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作者:錢志亮

我們都知道,“讨好型人格”的人會活得非常累和不快樂。

他們總是以别人的需求為先,壓抑自己,不斷地去滿足、迎合别人;

他們常常過度關心别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對方能看重并認同自己,是以懼怕沖突,害怕自己讓别人不高興。

可是,你知道嗎?孩子也會讨好父母,有些甚至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01

在一檔親子觀察類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中,11歲的男孩蹦蹦就是一個習慣讨好父母的孩子。

他從不跟妹妹争寵,總是把最好的都讓給妹妹,哪怕平日爸爸媽媽隻專注于給妹妹玩遊戲、拍視訊,忽略了他,他也從不抱怨。

媽媽對蹦蹦說帶妹妹去上海玩,而他成績下滑隻能在家學習。蹦蹦也會故作輕松:“沒關系,是我自己不努力學習,這次你們就帶妹妹去吧。”

但其實,他内心很渴望去。

有一次,當一家人準備吃飯時,媽媽讓蹦蹦關一下瓦斯,結果他不小心碰到了瓦斯的報警裝置,吓得不知所措。

爸爸立刻飛奔過來關了瓦斯,轉身打了蹦蹦一巴掌,并質問:

“幹啥呢你?之前不是教過你怎麼關瓦斯的嗎?怎麼又忘了?一點小事你都幹不好!”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這時媽媽過來阻止了爸爸對孩子的指責,結果蹦蹦一邊擦眼淚一邊安慰媽媽:

“不疼,媽媽,都是我的錯。”

然後蹦蹦又去跟爸爸道歉:“爸爸,對不起,我下次再也不犯了。”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在場的嘉賓們,都十分心疼這個看上去乖巧懂事的孩子。其中一位嘉賓問他,如果媽媽不來安慰他會怎麼辦?

蹦蹦平靜地說:“我就憋着呗!”“憋着憋着就過去了。”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節目後來,蹦蹦終于袒露心聲:“我一想起這事就特别委屈,不想的話就沒事。”

蹦蹦說,他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像對妹妹一樣,跟他玩耍、聊天;希望跟爸爸媽媽拍視訊,做一次視訊中的主角;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像喜歡妹妹一樣,多喜歡他一些。

原來,他不是真的不在乎、不難過,隻是把這些情緒都藏在了内心深處,想要做一個懂事、暖心的小孩,換取父母的愛和關注。

02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就是這樣,在父母面前不敢表露情緒,即便受了委屈,也不哭不鬧,永遠是一副乖巧聽話的樣子;他們努力學習,變得優秀,做父母希望他做的事。

如果孩子習慣了“讨好”的行為模式,會影響他一生的人際關系,在關系中傾向于委屈自己、不斷付出、滿足别人,到頭來卻不被珍惜,也會大大降低孩子人生的幸福感。

有些家長會說,難道孩子天性使然,共情能力強,體諒父母,表現得乖巧懂事,就是不好的嗎?比如,看到媽媽累了、不開心,就主動幫媽媽做事。

當然不是。二者的關鍵差別在于,孩子在滿足父母需求,讓父母開心的同時,是否也關注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總是優先滿足父母的需求,但自己是不舒服、不樂意的、不敢表達自己情緒和需要,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讨好”狀态。

孩子的表現,同他的内心感受是不一緻的,這樣的“懂事”就需要引起家長的警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讨好父母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主要有兩點:

(1)家長控制欲太強

控制欲強的家長,通常對孩子嚴厲而挑剔,他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一切,并替孩子做決定,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他們對孩子要求很高,想要把他們打造成自己期望中那個“完美的小孩”。

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沒達到自己的期望時,他們就會批評、打壓孩子,甚至用“情感綁架”的方式,操控着孩子。

這樣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有條件的愛”:我隻有達到父母的要求,讓父母滿意,才能得到愛。

于是,孩子會選擇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從不反抗,盡力迎合父母,做父母希望自己做的事。

然而,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自我價值感低,未被滿足的真實需求導緻他們内心空虛迷茫,即便自己再優秀,也常常産生無意義感,沒法活出生命的活力。

他們平時背負着巨大的壓力,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失望,常常自我攻擊和懲罰。

這些負面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抑郁,或者徹底的爆發、反抗。

電視劇《小舍得》中,田雨岚就是這樣的媽媽,兒子子悠上五年級,她剝奪了孩子的愛好,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逼迫孩子一刻不停地學習、提高成績,從來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在田雨岚的不斷逼迫下,子悠變得焦慮、内向,完全沒有他那個年紀該有的朝氣。

長期的高壓下,子悠患上了抑郁症。他在班會上哭着說:

“我覺得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2)家庭關系不和諧

家庭氛圍紛亂、不和諧,很容易養出一個愛讨好父母的孩子,比如父母經常吵架、冷戰。

我們常常忽略了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感受能力。當看到父母情緒不佳,孩子心裡會很難受、壓力大,害怕是自己做錯事,想要做些什麼讨父母開心。

不安定的家庭氛圍,也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父母關系破裂,自己被抛棄。

于是,孩子會不自覺地承擔起家庭沖突的重擔,努力變得懂事、優秀,迎合父母的想法,維護家庭的和諧,以為自己隻要足夠優秀、聽話,父母就會開心起來。

曾看到一個網友說:

“童年時期經常目睹父母吵架,一直生活在恐懼不安中,是以我從小就特别聽話,是所有人眼中的乖孩子,不敢讓父母為我操心,努力調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可是我自己的感受,内心的真實想法,卻從來沒人過問。我覺得好累······”

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孩子就會被迫成為一個“拯救者”的角色,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忽視了自己。

這樣一來,孩子不能把全部精力和能量用于自我成長,過早地背負了不屬于他的責任,成長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

03

在一個健康、開明的家庭環境裡,孩子應該是能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生氣了、難過了、想要什麼,都能坦然地對父母說。

當孩子收斂起自己的這份真實、天真無邪,做事都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時,是做父母的失敗,也會成為孩子一生的遺憾。

為人父母,不應該讓孩子為了我們滿意和開心,而去勉強自己,而應當為他們創造适宜的成長環境,可以忠于自己的感受,安心做自己,把精力都放在自我建設上來。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所說:

“每一個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

從根本上來說,讨好父母的孩子,是為了獲得父母的愛、關注和認可。是以,家長需要在日常養育中,給足孩子這些養分,以免孩子通過這種不恰當的方式索取。

具體來說,要做好這些:

“愛其所是”,不要隻顧着讓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和需求,接納孩子最真實的模樣,欣賞眼前這個孩子的特點和閃光點,少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較;

允許孩子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不要強硬地制止和打壓他,給予傾聽和了解;

當孩子犯錯了、表現不好的時候,“對事不對人”,針對事情本身來幫助孩子認識錯誤、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否定孩子整個人。

這樣,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内心充滿安全感,可以在父母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此外,家長要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話、無條件服從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長,允許他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給他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

這樣,孩子才能夠突破父母的限制和束縛,充分發揮成長潛能,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最後,父母還應當為自己的情緒和生活負責,盡力為孩子創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不要讓孩子背負不屬于他的責任。

總而言之,家長永遠不必去羨慕那些看上去乖巧懂事、會哄父母開心的孩子,反而需要引起警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探究這份“懂事”的來源。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常常随心所欲,胡鬧發脾氣,也不用太憂慮,至少,孩子足夠信任你、願意把真實的一面向你敞開,好好擁抱眼前這個孩子吧。

點個【在看】,願所有孩子都不用過早地長大,可以無憂無慮地做自己!

寵粉福利來啦!!!

為感謝粉絲互動,小e妹特定制了一批“湖北e家庭限量筆記本”,作為獎品送出。擷取方式:每個自然月内精選留言數不低于30條的粉絲,将獲得限量筆記本噢;每人限領一本,數量有限,趕緊參與哦~

被孩子“讨好”,是做父母的失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