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缺乏管理時間能力,該怎麼解決?

橙子的原創公衆号

0-8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松育兒套路

快5歲的小朋友,媽媽讓她去刷牙洗臉就老是磨蹭不願去,還嬉皮笑臉故意不去惹你生氣,叫了好多遍講道理都不行,經常非要把大人惹得發火才願意去。平時和孩子相處是比較親密的。不知這種情況要怎麼解決呢

愛磨蹭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問題,這個問題說大不大,好像無非就是多催促兩句,多吼兩嗓子的事兒。但是這個問題說小卻也不小,孩子如果磨蹭成性,什麼事都要不停催不停吼才能做完,那就不光隻是多花點力氣催的問題。因為學齡之後,磨蹭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尖銳,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習慣非常糟糕。

是以,孩子愛磨蹭的問題一定要重視起來,因為磨蹭的本質是孩子缺乏管理時間的能力。當然很小的孩子各種能力都很弱,磨蹭也算正常,但是3歲之後就要注意分析孩子磨蹭的特點和原因,逐漸幫助他避免磨蹭的習慣,并形成一定的管理時間的能力,這樣孩子才能在上學之後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事事都要大人推着催着看着罵着才能做完。

其實磨蹭這個詞隻是一個籠統的歸類,指的就是做事很慢的現象,但是具體為什麼慢,是有很多原因的,要分類處理,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造成孩子磨蹭有以下幾個原因:

☆要求過高

這個原因本質上并非是孩子磨蹭,而是我們父母對孩子不夠了解,産生的期待遠超過孩子的能力,主觀認為他磨蹭。

譬如說穿一雙鞋子,這個過程對孩子可能很複雜,包括挑選鞋子,擺好鞋子,厘清左右,穿好鞋子,感受和調整舒适度……是以他就是需要10分鐘才能穿好,而父母會容易用大人的标準來要求孩子,覺得這就一分鐘的事情,我給你三分鐘你還做不好,那明明就是在磨蹭!

這種情況孩子就很冤了。你不磨蹭的标準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是以我們要注意觀察,當孩子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如果一直很專注沒有停,也很平靜沒什麼情緒,那就說明他現在就應該是這個速度,他就是需要比你預想更多的時間,而不是故意的磨蹭。

這種情況其實是最好辦的,就多預留給孩子時間,耐心點别催促讓他慢慢來,他做多了熟練了自然就變快了。有些孩子天生反射弧要長一些,做事就是比其他人慢些,是以還是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特點,别和别的孩子比。隻要認真堅持做完就該被鼓勵。

☆遇到困難

很多時候孩子做事不是慢的問題,而是停的問題,拖的問題,磨洋工的問題。

譬如說要喝水上廁所要找東西要撓後背,甚至隻是坐在那裡發呆,做很無聊的事情,也不要開始這項任務。

這種情況就是孩子有畏難的情緒,是以用拖的方式來逃避,他一定是感覺到了這個任務給他的巨大壓力,或者任務太多了,或者太難了,或者過程太難受,或者預感自己做不好要被嘲笑批評,種種壓力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很大痛苦,讓他隻想做點别的,去緩解和推遲這種痛苦。

這個時候隻讓他快一點,他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他痛苦的根源沒有被解決。除非你對他施加一些讓他更加痛苦的行為,譬如說打罵訓,孩子兩害相權取其輕,才能夠去克服完成任務的痛苦。

但用痛苦打敗痛苦的方式雖然有效,但卻像是飲鸩止渴,因為下一次孩子依然要面對困難感到痛苦,無法解決,依然需要更多外界的痛苦來推動他完成任務,于是他既厭惡父母的催,卻又不得不依賴父母的催。然後就親子雙方進入了不得不互相折磨的死循環。

☆缺乏獎勵

孩子另外一個做事慢的原因是他沒有做快一點的理由:

反正做完這個任務之後還有别的任務,那快一點有什麼好處呢?

反正做完任務之後還要接受一堆批評,那為什麼要快一點?

反正做完任務之後,也是要睡覺,反正我也不想睡覺……

反正這個任務我隻是給爸媽老師做的,我自己有什麼好着急的?

總而言之,他沒有緊張起來的驅動力,導緻這個動力得外界強加給他,催一催就動一動,不催就極為緩慢,于是藥不能停,催促就變成日常習慣了。

☆被貼标簽

如果你天天念叨孩子磨蹭,他就會非常認同你的說法,并給自己立起一個磨蹭的人設,然後從此躺平,破罐子破摔:反正不就是說我磨蹭嘛!我認了,既然我都自認磨蹭了,你就無法再用磨蹭的罪名來傷害到我了。

是以我們要用成長型的心态來看待孩子,他現在磨蹭,不代表以後磨蹭。是以最好别用磨蹭這個詞來指責孩子,而隻是形容孩子當時的狀态,提出期待:你現在做得比較慢。媽媽希望你可以快一點。

不貼标簽,孩子才有空間進步。

這幾個原因很多時候不是單獨的,而是同時存在,并且會彼此互相促進,形成越磨越催,越催越磨的惡性循環。想要孩子從這個這個惡性循環裡走出來,父母隻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磨蹭是無用的,因為越要求越是強調越是貼标簽,而且孩子已經形成了行為定式,不磨蹭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要想改變孩子的習慣,先要改變自己的習慣,比起指令孩子“不做XX”,明确地指明方向,具體建議孩子“去做XX”,才是更有建設性的方式。

是以在磨蹭這個議題上,我們要做的并非“制止磨蹭”,而是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

是以,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有的可能是因為年齡小,經曆少,但更多孩子的原因是他沒有機會支配自己的時間,更沒機會去練習去管理時間,于是他不懂如何處理困難和壓力,不懂如何拆解任務,更不懂如何給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他甚至連時間的概念都搞不清楚。

因為我們父母無論是不停對孩子催促提醒,還是發脾氣訓斥,本質上都是在代替孩子管理時間,孩子隻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管他的方式,完全沒有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機會。

這就好像父母從來不給孩子錢花,代替孩子做所有消費的決定,卻希望孩子能夠有正确的消費觀念和習慣一樣,是不可能實作的。

是以我們作為父母,别等着孩子上學了才發愁他太磨蹭,而是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鍛煉他們管理時間的能力,從洗臉刷牙吃飯換衣服這種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開始慢慢練起。而不是一直用催促和唠叨來幫助他們。當孩子能把自己日常生活的時間管理好的時候,等到入學之後,孩子自然就能把之前管理日常小事的能力,遷移到管理學習時間上來。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給孩子機會了解自己

吃飯,換衣服,穿鞋,洗臉刷牙,收拾玩具……所有這些日常的自理,都鼓勵孩子去自己做,但是當孩子做這些還不熟練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他的速度,留出足夠時間讓他慢慢來。花20分鐘扣一個扣子,花半個小時整理幾本書籍。

這樣雖然一開始很慢,卻可以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專心地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慢慢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增長。這樣獨自體驗過很多次之後,他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同時會産生把事情做好的自信——我一定能做好這件事!經常有這種想法的孩子,隻會想把事情快點做完以證明自己的優秀,是不會故意拖拉的。

但如果孩子每次做事都是在慌慌張張的狀态,因為應付父母的催促不停的趕時間。他就不能夠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做好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他隻知道自己總是做得很慢,慢到讓爸爸媽媽很失望,是以他會過低的評價自己,認為自己大機率是做不快做不好的。如果孩子總是認為自己做到最後結果一定是悲劇,那他的政策一定是盡量慢點做,因為這樣可以讓悲劇來得晚一點。

☆讓孩子學着掌控任務的時間感

當孩子對這些做某樣日常任務感到比較熟練比較趁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适時地給他一些時間上的挑戰。讓他感受一下時間帶給他的壓力,如果孩子可以比平時更快的完成,我們就要好好地鼓勵他:

媽媽現在去打包東西,你來穿鞋子,大概需要5分鐘,如果媽媽打包好東西你還沒有穿完,那你就必須站着不動我替你穿了哦!

媽媽現在去準備你一會兒要看的書,你來把這些玩具收好,收完了就可以來找媽媽讀書咯!如果你能收得快一點,我們就可以多讀點書了。

我們現在馬上要出門了,你要趕緊準備好你想帶的東西,如果我們在10分鐘之内能走出去,那你會得到一個媽媽的抱抱和親親!

注意,做這些挑戰的時候,要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孩子如果挑戰成功,要好好誇獎他,如果不成功,也不要斥責,隻是安慰孩子下次努力。下次我們再把标準訂得低一點,讓孩子更容易就能挑戰成功。

如果生活中經常做這類趕時間的練習挑戰,孩子就會越來越熟悉如何讓自己在做事的同時更專注更快速,也會對時間更加的敏感。

如果一件任務孩子已經自己可以完成得很快很好的時候,就可以和他練習多重任務的挑戰,給孩子一大塊時間,讓他自己處理權衡,譬如說,你現在有1個小時,你要做的是收拾好桌面,然後換好衣服,剩下的時間就是你看電視的時間,接下來你自己安排。

當然一開始孩子可能搞得很糟糕,但是不要着急,這是他學習的過程,隻要多給他這樣的機會去管理自己的時間,孩子會安排得越來越好的。

☆讓孩子承受磨蹭的結果

相信真實生活裡,經常會有趕時間的場景,趕着上幼稚園,趕火車飛機,趕着參加一個活動,等等。

相信我們每一個媽媽都很想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非常不願意出現遲到出差錯的問題。

但其實真的不必做那麼完美,偶爾地出那麼兩次差錯,讓孩子有那麼兩次因為趕不上時間而大大失望或丢臉的經曆,反而對他的成長十分有好處。

隻要有過這種經曆,孩子就會明白,媽媽也不是全能的,也是不夠靠譜的,自己也需要為趕時間盡一份力氣,才能真的趕得上時間,要不然真的會有很糟糕的事情發生。當孩子真正把趕時間的責任也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自然不會故意拖拉磨蹭了。

橙子自己小時候有個外号叫踩鈴,也就是踩着鈴聲進教室,我媽每天都要罵着我出門,然後在最後一秒沖進教室,偶爾會有失敗,再被老師訓一遍,可即便如此,我每天早上依然會懶床,外加各種起床氣。

後來我媽崩潰了,不想管我了,隻喊我一遍起床,第二遍都不會喊。以前她罵我一百遍我都會接着睡,但是自打隻喊一遍之後,我卻再也懶不下去了,沒人叫也太吓人了,我也睡不着啊,遲到問題瞬間治好。

這就是自己承擔後果所産生的效果。孩子從小就要為自己的時間管理有所負責才對。他肩負的責任的越多,就越不會磨蹭。

隻不過這裡唯一的障礙就是,我們父母能不能狠下心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

如果能在學齡前就讓孩子學會管理一些自己的小事,上國小之後孩子會更容易适應緊張的學習生活。當然,如果課業量很大,孩子适應不良,做作業做很久,我們父母要做的并非是催促他趕緊做完,而是要進階他的時間管理能力。

還是以上那些套路,一個道理:

首先讓孩子感受一下,做作業時可以集中注意力多長時間,寫一篇字要多長時間,做一道數學題要多長時間,試圖去評估好自己掌控時間的能力。

然後讓孩子做一個大概的時間規劃,多長時間做國文,多長時間做好數學,中間穿插一些休息之類的,讓孩子去按照這個規劃做挑戰,當然不一定都要嚴格按照規劃來,但是可以積累規劃時間的經驗,如果挑戰成功就維持原規劃,挑戰失敗就适當調整規劃。孩子會越來越擅長規劃時間。

最後就把時間和責任都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承擔做不完作業的後果,而不要給他太多外界壓力。當孩子把作業完全當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的時候,他拖也好磨也好都是折磨自己,那磨蹭行為就顯得很傻了。

當然如果孩子無論如何都完不成作業,隻能說明他的學業遇到了困難,并非隻是由于拖拉的壞習慣,我們還是要及時的提供支援,看看他的困難到底在哪裡,而不是隻是斥責他磨蹭,讓他一個人孤立無援。

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幾乎所有的小孩子會被批評懶惰磨蹭,但是卻很少成年人會像孩子那樣懶惰磨蹭,是成年人長大習慣就變好了嘛,不!因為成年人的懶惰磨蹭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拖延症。

為什麼會有這個轉變?因為小孩子懶惰磨蹭到最後,總會有人負責幫這個小孩都做完;而成年人要自己肩負責任,懶惰磨蹭了也沒人兜底,最後隻好堆到一起自己扛。

是以管理時間這件事,還真是要修煉一輩子的事情啊!

那就讓孩子從小練起吧,不要成年了才不得不補上這堂課,這也算赢在起跑線上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