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作者:文明甯波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近日,“共享奶奶”志願團隊

再登央視

引起全國網友關注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圖為奶奶們登上央視。

5月8日,CCTV-12社會與法頻道《夕陽紅》欄目專題播出《夕陽紅——社群裡的共享奶奶》,長達27分鐘的時間裡,深度聚焦鄞州區東錢湖鎮清泉社群“共享奶奶”志願團隊。

“共享奶奶”何以多次引發全國關注?這場愛的雙向奔赴又如何能夠走得更遠?

聽到央視要播出“共享奶奶”,社群裡的奶奶們早早就守在了電視機前。

看着電視裡自己的故事,有的奶奶露出欣慰的笑容,有的奶奶拿起手機記錄,也有的奶奶笑中帶淚。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圖為奶奶們共同收看央視節目。

袁佩君是此次走進央視演播室的“共享奶奶”志願團隊代表,也是社群裡最早幫忙接送孩子的“初代奶奶”,是這一愛心行動的起點。

2018年年底,在得知外孫的同學笑笑遇到了接送難題後,熱心的袁奶奶開始幫忙接送,這一接就是五年多。

因為袁奶奶的善舉,兩家人處成了一家人,笑笑親切地喊她“外婆”,她也像親外婆一樣疼愛着孩子。

之後,在袁奶奶的帶動下,又有新的奶奶加入。2019年,社群組織牽頭開展“共享奶奶”志願互助服務項目,結合“一老一小”,以5人輪班制的形式義務幫當地的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

每個上學日,這些身穿紅馬甲的奶奶們都會到幼稚園、國小門口,高舉接送牌等待孩子放學,風雨無阻。

五年多時間裡,“共享奶奶”們一共護送了600多個孩子放學。孩子們可愛的笑臉豐富了奶奶們的晚年生活,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也多了一群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親人的“奶奶”。

從一個人到58個人,背後還有200多名社工和志願者,“共享奶奶”志願服務隊伍越來越壯大,志願服務總時長超22000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天接送近50個孩子。

“我有一個外婆,她不是我的親外婆,但她是我遇到過的最美的外婆。”“您辛苦了,我愛你。”“每次和奶奶們在一起,我都覺得很溫暖、很開心。”……節目裡,孩子們發自肺腑的聲聲感謝是對她們最大的認可。

“共享奶奶”,共享的是人間溫情。

其實,這不是“共享奶奶”第一次登上中央媒體。

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每日電訊等央媒微信公衆号都曾釋出過“共享奶奶”的事迹,每一次相關新聞發出都會刷屏網絡,不少網友在留言中“實名羨慕”:“這樣有溫度的志願者真的很棒”“希望我們小區也能擁有”“這樣有利于社會的優秀公益項目建議在全國推廣”……

為何“共享奶奶”會多次引起千萬網友關注?

背後折射出的是社會互助系統的“痛點”問題——雙職工家庭孩子接送照護難。

以東錢湖鎮清泉社群為例,13周歲以下兒童家庭達到428戶,其中有372戶家庭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接送孩子,占比高達87%,孩子日常接送和陪伴成了他們的煩惱。

長輩無法幫忙接送、接娃與工作之間難以平衡、靠譜的托管班一班難求……這些現實問題讓雙職工家庭孩子的接送照護成了大問題,甚至成為一些雙職工不敢生娃的一道鴻溝。

“共享奶奶”的出現解決了這樣的尴尬。

孩子放學被奶奶們接到社群婦兒驿站,在這裡,不僅有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奶奶們還會耐心陪伴、講故事、輔導作業,甚至教給孩子非遺制作、鋼琴彈奏、剪紙藝術等技藝。

孩子們在這裡度過了一段快樂又充實的時光,遠在工作場所的家長們也很踏實安心。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圖為“共享奶奶”接送孩子放學。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共享奶奶”在破解雙職工家庭接送孩子難題的同時,有效緩解了部分老年群體價值無法延續、情感無處依托、時間無處度過的焦慮狀态,發揮了她們的餘熱。

更讓人暖心的是,日常相處中,孩子能夠将快樂傳遞給這些老人;奶奶們生病時,孩子們的父母争着開車帶她們去醫院治療;社群還給了“奶奶們”一系列志願者禮遇,包括居家養老、上門送餐、陪護就醫等服務。

社群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一老一小”的互助,讓整個社群湧動着一股暖流,更增加了鄰裡之間的親情,愛在雙向奔赴。

“共享奶奶”的善舉也得到了專家們的贊許。浙大甯波理工學院傳媒與法學院教授何鎮飚認為,“共享奶奶”接送孩子,展現的是社會自我調節的一種民間智慧,反映出群眾的部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現狀。

有些地方會誕生大量階段性的、短期的大學生兼職,甯波的一些社群也适時推出過“官方帶娃”模式,但這種特殊時期的應對舉措,并不能解決居民的日常需求,于是“共享奶奶”應運而生。

“共享奶奶”是甯波、鄞州文明城市的産物,是市民互助的成果,是被市民自發填補的服務空白。

央視《夕陽紅》專題欄目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讀書節目主持人、全國十大讀書人物賀超說,“共享奶奶”這種角色的轉換是從小我到大我的展現,這不僅是一個公益項目,還在孩子們心裡種下了愛的種子,奶奶們的行為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溫暖,這是“共享奶奶”的魅力。

大手牽小手,一頭是白發,一頭是孩童。

“奶奶”這一身份從固有的家庭情境中走出來,為更多孩子所共有。

于家長們而言,接送照護難題迎刃而解;于奶奶們而言,在發揮餘熱中找到了自我價值;于社群而言,形成了社群自主的“老小”互助模式,也讓更多社群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共享奶奶”火出了圈,但在鼓勵和贊許中,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接送過程中會有安全問題嗎?一旦發生磕碰等意外,奶奶們的善意如何得到尊重與諒解?

“共享奶奶”志願服務團隊做了一些嘗試。

為了保障孩子們放學的安全性,社群、學校、交警多方關聯,打造了一條“最美上學路”,社群退役軍人等其他力量也加入到“共享奶奶”志願服務中,共同開辟“綠色放心路”;為了規避糾紛、讓“奶奶們”沒有後顧之憂,社群與家長簽訂了“愛心公約”,讓愛在規則範圍内流淌……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圖為“共享奶奶”陪伴孩子。

未來,“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又該怎樣更長久地将這份愛心傳遞和延續下去?

“共享奶奶”志願服務可以考慮進一步延伸與更新。

社群内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家門口的青少年宮,也有社會組織陣地、教培機構場所等空間,志願服務項目可以融入這些陣地,運用社會資源和力量,為孩子們提供學習輔導、活動開展、教育教育訓練等“一站式”服務,拓展社會共建的全新場景,續寫“共享奶奶”放學接送的“後半篇文章”。

“共享奶奶”積極投身于社群服務,無償替家長們接送孩子、陪伴孩子,她們的善舉也應該得到“愛的回饋”。

現在,奶奶們的年紀普遍在60歲至70歲,她們也有力不從心的一天。如果能采用“時間銀行”的方式,把“共享奶奶”的志願服務時間存入“時間銀行”,等她們需要别人照顧的時候也能得到社群志願者們提供的服務,就可以充分調動起“奶奶們”的積極性,吸引更多銀發志願者加入其中,讓這項互助社會的探索具有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來源:鄞響用戶端

編輯:陸雅倩 二審:朱琳 三審:張炜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遠?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