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養出來的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健康康的。
每個可愛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默默努力,那麼要怎樣培養出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孩子呢?

1
認真對待孩子的每個瞬間
“媽媽,我渴了”,當孩子提出要求但自己沒有空閑時間騰出手來時,也要認真對待孩子的需求。
表示自己暫時沒有空,等下再給孩子倒水,如果是直接回絕或是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2
尊重孩子的每一次選擇
可以讓孩子自行決定的事情就讓孩子來做出決策,家長不要時刻都掌握着主動權,要适當放松給孩子。
比如出門的時候不要直接做安排,可以詢問孩子想去哪裡,如果孩子腦子一時沒有轉過彎來沒有思緒的話,也可以提供幾個選項供應孩子來挑選,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
重視孩子的每個承諾
許多時候我們作為大人的,都喜歡教導孩子誠實守信,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大人不守信用,給孩子做了一個壞榜樣。
是以,日常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必須實作,這是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之中以身作則,即便是真的做不到也要與孩子平等溝通取得原諒,不能以大人的身份來壓制孩子,這樣孩子會變得叛逆,也會容易懷疑自己。
4
不要總提别人家的孩子
“别家小孩都能考滿分怎麼你就不能”,“鄰居家的兒子這個月又得了三好學生你呢”,“你要能有你表哥一半懂事我就心滿意足了”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這麼好嗎?那不一定,隻是父母會習慣性将旁人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做對比,自然就不滿意了。
但孩子的世界裡想不到這麼複雜,隻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更喜歡别人家懂事的小孩,自己卻哪裡都不好,進而變得自卑,沒有自信。
5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幫媽媽拿一下桌子上的東西,好嗎?”
這種孩子力所能及的簡單小事,用商量的口吻說出,效果往往要更好。
一方面,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自己在這個家裡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孩子接受到的是平等的商量語氣,而不是死指令,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進而信心也大大增加了。
6
給孩子多一些寬容
孩子在成長階段,學習東西都是比較慢的,可能同樣一個動作,成人隻要三十秒就好,但孩子用了五分鐘都還沒有好,這時候千萬不要着急,不要催促,孩子上手慢是正常現象,畢竟很多動作在大人眼裡都是非常熟悉的,已經形成了一個肌肉記憶,自然就很快,但對于孩子而言,還是非常陌生的。
如果一昧催促,呈現出來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孩子的自信也會被大大打擊到,會覺得自己很沒用,這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再加上旁邊還有大人這樣一個參照物,心理落差就更大了。
7
鼓勵孩子探索喜歡的東西
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要重點關注,因為這是很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孩子玩可樂瓶、鞋盒等各種廢棄物,不要武斷制止他。
孩子喜歡探索他感興趣的東西,你制止他的興趣,也就挫傷了他探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