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区域地面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遗存:辽西义县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古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福山南麓,凿成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
石窟坐北朝南,分东、西两区,遗存大小洞窟16个,窟外小龛12个,造像500余尊,北魏造窟造像题记2方。有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骠骑将军王锴为其母祝寿而建的圆形小塔一座。清代修缮碑5通。
石窟西区,是由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而开凿的。在西区第五窟残存的南壁上,遗存一方《元景造像碑》,其书法艺术无比精湛。清朝学者康有为将其书法称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评价说:“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形容其字“天骨开张,光芒闪溢”。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其也有记载,称其为“书法精美,堪称魏碑之上乘”。
窟东区,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韩贞联合驻地官兵为民众祈福而开凿。韩贞造窟题记碑刻在第六窟南壁之上,是研究大陆北方民族史及边疆史少有的珍贵实物资料,“奚丹”(契丹)字样属首次出现在史料记载上。碑文中还储存着北魏时期政治、军事、地理等历史信息。
万佛堂石窟传承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之衣钵,独居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佛学、东西方思想文化、艺术等向东北亚传播的重要驿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佛教发祥地和传播中心,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古老悠久的第一历史文化艺术胜境。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价值。
万佛堂石窟虽然规模体量不大,但是所表现的佛教和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雕刻技艺,有繁杂的雕刻也有简约的摩崖石壁上的经典勾勒,但是,都细腻的表达了宗旨。万佛堂石窟不乏其独特风格的精品雕刻。例如,叉脚弥勒,石窟藻井上的莲花和飞天等精美标识般的造型,面带微笑的佛菩萨造像,石窟中矗立的中心柱内涵多样,多处须弥山上的双龙展现,造像无褒衣博带等。
万佛堂的神秘色彩和未解的秘密,是万佛堂石窟中心地带西区编号1窟带中心柱的较大石窟。此石窟,非元景和韩贞开凿。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祖籍河北长信都,却随祖父冯弘、父亲冯郎从小生长在前燕和北魏昌黎的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万佛堂石窟大凌河区域,曾长时间是上自东汉下至隋代的昌黎县、昌黎郡的行政军事治所。紧邻万佛堂石窟东北方向约7公里,有一村落自古村名叫做尙姑堂,村西山头临河的断崖上,现存石窟残窟一处。
万佛堂石窟背依秀美福山,南临蜿蜒凌水。瞰林涛树海,览群峦起伏,望城郭村落。恬静优美的田园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千古万佛堂石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凝重古朴,令人遐想无限。
(文/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