢問他們“什麼時候會說‘我愛你’”?

面對鏡頭,第1個孩子一臉茫然,懵懂地說“不知道”,當記者又提問“說沒說過我愛你”時,孩子搖了搖頭。

第2個孩子則是表現得十分冷漠,淡淡地說“沒有”,當記者問他“想對誰說我愛你”時,他害羞地笑了,說“不知道”。

最後,面對同樣的問題,第3個孩子也表示沒說過,而原因居然是“因為那個惡心”。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作為“中國式家長”,我們或許早已習慣了愛意的含蓄表達,雖然一直為孩子辛勤付出,但從未将愛意訴之于口,将愛融入到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常常會讓孩子們誤以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擔心被抛棄,擔心家長不喜歡自己,無形中性格變得敏感脆弱。

父母對孩子的愛意表達,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東西,經常聽到父母說“我愛你”的孩子,與那些很少感受到父母愛意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出現巨大差别。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孩子更幸福、性格更開朗

梁啟超不僅是大陸近現代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還是一位非常“新潮”的“另類父親”。

他在與自己的9個孩子相處時,經常會将“愛”字挂在嘴邊,一生中給子女寫下400多封家書,洋洋灑灑超過百萬字。

梁啟超在家書中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濃烈。”

也正是因為梁啟超這種充滿愛的教育方式,9個孩子從小被幸福感包圍,長大後都成為了棟梁之才,有“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譽。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能經常說出“我愛你”,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幫其養成更加開朗的性格,遇到困難時也更有底氣。

而且從小生活在充滿愛意的環境,孩子還會變得更自信,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強,從不吝啬對于他人的善意,因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被“愛”滋養,早已經吸收了充足的養分。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很少感受父母愛意的孩子,會安全感缺失

前段時間同僚琳琳很心煩,她發現女兒與自己相處時總是小心翼翼,甚至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有次女兒不小心打翻牛奶,被吓得驚慌失措,連看都不敢看琳琳,帶着哭腔說道:“媽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

然而琳琳很少對女兒大發雷霆,從來沒有說過一句重話。

後來帶她做了心理咨詢,琳琳才知道,原來因為曾被寄養在外婆家一年,女兒一直擔心會不會被媽媽抛棄,心裡滿滿的都是焦慮不安。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于是在和琳琳相處時,女兒潛意識裡總會變得緊張,生怕犯下一丁點錯誤,又被迫離開媽媽身邊。

雖然琳琳并非不愛孩子,但因為長時間的分離,孩子很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意,仍然産生了誤會:一旦自己表現不好,就會被送回外婆家。

事實上,很多“中國式家長”都不善于表達,雖然“沉默的愛”同樣可貴,但很容易使單純的孩子造成誤解。

由于很少感受父母的愛意,孩子會誤以為爸爸媽媽不愛他,喪失安全感,性格也變得内向、敏感,即便是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正确表達自身的情感,不僅人際關系受到影響,親子關系也很難太親密。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愛孩子,就要勇敢說出來

孩子不僅需要家長關心愛護,還需要感受到其準确的愛意表達,我們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不妨勇敢地把“我愛你”說出來。

有些家長可能會感覺難為情,習慣了用消極言語教育孩子,當表達積極情緒時,不太好意思開口。

其實“萬事開頭難”,在單純的孩子們眼裡,一句“我愛你”可能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複雜,隻是單純地表達愛意而已。

當然,愛不是簡單的三個字,也需要我們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用心地陪伴孩子,隻有天長地久的相處,才能讓孩子更多感受到我們的愛意,在成長過程中,更加富有安全感、幸福感,性格也更開朗。

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與從不說的家庭,孩子長大後有啥差別?

結語:

對孩子表達愛意其實很簡單,但因為大陸傳統文化“以含蓄為美”,很多父母不太習慣于直接表達。

希望大家平時可以多向孩子表達愛意,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包圍,從勇敢地說出“我愛你”開始。

今日話題:你平時會對孩子說“我愛你”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