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時候,你靠什麼撐過人生的低谷?

這個時候,你靠什麼撐過人生的低谷?

近來發生各種負向事件,更有不少人陷入對“何時能恢複正常工作生活”的迷茫與不知所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度過低谷期成為我們常談的話題。今天和大家分享度過低谷期的3個建議。

提升「觸底反彈」的能力

挖掘内在的「自我驅動力」

擺脫「标簽」的束縛力

01

提升「觸底反彈」的能力

這個時候,你靠什麼撐過人生的低谷?

作為老百姓,不得不說一句,其實低谷才是常态,更是人生的标配。

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别,在于如何面對它。

處在低谷期時,大家都一樣,容易滋生一種「絕望感」,好像痛苦是無邊無際的。不知道出口在哪裡。

一次對楊幂的采訪中,她的一段話我很認可:

“任何天大的事,我會跳過情緒化的過程。我會跟自己說,我給你一個晚上或者兩個晚上,你讓它過去。難過嗎?難過!你哪做錯了?能改嗎?能改!下次不會這樣了?不會這樣了!兩天讓它過去可以嗎?可以!鑰匙在自己手裡,能幫你的還有自己。”

這段自我暗示的話真的特好用,親身用過,推薦。

是以,下次遇到難題,不妨給自己設一個期限,比如一天、一個禮拜,甚至更久……多久不重要,而是這種期限會給你一種控制感和希望感。

在《白鹿原》的原著小說裡,有這麼一句話:

“活着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當人生遭受重大挫折時,往往是一個人成長的契機。”

在痛苦與絕望的壓迫下,會使得他重新思考人生,反思過去的所作所為,這個過程中,他的價值觀被重構,整個人與過去完全不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底反彈」。

這種變化,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心智變得更加成熟、堅毅,不輕易放棄,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第二,情緒穩定,有過撕心裂肺的經曆,情緒的下限被拉長,面對負面情緒也能夠波瀾不驚。

第三,堅強的執行力,遇到問題會死磕到底,直到問題被解決。

可以說,困境是一個人的試金石,有的人經過谷底反彈,人生開始持續上揚;有的人一直滑到深淵,也沒能彈上來。

深以為然。

相信大家都看過《西遊記》,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曾好奇:

為什麼唐僧徒弟各個那麼厲害,孫悟空更是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裡,為何還要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經呢?

這個是有答案的。據說唐僧前身是金蟬子,西天如來佛祖的二弟子,但據說因為表現不好被貶下人間,才要曆經磨難。

更重要的是要經曆這個磨難的過程,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才能重返靈山。

當你挺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歲月,不抱怨,專注做好自己能夠掌控的事,這段至暗時刻将會成為生命中最寶貴的财富。

02

挖掘内在的「自我驅動力」

一個人最好的轉變,就是内驅力。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心理學大佬榮格提出的。

他認為:在和環境的互動中,個體自發産生的一種具有驅動效應的自我力量,就是内驅力。

馬斯洛也曾說:自己成功的關鍵是“内驅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沒有“内驅力”。

當一個人的内心擁有了真正的驅動力,會主動思考,付諸行動,不斷自我成長。讓自己轉變為自律、有追求,為了自己的目标永不放棄。

從前,一位名叫約翰的年輕人想找份工作,遇上經濟大蕭條,工作很難找。怎麼辦呢?

他去一家公司排隊面試,HR問他:“你想要什麼樣的工作?”

他回答:“你們所有職位中薪水最低的,因為我急需一份工作。”

就這樣,沒有任何關系的他進入這家工廠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就意外受傷了。

征得上司的同意後,當天晚上他留在公司,發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勞工受傷,又可以将工作效率翻倍。

盡管拿着最低的薪水,但他沒有抱怨、沒有偷懶,而是早早完成工作、多做一點。

然後他向公司提出申請:“這個崗位不能讓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請給我一個更有挑戰的機會吧。”

換了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提拔這樣切切實實為你創造利潤的人?你會不會喜歡眼裡有活的員工?結果可想而知。

入職3個月後,這位最底層的組裝勞工,一路升職加薪成為部門經理......

他就是後來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我們普通人不需要像洛克菲勒這樣聰明,隻要願意多做一點、創造價值,其實就是在為自己創造機會。

自驅力就是發自内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擁有自驅力的人,懂得化被動為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往往會走得比想象中更遠。

就像《流金歲月》中說的:“無論做什麼,記得為自己而做,那就毫無怨言。”

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提升工作效率,着手解決問題,這是你可以勝任更重要職位的最佳證明。如果“算了吧,就這樣行了”成為你的口頭禅,你不會想要更進一步。

如果你事事應付,日複一日、得過且過,就算機會掉下來,你也未必能掌控。

這個概念很好了解。回想小的時候,父母會說:“學習是給你自己學,不是給我們。”可為什麼小朋友聽完會無動于衷呢?

内驅力是很重要的,無論在任何一個階段。

這個時候,你靠什麼撐過人生的低谷?

03

擺脫「标簽」的束縛力

相信我們見慣了諸如此類的标簽:

東北人都能喝酒……

四川人都愛吃辣……

零零後就是喜歡……

混的好還不是家裡……

讀到博士的人都是……

你還沒結婚就是……

年紀大了就不要……

是以你看,在一個習慣了貼标簽的社會中,幾乎沒有人是幸存者。

簡·埃利奧特,一位國小老師為了向她三年級的學生解釋馬丁路德金的死。

她制定了一個計劃,目标是讓她的學生們清楚地了解種族歧視,即“标簽實驗”。

她把學生分為兩組:棕眼睛的孩子和藍眼睛的孩子。然後宣布:棕眼睛的孩子要比藍眼睛的孩子優越。

藍眼睛的孩子被強制坐在教室的後面;棕眼睛的孩子被告知他們更聰明,并有更多的休息時間。

埃利奧特對班級改變的速度之快感到震驚。

她說,孩子們友誼似乎馬上瓦解了,棕眼睛的孩子辱罵他們以前的藍眼睛朋友。

第二天開始上課的時候,埃利奧特走進來,宣布她弄錯了。

事實上是棕眼睛的孩子要低等一些。命運立刻倒過來,藍眼睛孩子發出歡呼聲。

随後,老師給孩子們耐心解釋了“标簽實驗”的用意。

20年後的研究顯示,埃利奧特的學生比沒有做這個練習的同輩産生更少的歧視行為。

“标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王爾德說過:“一旦被貼上标簽,你就很難逃脫。”

的确,生活中也是一樣。很多人一遇到困難時,就容易自我否定,常産生「我很失敗」的想法。

比如說:

一次考研失敗,會覺得自己很差勁;

被喜歡的人拒絕了,覺得沒人願意喜歡自己;

畢業幾年,應屆生工資都比自己高很多,我真是個 loser。

每一個标簽,都是在自我設限,從此會讓人寸步難行。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在《終身學習》中說,标簽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害怕失敗、拒絕挑戰,最後原地踏步,變得越來越平庸。

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智商和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提升,一次兩次的失敗不代表自己是個差勁的人。

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或身邊人貼在你身上的标簽,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是以,撕下别人給你貼上的标簽,也撕下自己給自己寫上的标簽,擺脫标簽的束縛,做回真實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