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文/荔子言

圖/來源于網絡,侵權聯系删除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延續,是上天賜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是父母的精神支柱,是父母的未來和希望,更是父母牽挂的軟肋。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捧着寵着愛着,像一個寶貝一樣的悉心呵護照顧,教孩子識文寫字,告訴他做人的道理,就是希望子女長大,自己老了以後,能有所作為,也能對父母孝順。

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即便現在有一些老人思想觀念放開了,嘴上說着老了以後自己就去養老院,不拖累子女這些話,但其實心裡還是很希望,如果有一天卧病在床時,能夠得到子女的照顧。

而女兒和兒子又有所不同,雖然小的時候覺得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自己的心頭肉,沒有什麼差別。可是到底有沒有差別,等到父母老了以後最有發言權,最能感受得到。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叔叔家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結婚後小兩口就搬出去自己住了,女兒也嫁人了。有一次家庭聚餐,我們都去了,唯獨沒有見表哥,叔叔才說:“這小子和媳婦兒回娘家去了。”

叔叔說,小的時候沒啥感覺,現在娶了媳婦,就隔三岔五一有時間就和媳婦回娘家了,還一住好幾天,但是回來自己家每次都是上午來,吃了中午飯就匆匆走了。話都說不上幾句,以後是指望不上他了。

反倒是女兒,時不時地打電話噓寒問暖,還經常帶着吃的喝的回來看父母。本來想着兒子娶了媳婦,就撐起了這個家,以後就靠他來照顧這個家,沒想到卻比不上嫁出去的女兒。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卻忘記了女兒還是貼心小棉襖

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讓很多人認為,一個家庭中兒子才是“頂梁柱”和家族香火傳承的繼承人,而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甚至在古代,嫁到夫家時,就連姓氏都會改。

可是,女兒天生心思細膩,兒子則相對大條一些。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有一項針對2.6萬名老年人進行的研究表明,很多年老多病的父母在晚年更希望有個女兒,因為女兒照顧父母的幾率是兒子的兩倍。

即使在子女雙全的家庭中,多數也是女兒照顧老人的次數多一些。

王奶奶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雖然都有自己的小家,但是都和母親身處一個城市,女兒則在外地工作。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王奶奶前些日子不小心摔倒了,鄰居們給她的兩個兒子打電話,打通了大兒子的電話,正在外地出差,然後就給小兒子打,小兒子倒是來了,把母親送到了醫院。待了一天,有别的事,就又離開了。

王奶奶自己安慰自己,和來看望她的鄰居們說,孩子有事,不怪他們。沒想到女兒聽說母親摔骨折後,直接休了三個月的假來照顧母親。

女孩兒一般比較心軟,隻要知道父母生病了,都會心裡惦記,甯願放棄自己手頭的事情,也要飛奔到父母的身邊。是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病房裡衣不解帶照顧的一般都是女兒。

另外,女性比較細心,有耐心,對父母也會更加貼心。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父母要平等對待子女,做好孝敬長輩的表率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像一面鏡子一樣,都會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孩子會學習你的言行舉止,會以為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對的,就應該是他們效仿的。

是以,平時在家教育孩子時,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平等對待,千萬不能偏心,不能總認為兒子就一定是家裡的頂梁柱,女兒就是給别人家養的。

這種陳舊迂腐的觀念早應該改變,要讓兒女感受到父母的寵愛是一樣的。

人到老年才明白,兒子和女兒差別太大了,真的很真實

隻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有個正确的三觀認識,讓他們更懂得什麼是責任心,更明白照顧孝敬父母是自己的第一責任和義務。

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帶着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為他們做一做飯,打掃一下屋子,為父母洗一洗衣服,梳一梳頭發。讓孩子把這些行為都盡收眼底。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早早地就明白,長大後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什麼。

是以,想要老有所依,就要從小教育孩子什麼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長大後就會懂得什麼是子女對父母的愛,正确的付出,才能得到同等的回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