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昨天看了一部04年的纪录片《幼儿园》,里面有这样一段采访。

被采访对象都是长期寄宿在幼儿园的孩子,记者询问他们“什么时候会说‘我爱你’”?

面对镜头,第1个孩子一脸茫然,懵懂地说“不知道”,当记者又提问“说没说过我爱你”时,孩子摇了摇头。

第2个孩子则是表现得十分冷漠,淡淡地说“没有”,当记者问他“想对谁说我爱你”时,他害羞地笑了,说“不知道”。

最后,面对同样的问题,第3个孩子也表示没说过,而原因居然是“因为那个恶心”。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作为“中国式家长”,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爱意的含蓄表达,虽然一直为孩子辛勤付出,但从未将爱意诉之于口,将爱融入到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常常会让孩子们误以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担心被抛弃,担心家长不喜欢自己,无形中性格变得敏感脆弱。

父母对孩子的爱意表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经常听到父母说“我爱你”的孩子,与那些很少感受到父母爱意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出现巨大差别。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孩子更幸福、性格更开朗

梁启超不仅是大陆近现代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一位非常“新潮”的“另类父亲”。

他在与自己的9个孩子相处时,经常会将“爱”字挂在嘴边,一生中给子女写下400多封家书,洋洋洒洒超过百万字。

梁启超在家书中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浓烈。”

也正是因为梁启超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式,9个孩子从小被幸福感包围,长大后都成为了栋梁之才,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誉。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能经常说出“我爱你”,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帮其养成更加开朗的性格,遇到困难时也更有底气。

而且从小生活在充满爱意的环境,孩子还会变得更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也更强,从不吝啬对于他人的善意,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被“爱”滋养,早已经吸收了充足的养分。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很少感受父母爱意的孩子,会安全感缺失

前段时间同事琳琳很心烦,她发现女儿与自己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有次女儿不小心打翻牛奶,被吓得惊慌失措,连看都不敢看琳琳,带着哭腔说道:“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然而琳琳很少对女儿大发雷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

后来带她做了心理咨询,琳琳才知道,原来因为曾被寄养在姥姥家一年,女儿一直担心会不会被妈妈抛弃,心里满满的都是焦虑不安。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于是在和琳琳相处时,女儿潜意识里总会变得紧张,生怕犯下一丁点错误,又被迫离开妈妈身边。

虽然琳琳并非不爱孩子,但因为长时间的分离,孩子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仍然产生了误会:一旦自己表现不好,就会被送回姥姥家。

事实上,很多“中国式家长”都不善于表达,虽然“沉默的爱”同样可贵,但很容易使单纯的孩子造成误解。

由于很少感受父母的爱意,孩子会误以为爸爸妈妈不爱他,丧失安全感,性格也变得内向、敏感,即便是长大后,也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身的情感,不仅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亲子关系也很难太亲密。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爱孩子,就要勇敢说出来

孩子不仅需要家长关心爱护,还需要感受到其准确的爱意表达,我们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不妨勇敢地把“我爱你”说出来。

有些家长可能会感觉难为情,习惯了用消极言语教育孩子,当表达积极情绪时,不太好意思开口。

其实“万事开头难”,在单纯的孩子们眼里,一句“我爱你”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复杂,只是单纯地表达爱意而已。

当然,爱不是简单的三个字,也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用心地陪伴孩子,只有天长地久的相处,才能让孩子更多感受到我们的爱意,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富有安全感、幸福感,性格也更开朗。

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与从不说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结语:

对孩子表达爱意其实很简单,但因为大陆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很多父母不太习惯于直接表达。

希望大家平时可以多向孩子表达爱意,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包围,从勇敢地说出“我爱你”开始。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