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認識家庭5 該怎麼了解原生家庭?

認識家庭5 該怎麼了解原生家庭?

近幾年,“原生家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心理問題甚至是失敗的原因,都歸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應該怎樣正确看待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呢?今天咱們就聊聊原生家庭。

一切都像是在輪回

很多人就算知道自己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不知道怎麼擺脫。就像有人因為童年的心靈陰影,在成年之後過着既不快樂,也不幸福的生活,重複着自己曾經的家庭生活,用自己父母曾經吵架時的口吻和自己的伴侶吵架,用自己父母曾經挖苦自己的言辭諷刺自己的孩子,一點點活成了自己父母的模樣。這樣一來,發生在他們父母身上的故事,又在他們身上重演,就好像是在經曆一個不斷重複的輪回。

第一種可能是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來的位置和角色,會變成他在新家庭中習慣的位置和角色。精神分析學派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們總是在異性伴侶的身上尋找父母的影子,從中感受到了一種超越喜歡和讨厭的熟悉和親切,就是這種心理的“熟悉感”造成就像是在經曆輪回,一次次把自己從其他地方拉回來。

第二種可能是我們會不自覺地繼承父母看到伴侶的方式,把他們的偏見變成了我們的偏見。在關系中,我們越是認同一個人,越跟某個人有緊密的情感聯結,就越容易從那個人的角度來思考和感受,進而把那個人的偏見變成了常識。

第三個影響是它塑造了我們對親密關系的信心和态度。那些來自沖突重重的家庭的孩子,對親密關系則有一種很深的疑慮。他們本能地不相信一段關系能夠持久,是以也不敢輕易投入到一段關系中。那些父母關系很好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對親密關系有一種天然的樂觀和自信,他們覺得保持一段長久的關系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原生家庭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發展的确有巨大影響,原生家庭創傷還可能代際傳承,父母問題的受害者有可能變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說,“父母隻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關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産生顯著影響。”

人們通常對家庭教育寄予厚望,比如學區房、陪寫作業、各種輔導班、聘請名師等等,其實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個很小的上限。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長中的小樹:你要想毀掉這棵樹,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讓這顆樹長得出類拔萃,那其實可能并不取決于父母。

如果父母從小虐待孩子,不給提供充分的營養,或者不給足夠的學習環境保障,孩子很有可能就不會健康成長。研究表明如果是一個低收入家庭、父母又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或者父母沒有正常的職業,家庭生活颠沛流離,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會低于他們的智力潛能。

如果說這個家庭的條件已經很不錯了,孩子能健康成長正常受教育,那麼他就至少能成為一個普通人。能不能成為卓越者就跟家庭環境關系不大了,幾乎完全取決于他自己。

我們成為自己就夠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成為你自己” 。大多數人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抱怨,尤其是針對父母,因為他們應該做而沒有做,可以做而沒能做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幸都可以歸因為原生家庭,那個人努力和個人選擇就完全沒有意義。

人沒有辦法選擇出生,也沒有辦法改變過去,甚至還沒有辦法改變父母。但他自己可以做出選擇,做出改變。我經常說,那些從不幸家庭裡出來的小孩子,無論過去多麼痛苦和悲慘,都應該嘗試着去做到及身而止——過去的不幸和錯誤到自己這裡就停下,不要再帶給自己的伴侶,帶給下一代,讓它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

這樣的人都是生活的勇士。一方面要求自己背負起所有的過往,并且默默承受,不去把壓力轉移到他人身上,努力實作及身而止;一方面要求自己能夠有勇氣去承擔起自己的幸福,以及這種幸福所對應的沉重責任,能夠有勇氣對自己的未來人生負責,尤其是失敗和挫折負責,而不是随時準備把責任推回給父母。

我們都是隻需要成為自己就夠了,一個人如果自己能夠選擇,也能夠對選擇的結果負責,無論好壞,那麼他就徹底地脫離了自己的所謂原生家庭,也就有可能去找尋到自己的幸福,不再活在過去的陰影之中。

參考資料:

1. 得到app《陳海賢·家庭關系21講》《陳海賢·親密關系30講》《和菜頭·成年人修煉手冊》《萬維鋼·精英日課》《李翔·知識内參》。

2.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5月出版。

3.《原生家庭的羁絆:用心理學改寫人生腳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微信公衆号 | 書童寒不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