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时候,你靠什么撑过人生的低谷?

这个时候,你靠什么撑过人生的低谷?

近来发生各种负向事件,更有不少人陷入对“何时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的迷茫与不知所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度过低谷期成为我们常谈的话题。今天和大家分享度过低谷期的3个建议。

提升「触底反弹」的能力

挖掘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摆脱「标签」的束缚力

01

提升「触底反弹」的能力

这个时候,你靠什么撑过人生的低谷?

作为老百姓,不得不说一句,其实低谷才是常态,更是人生的标配。

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如何面对它。

处在低谷期时,大家都一样,容易滋生一种「绝望感」,好像痛苦是无边无际的。不知道出口在哪里。

一次对杨幂的采访中,她的一段话我很认可:

“任何天大的事,我会跳过情绪化的过程。我会跟自己说,我给你一个晚上或者两个晚上,你让它过去。难过吗?难过!你哪做错了?能改吗?能改!下次不会这样了?不会这样了!两天让它过去可以吗?可以!钥匙在自己手里,能帮你的还有自己。”

这段自我暗示的话真的特好用,亲身用过,推荐。

所以,下次遇到难题,不妨给自己设一个期限,比如一天、一个礼拜,甚至更久……多久不重要,而是这种期限会给你一种控制感和希望感。

在《白鹿原》的原著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当人生遭受重大挫折时,往往是一个人成长的契机。”

在痛苦与绝望的压迫下,会使得他重新思考人生,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这个过程中,他的价值观被重构,整个人与过去完全不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底反弹」。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智变得更加成熟、坚毅,不轻易放弃,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二,情绪稳定,有过撕心裂肺的经历,情绪的下限被拉长,面对负面情绪也能够波澜不惊。

第三,坚强的执行力,遇到问题会死磕到底,直到问题被解决。

可以说,困境是一个人的试金石,有的人经过谷底反弹,人生开始持续上扬;有的人一直滑到深渊,也没能弹上来。

深以为然。

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曾好奇:

为什么唐僧徒弟各个那么厉害,孙悟空更是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为何还要一步步走到西天取经呢?

这个是有答案的。据说唐僧前身是金蝉子,西天如来佛祖的二弟子,但据说因为表现不好被贬下人间,才要历经磨难。

更重要的是要经历这个磨难的过程,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重返灵山。

当你挺过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不抱怨,专注做好自己能够掌控的事,这段至暗时刻将会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02

挖掘内在的「自我驱动力」

一个人最好的转变,就是内驱力。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心理学大佬荣格提出的。

他认为:在和环境的交互中,个体自发产生的一种具有驱动效应的自我力量,就是内驱力。

马斯洛也曾说:自己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而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没有“内驱力”。

当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了真正的驱动力,会主动思考,付诸行动,不断自我成长。让自己转变为自律、有追求,为了自己的目标永不放弃。

从前,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想找份工作,遇上经济大萧条,工作很难找。怎么办呢?

他去一家公司排队面试,HR问他:“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他回答:“你们所有职位中薪水最低的,因为我急需一份工作。”

就这样,没有任何关系的他进入这家工厂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就意外受伤了。

征得上司的同意后,当天晚上他留在公司,发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工人受伤,又可以将工作效率翻倍。

尽管拿着最低的薪水,但他没有抱怨、没有偷懒,而是早早完成工作、多做一点。

然后他向公司提出申请:“这个岗位不能让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请给我一个更有挑战的机会吧。”

换了你是老板,你会不会提拔这样切切实实为你创造利润的人?你会不会喜欢眼里有活的员工?结果可想而知。

入职3个月后,这位最底层的组装工人,一路升职加薪成为部门经理......

他就是后来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我们普通人不需要像洛克菲勒这样聪明,只要愿意多做一点、创造价值,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创造机会。

自驱力就是发自内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拥有自驱力的人,懂得化被动为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往往会走得比想象中更远。

就像《流金岁月》中说的:“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

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提升工作效率,着手解决问题,这是你可以胜任更重要职位的最佳证明。如果“算了吧,就这样行了”成为你的口头禅,你不会想要更进一步。

如果你事事应付,日复一日、得过且过,就算机会掉下来,你也未必能掌控。

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回想小的时候,父母会说:“学习是给你自己学,不是给我们。”可为什么小朋友听完会无动于衷呢?

内驱力是很重要的,无论在任何一个阶段。

这个时候,你靠什么撑过人生的低谷?

03

摆脱「标签」的束缚力

相信我们见惯了诸如此类的标签:

东北人都能喝酒……

四川人都爱吃辣……

零零后就是喜欢……

混的好还不是家里……

读到博士的人都是……

你还没结婚就是……

年纪大了就不要……

所以你看,在一个习惯了贴标签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是幸存者。

简·埃利奥特,一位小学老师为了向她三年级的学生解释马丁路德金的死。

她制定了一个计划,目标是让她的学生们清楚地了解种族歧视,即“标签实验”。

她把学生分为两组:棕眼睛的孩子和蓝眼睛的孩子。然后宣布:棕眼睛的孩子要比蓝眼睛的孩子优越。

蓝眼睛的孩子被强制坐在教室的后面;棕眼睛的孩子被告知他们更聪明,并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埃利奥特对班级改变的速度之快感到震惊。

她说,孩子们友谊似乎马上瓦解了,棕眼睛的孩子辱骂他们以前的蓝眼睛朋友。

第二天开始上课的时候,埃利奥特走进来,宣布她弄错了。

事实上是棕眼睛的孩子要低等一些。命运立刻倒过来,蓝眼睛孩子发出欢呼声。

随后,老师给孩子们耐心解释了“标签实验”的用意。

20年后的研究显示,埃利奥特的学生比没有做这个练习的同辈产生更少的歧视行为。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王尔德说过:“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很难逃脱。”

的确,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一遇到困难时,就容易自我否定,常产生「我很失败」的想法。

比如说:

一次考研失败,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被喜欢的人拒绝了,觉得没人愿意喜欢自己;

毕业几年,应届生工资都比自己高很多,我真是个 loser。

每一个标签,都是在自我设限,从此会让人寸步难行。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终身学习》中说,标签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害怕失败、拒绝挑战,最后原地踏步,变得越来越平庸。

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商和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一次两次的失败不代表自己是个差劲的人。

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或身边人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

所以,撕下别人给你贴上的标签,也撕下自己给自己写上的标签,摆脱标签的束缚,做回真实的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