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悌道,就是孝道的延續和放大!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悌道,就是孝道的延續和放大!

從這一堂課開始,我們給大家分享《弟子規》的第二部分“出則悌”。在前面的課程裡面,我們給大家分享了《弟子規》的第一部分“入則孝”。我們對《弟子規》“入則孝”的内涵、外延和它的精神做了一個解讀。由此我們得出對于父母的恩情就像《詩經》裡面講的:“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就是沒辦法報答。《詩經》裡面講:“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就是說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把我們撫養長大。《詩經》講的很詳細、很生動。在生命的當初,每天父母抱着我們出出進進,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這麼一份恩情我們想報答,是沒有可能的。是以《詩經》用了一種“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來感歎。既然這麼大的一份恩情,我們就要用我們健康地成長,美好的品德,建功立業來報答這一份恩情,來不辜負這一份恩情。

《弟子規》接下來在“出則悌”這一部分就要教我們把這一份恩情能延續放大。《說文》裡面講:“孝是善事父母,悌是善事兄弟”。我們從它的造字可以看出來,一個“心”旁邊有一個“弟”,就是說我們的心中要有弟弟,要有兄妹。《弟子規》在“出則悌”部分開篇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可見,悌道是孝道的延伸。如果說孝道是我們向上的愛的話,那麼悌道就是我們在平行方向上的愛,作為愛的坐标軸來講,它是橫坐标。

“兄道友,弟道恭。”作為兄道,它的關鍵是要愛護自己的弟妹;作為兄弟,關鍵是要尊敬自己的兄長和姐姐、兄嫂。關于這一點,我們都知道,這是天下父母最期待的、最盼望的。天下的父母最害怕的是兄弟起沖突,兄弟戰争、兄弟硝煙這是父母最傷心的。關于“兄道友,弟道恭”,我在《到底說什麼》這一本書裡面寫得比較多。我講到了我們家,我的父母是怎麼樣去踐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

我的奶奶在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一句話:“善待你的哥哥嫂嫂”,這一句話就成了我們家的“憲法”,我的父親和母親就是帶着這一句話開始他們長長的人生旅途的。我的伯父和伯母他們沒有生養,我奶奶講這一句話,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時我的伯父比較老實,比較弱小,雖然他是伯父,但是他個頭也好,他的性格也好,都非常弱小。是以我的奶奶就留下這樣一句話,而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把這一句話就作為我們家的“憲法”。一輩子他們兄弟和妯娌沒有分家。我在《永遠的堡子》這一篇散文裡面寫到,一個堡子裡面住着兄弟、妯娌一家人。在我們姐弟的心中分不清哪一個親,哪一個遠,不知道哪一個是我們的“親”父親,哪一個是“遠”父親。我們當地把父親叫“大”,把伯父叫“爹”,就用這樣來區分。把母親叫“媽”,把伯母叫“娘”,這樣來區分。在我的回憶中,我們的成長得到了兩份愛,兩份父愛,兩份母愛。我就是在我的伯父伯母的被窩裡睡大的,每當父親要懲罰我的時候,我的伯父和伯母就擔任了保護神的角色,是以感覺着伯父和伯母就更親。

在我的父母的心中,他們把我奶奶的臨終留下的一句話,就作為他們長長的人生旅程中的一個最高的法則,小心翼翼地守護着這一句話。就是再困難,日子再難過,我的父母都沒有動過分家的念頭。現在回想這裡面最偉大的人物,最不容易的人物就是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再有宏願,再有遵守奶奶遺囑的理想,但是如果我的母親不配合,他也無法完成這一份願望。是以這裡面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就是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對待我的伯母比女兒對媽媽,兒媳婦對婆婆還恭敬。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是家裡起來最早的,等伯母起來,母親已經把家裡的一切應該幹的農活都幹完了。比如說挑水,掃院,掏炕灰這些活已經幹完了。然後母親就要請示伯母今天做啥飯,伯母高興了就會說做啥做啥;不高興了就說,你做你的嘛,你一直問什麼?但是下一頓母親仍然要請示。在我的母親心目中,伯母就是她的生命導航,她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請示伯母。為什麼這麼做呢?為了讓伯母高興。這樣的一種請示,後來就成了母親的習慣。後來我的母親跟着我們給我們帶孩子。我太太是國小老師,有一天上課,教室的後門就“咯吱”一聲開了,我媽從後門裡探進頭去,她不敢從前門進。然後我太太就是說:“媽,你有什麼事嗎?”大家猜我媽說了一句什麼話呢?我媽遲疑了一會兒說:“這洋芋是切成條呢還是切成塊呢?”惹得同學們哈哈哈大笑!

大家由這一個細節就可以知道,我的母親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态?就連洋芋切成條切成塊,她也要請示一下我太太。這樣的一種生命狀态,是怎麼形成的呢?一輩子請示我伯母習慣了,她已經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做任何事情她都要問,原來是問伯母,現在就問我夫妻。

後來的日子,我接我的母親跟我們在一塊生活,我真的發現我的母親已經沒有“我”了,沒有自我了,啥事都問别人。也正是母親這樣的一種作風維持了這個家庭,維持了我的父親和伯父之間,伯母和母親之間和和美美、和和氣氣過了一輩子。是以在甯夏西吉縣将台堡一帶,人們一提到“明星村”,我們那個村子的原名叫糧食灣,說糧食灣裡的堡子一家,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我當年在将台中學上學,每當人們誇獎父母的時候,我也感受到了一份榮耀。

但是随着年歲的增長我越來越覺得,我的母親為此承擔了太多太多的不容易。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任何事情都要請示,一輩子說話要小心翼翼。

主持人:

郭文斌先生以自己的父母在祖父祖母生前身後以不同的方式行孝,特别是嚴守祖母遺囑,善待伯父伯母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悌道,其實就是孝道的延續和放大。“父母擔心什麼,就讓父母放心什麼”,這是孝道最為重要的内涵之一。父母擔心我們的身體,我們就要愛護身體,長葆健康;父母擔心我們的前途,我們就要發奮學習、勤謹工作;父母擔心我們的道德,我們就要嚴以修身,清白做人。兄弟失和、同胞反目、手足相殘,都是父母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如果兄弟失和、手足相殘,将是對父母的大不孝。為了不讓父母有這種擔心,我們就要力行悌道“兄友弟恭”。

《弟子規》“出則悌”部分開篇就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可見悌道是孝道的自然延伸。而父母去世後“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的傳統,更是将悌道直接續接到孝道之上。

本文節選自《郭文斌解讀》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