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生活中,很多人一提到乳腺疾病就會自然而然聯想到是女性疾病。

但轉念一想,男生同樣也有乳腺,甚至有些中年發福的男人和健身愛好者的胸部也很大,為什麼就很少見到男性患上乳腺疾病呢?

乳腺是皮膚的附屬腺,男性乳腺在一歲半左右便逐漸退變,女性乳腺則在青春期增生,月經開始後,逐漸發育成熟。

并且會一直根據月經周期、妊娠哺乳期體内的激素水準變化複舊或增生。

是以腺體細胞一直處于相對活躍的狀态,正是這樣的生理構造,讓女生更容易發生乳腺疾病。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除此之外,以下幾點也是促使女性乳腺疾病高發的常見因素:

年齡和婚姻因素

研究顯示,乳腺增生、乳腺惡性良性腫瘤等乳腺疾病的高發時間在30歲~55歲,30歲後機體激素水準顯著下降,更容易出現乳腺疾病。

初次性生活[1]。

超過生育年齡且從未生育過或生育未哺乳過女性患病率較高[2]。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既往有無流産史

既往存在流産史者明顯高于無流産史者,且流産次數越多,患乳腺疾病風險越高[2]。

職業因素

研究發現醫生、教師、公司管理者乳腺疾病患病率高于普通職業,可能與腦力勞動者長期處于神經高度緊張狀态有關,導緻内分泌紊亂,引發乳腺疾病[2]。

情緒因素

經常性情緒低落、消極、悲觀者,患病率明顯高于性格開朗者[1]。

這可能主要與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和免疫抑制狀态有關。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建議大家平時通過自檢和定期體檢的方式來及時發現乳腺問題,若發現異常盡快到醫院就診。

醫生會提供專業的檢查方案,确定是否存在乳腺疾病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及時給出治療方案。

乳房自檢

自己在家檢查時需面對鏡子站立,雙上肢自然下垂,看雙側乳房是否對稱;

皮膚有無凹陷、紅腫、濕疹、橘皮樣改變;

乳頭有無内陷、分泌物;腋下和鎖骨上是否有腫塊。

接着再進行觸摸。為了避免生理周期的影響,最好在月經結束一周後進行觸摸自檢。

觸摸時要将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用指腹進行。

觸摸乳房的硬度、彈性,有無觸痛、包塊。

若觸及腫塊,應注意包塊的硬度及活動度;

擠壓乳頭,觀察有無分泌物及分泌物的性質;

觸摸腋下和鎖骨上有無腫塊或硬結,若發現異常要及時就醫。

醫院檢查

如果發現乳房裡有腫塊或疼痛、溢乳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做檢查。

通常醫生會先進行觸診,看看乳房裡面是“可疑”腫塊還是一般的乳腺增生。

之後,醫生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一般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钼靶、B超或病理檢查。

1. 年齡大于40歲者

40歲以後乳腺癌發病率顯著升高,建議大于40歲的女性朋友定期進行篩查,篩查頻度推薦每年1次,增加乳腺癌早期檢出率。

2. 高雌激素暴露者

乳腺疾病的發生與雌激素有關,通常月經初潮年齡較早(<10歲)或者停經比較晚(>55歲)的女性,暴露在乳腺雌激素環境的時間較長,發生乳腺疾病的機率相對比較高。

另外圍絕經期使用雌激素的女性,也容易增加乳腺疾病的發病率。

3. 未哺乳、未生育、30歲以後生育

通常女性生完寶寶之後,體内激素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泌乳素以及各類激素的刺激下,乳房會有很大的改變。

如果晚育或不育,乳腺疾病的發病風險會增加。

4. 存在家族患病史者

家族史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1],如果母親患有乳腺癌,其子女患乳腺癌的風險相較于普通人更高,推薦起始年齡更早(

5. 肥胖者

絕經後的女性或者圍絕經期體重增加的女性,乳腺癌風險增加。

建議平時少吃油炸、油煎、熏烤和高脂肪食物,适度合理的減肥和體育鍛煉,以便降低乳腺疾病的發生率。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乳腺疾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對女性群體危害性日益突出。

若你剛好屬于乳腺疾病高危人群,千萬不要對乳腺疾病太過“輕敵”,建議定期到醫院或專業醫療機構進行乳腺篩查。

一次及時的、有價值的篩查和解讀,可以幫助我們将疾病風險降到最低。

男生也有胸,為什麼偏偏女生的愛生病?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當然,男性朋友也不要覺得乳腺疾病跟自己毫無關系,畢竟臨床上男性患乳腺癌的病例也時有發生,雖然發病率較低(大概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

也不要因為輕視而錯過最佳診療時機。

女性在自檢乳腺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幫另一半檢查一下,以防萬一。

稽核專家

王靖| 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

王翔宇| 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醫學博士

參考文獻

[1] 陳春燕,師豔萍,要雪晴.年輕女性乳腺疾病患病率及緻病因素分析[J] . 護理研究, 2018(32):2277-2279.

[2] 肖寶玲.婦女乳腺相關疾病風險因素研究與預防措施 [J] .吉林醫學,2013(34):2297-2298.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