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面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遼西義縣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位于遼甯省錦州市義縣古城西北9公裡的大淩河北岸、福山南麓,鑿成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石窟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區,遺存大小洞窟16個,窟外小龛12個,造像500餘尊,北魏造窟造像題記2方。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骠騎将軍王锴為其母祝壽而建的圓形小塔一座。清代修繕碑5通。

石窟西區,是由平東将軍營州刺史元景為孝文帝祈福而開鑿的。在西區第五窟殘存的南壁上,遺存一方《元景造像碑》,其書法藝術無比精湛。清朝學者康有為将其書法稱之為“元魏諸碑之極品”,梁啟超評價說:“其書由八分蛻入今楷,痕迹盡化而神理固在”,形容其字“天骨開張,光芒閃溢”。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為“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窟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韓貞聯合駐地官兵為群眾祈福而開鑿。韓貞造窟題記碑刻在第六窟南壁之上,是研究大陸北方民族史及邊疆史少有的珍貴實物資料,“奚丹”(契丹)字樣屬首次出現在史料記載上。碑文中還儲存着北魏時期政治、軍事、地理等曆史資訊。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萬佛堂石窟傳承承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之衣缽,獨居中國東北地區,成為佛學、東西方思想文化、藝術等向東北亞傳播的重要驿站,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佛教發祥地和傳播中心,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古老悠久的第一曆史文化藝術勝境。具有極其珍貴的曆史、宗教、文化藝術價值。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萬佛堂石窟雖然規模體量不大,但是所表現的佛教和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豐富多彩的。雕刻技藝,有繁雜的雕刻也有簡約的摩崖石壁上的經典勾勒,但是,都細膩的表達了宗旨。萬佛堂石窟不乏其獨特風格的精品雕刻。例如,叉腳彌勒,石窟藻井上的蓮花和飛天等精美辨別般的造型,面帶微笑的佛菩薩造像,石窟中矗立的中心柱内涵多樣,多處須彌山上的雙龍展現,造像無褒衣博帶等。

萬佛堂的神秘色彩和未解的秘密,是萬佛堂石窟中心地帶西區編号1窟帶中心柱的較大石窟。此石窟,非元景和韓貞開鑿。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祖籍河北長信都,卻随祖父馮弘、父親馮郎從小生長在前燕和北魏昌黎的北魏文明太皇太後——馮太後。萬佛堂石窟大淩河區域,曾長時間是上自東漢下至隋代的昌黎縣、昌黎郡的行政軍事治所。緊鄰萬佛堂石窟東北方向約7公裡,有一村落自古村名叫做尙姑堂,村西山頭臨河的斷崖上,現存石窟殘窟一處。

萬佛堂石窟背依秀美福山,南臨蜿蜒淩水。瞰林濤樹海,覽群巒起伏,望城郭村落。恬靜優美的田園景緻,令人心曠神怡。

千古萬佛堂石窟,承載着厚重的曆史文化,凝重古樸,令人遐想無限。

(文/王飛)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中國東北區域/地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曆史文化藝術遺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