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古人常說“大疫不過三”,意思是再大的瘟疫,基本在暴發三年内就“偃旗息鼓”了。

轉眼新冠疫情已持續兩年多,我們的生活也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習慣了出門戴口罩,掃健康碼,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很多人為此心存疑惑:為什麼這場疫情會持續這麼久?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3月17日淩晨,上海市青浦區疾控中心流調人員在相關場所進行排摸。

實際上,在人類漫長的戰“疫”史中,瘟疫和人類互有勝負,想要速戰速決并不現實。

對于新冠疫情防控,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海南考察時指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嚴重,尤其不能放松防控工作。堅持就是勝利。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内防反彈,堅持科學精準、動态清零,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各項舉措。要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态,針對病毒變異的新特點,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本領,完善各種應急預案,嚴格落實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受訪專家

陝西師範大學醫學與文明研究院院長 李化成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胡善聯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陳友華

中國康複醫學會社會心理作業學組副主任委員 王會秋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本文編輯 | 徐文婷

“大疫不過三”并非絕對

在人類數千年的曆史發展長河中,瘟疫占據着相當大的比重,确實有很多持續了3年左右。

據記載:

公元前430年~公元前427年,雅典發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

1629年~1631年,米蘭暴發大型瘟疫,超過25萬人死亡;

公元541年暴發的查士丁尼瘟疫、1665年暴發的倫敦大瘟疫,都持續了2年左右。

上一次全球性流行病是西班牙大流感,在1918年~1919年造成約5億人感染,2500萬~4000萬人死亡,但其肆虐時間也僅持續了18個月。種種曆史現象下,民間逐漸有了“大疫不過三”的說法。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不過,陝西師範大學醫學與文明研究院院長李化成認為,“大疫不過三”隻是古人的經驗總結,僅指部分傳染病某次暴發所持續的時間不超過三年,而非該病存在時間不超過三年。

李化成介紹,曆史上很多傳染病都存在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隻不過是間歇性發作。例如,12~13世紀肆虐歐洲的麻風病,早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就有記載。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12~13世紀麻風病肆虐歐洲。

持續三千年之久的麻風病,至今仍會讓全球每年20萬人飽受其苦。天花跟人類曆史一樣悠久,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流行過,直到最近100年,才在全世界絕迹,這也是唯一被人類消滅的病毒。

世界性瘟疫單次流傳的時間往往不止3年。中世紀的黑死病,在英國流傳的高峰期大概在1348年~1350年,但對整個歐亞地區來說,至少傳播了八九年。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中世紀黑死病慘狀。

霍亂從1817年開始世界大流行,至今已暴發7次,每次都持續了10年以上,有的甚至長達20多年。李化成說,這說明考察的疫情地區越小,得出的“流行時間”越短,即便瘟疫暫時平息了,仍存在複發風險。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很多病菌至今未被消滅,但它們從未阻止人類的頑強發展。

李化成說,人類從未放棄與瘟疫抗争,在這一過程中,傳染病防治水準不斷提高:麻風病讓人類學會了“隔離”;霍亂讓人們知道了清潔用水、手衛生的重要性;鼠疫告訴我們要保持公共衛生、消殺鼠患;肺結核、肝炎的傳播,促進了疫苗的研制和普及。醫學在一次次考驗中浴火重生,誕生了血清、疫苗、抗生素……

新冠疫情難防在哪?

新世紀以來,埃博拉、SARS、MERS、新冠等病毒又給人類敲響警鐘。據全球傳染病專家估計,自然界約有167萬種病毒,其中80萬種有可能會感染人,而人類隻确定了4000多種。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今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今年我們無法消滅新冠病毒,可能永遠也無法消滅。大流行将成為生态系統的一部分。”那麼,此次疫情持續的原因在哪?

傳播面廣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4月12日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當日中午,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确診病例超過5億例,累計死亡618萬例。

病毒變異太快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表示,從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到奧密克戎 ,新冠病毒出現了很多不容忽視的變異毒株。特别是正在全球肆虐的奧密克戎,傳染性強,極易隐匿傳播,并且有極強的條件适應性,在環境中存活時間更長。

治療手段有限

全球範圍内,新冠疫苗覆寫率不夠高,尤其是老人等高危人群的接種率較低。目前,仍未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物,現有藥物還需長期觀察研究。

人貨流動性大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表示,當今全球化程度在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頻繁的人員流動、貨物流動,各國防疫政策、觀念、能力存在差異,都為疫情防控帶來了困難。

盡管人們通過加強個人防護、有效隔離、接種疫苗等方法,已經能夠大幅縮減疾病的傳播範圍和病亡人數,但疫情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并未随之削弱。

世界衛生組織判斷,新冠疫情對全人類的心理健康影響會持續10年,甚至20年以上。美國疾控部門指出,疫情已經影響了一半以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疫情心理病”在全美各地校園蔓延,校園暴力、焦慮、抑郁、濫用藥物、自殺想法等日益普遍。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還公布了一個新概念——“大流行性疲勞”,指人們對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長期管控措施的不良反應,包括疲憊不堪,甚至對未來感到無望、焦慮、孤獨等。

中國康複醫學會社會心理作業學組副主任委員王會秋表示,近期大陸多地出現疫情,很多居民被隔離、封控,有的訴說“日子沉悶、生活颠倒”,有的抱怨“焦慮萬分、前途渺茫”,有的難與孩子、老人相處……這類人難免出現消極心态,變得更敏感,甚至易受網絡謠言蠱惑。原本就患有抑郁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 精神分裂症等基礎性精神疾病的人群,更容易産生情緒波動和精神活動上的變化。胡善聯說,持久疫情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很大,極易讓人産生疲勞、放松警惕,進而會引發疫情的暴發和反複。

做好三個“應對”,堅持就是勝利

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公告稱,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績世界矚目。這與大陸“外防輸入,内防擴散”“四早”“動态清零”的總政策和總方針是分不開的。

都說“大疫不過三年”,新冠疫情到底難防在哪?

深圳某小區因疫情實施封閉管理。

在目前病毒變異方向還有待觀察,未來疫情走向難以預測的情況下,堅持“動态清零”不動搖,盡可能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仍是最重要的。經曆過非典等疫情考驗,我們次次都打出了漂亮的殲滅戰,相信這一次也會戰勝新冠病毒。

“在人類曆史上,瘟疫不是偶發現象,而是較常見的事情。”李化成表示,當下人們對新冠疫情感到焦慮,恰恰說明人類已經較長時間未經曆過大規模瘟疫,這也是公共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的表現。他強調,緻病微生物會持續存在,人類需要積極面對瘟疫的威脅,形成一種達觀的認識,不要怨天尤人。同時,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疫情防控的新方式,總結新經驗,形成新模式,盡量控制其傷害性。隻有不斷檢視、改進傳染病防治機制,提升公共衛生危機應對能力,才能在“危”中得“機”,營造更安全的社會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

王會秋表示,面對大流行的疫情,主動适應社會變化,減少沖突和對抗,有助于穩定情緒。“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人類有更大潛能讓自己過得更好,無論在何時何地。專家提醒,在持續的疫情下,要做好三個“應對”:

01

應對“疫情心理病”,找到人際支援

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看疫情,一切都能過去,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身邊的美好事物。應學會搭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居家時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可以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一起做飯、運動、追劇,或把老照片制作成小視訊。

02

應對“大流行性疲勞”,用思考減少對抗

一方面,要從内心減少對防疫管理的對抗感,主動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另一方面,靜下心來思考在這段經曆中獲得了哪些人生感悟,在“惶恐”中重新審視生活,在“隔離”中重新連接配接情感,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珍惜眼前。

03

應對“無意義感”,找到自己節奏

建議列一個會令自己感到愉悅的任務清單并執行它,例如科學的進食、起床、睡覺時間表,規律的安排會提高一個人的掌控感。還可以專注做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并享受這個過程,例如利用空閑時間學習一項新技能或考一個證。人在用心做一件事情時,會産生“心流體驗”,即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态,能夠增進充實感和意義感。

如果經過多次調适仍效果不佳,可撥打心理咨詢熱線電話,或到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就診,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2022年,是人類與新冠病毒交手的第三年。大疫三年,病毒仍在頑強反撲。但相信隻要我們以快制快不躺平,咬緊牙關再堅持,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本期編輯:劉雲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