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普林斯頓閱讀進階指南:從閱讀中發掘樂趣的7個建議

Editor's Note

人們憧憬步入沉思苦讀後的那一“應許之地”,卻又因困難重重而止步于開端。在資訊碎片化的語境下,許多人似乎喪失了閱讀的主動性。我們為何閱讀?從閱讀中能夠獲得什麼?提前知悉自己能夠獲得什麼是否真的重要?

閱讀,向内能夠觸及自我的關切,向外能夠建構自我與外界的聯結。對于真正喜愛閱讀的人而言,閱讀不僅能夠帶來靈感,還能讓我們從中重新發現自己,并接觸到其他人的生活,探索人類世界的無限可能性,幫我們從日常生活的庸碌中找到喘息的機會。

紐約大學學者 Robert DiYanni 在他的新作You Are What You Read 中表示,閱讀帶來的樂趣是複雜而沖突的,我們既跟随作者的視角,又懷有自己的質疑;既獨自一人捧書閱讀,卻又通過書中内容和他人緊密相連。他在書中揭示了我們為什麼要保持閱讀,同時也為讀者提出了如何成為高階閱讀者的建議。

閱讀文學的沖突樂趣

文學閱讀是一種深刻的辯證體驗,它帶來的樂趣往往充滿沖突。我們在閱讀時,既跟随書中文本的内容,又在與這些内容對抗。特别是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雖然不一定認同作者的價值觀,但卻依然跟随着作者的視角,隻是我們也會去抵抗我們所讀的東西,質疑它,挑戰它,以我們認為必要的方式去修改它。

第二種沖突在于,閱讀是孤獨的,但同時也是一個社交的過程。我們時常能看到這樣的閱讀場景:讀者沉浸在一本書中,全身心投入,似乎時間都停止了。在The House Was Quiet and the World Was Calm中,Wallace Stevens 描述了這樣一個全神貫注的讀者,他與一本書融合在了一起,已經變成了書,沒有什麼能把他們分開,其中甚至不需要任何調和,因為他們渾然一體。

然而,沖突的是,這個看似孤獨的讀者其實根本就不孤獨。每個真正進行閱讀的人,至少都在與作家本人、書中的叙述者以及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産生聯系。

閱讀的樂趣并不完全是獨享的樂趣,也是一種社交的樂趣——當我們與朋友或熟人聊起某本書籍,就又構成了一種超越讀者與作家之間聯系的樂趣。這種樂趣也反映在讀者參與學校、圖書館或其他民間協會組織的讀書會中。

這種種沖突,向内能夠觸及讀者内心的關切,向外能夠推動讀者遠離自我的中心,抵達更遠的地方。一方面,閱讀着眼于作品中的文本關系——圖像、細節、行動以及其他形式,是文本内的閱讀。另一方面,閱讀也着眼于作品之外的文本聯系,即文本與其他文本以及語境之間的聯系,是文本間的閱讀。文本内閱讀和文本間閱讀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它們互相深化,互相豐富,互相完善。它們之間是一種辯證的、互相結合的關系。

點選下圖直達本書購買頁

為什麼閱讀需要被學習?

You Are What You Read一書充分的回應了這個問題:學習閱讀是因為學會自信、熟練地閱讀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幫助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良好的閱讀可以磨練我們的洞察力,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而這些技能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重要。

我們的閱讀旅程往往伴随多重目标,包括擷取資訊、享受、自我滿足、自我提升;接受指導、娛樂、感動、獲得啟發等。You Are What You Read希望能夠通過讓大家更好的閱讀來幫助讀者實作這些目标。

好好讀書,尤其是閱讀文學作品具有重要價值。學會好好讀書的價值在于它所帶來的樂趣,它所提供的知識,以及它能夠擴大讀者對生活的想象力。

好的讀者應該能夠觀察文本,觀察它們的輪廓和形狀,并傾聽文本的聲音。這需要讀者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品味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這能夠培養讀者對閱讀過程進行思考,提高我們對所讀内容的觀察能力,關鍵在于放慢速度,深思熟慮,慎重對待。學會閱讀也能夠在文學作品中探尋普遍的真理,進行哲學思考,創造自我,讓書中的内容與實際生活互相交織,進而豐富我們的生活。

關于閱讀的七個補充建議

第一,積極地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在文本與文本、文本與情境之間搭建聯結點,進行主動地觀察、思考與推理。有回應的、負責任的閱讀形式是嚴肅的,甚至是耗費精力的。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建議的那樣,積極性閱讀需要閱讀者擁有像準備參加奧林匹克競賽的運動員那樣的耐力.

第二,帶着預期閱讀,即基于前文已有的内容,對後續的邏輯或情境進行預期。預測性閱讀設想了文本的一種可能性,是以需要想象力。不僅如此,閱讀的過程産生了滿足或挫敗我們預期的可能性,進而使我們産生繼續閱讀與思考的欲望。例如,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修改預測或做出新的預測,并借此繼續滿足我們對成功預期的渴望。

第三,回溯已經閱讀過的内容,包括向前閱讀與向後閱讀,強調閱讀過程的循環性和螺旋式的往複性。在向前推進文本的同時進行回溯,我們的文本記憶不斷地被更新,進而重新評估先前閱讀經曆中所建立的情境性與邏輯性聯系。閱讀是一種循環,一種回歸,而不是一種線性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在文字間同時向前和向後移動,我們的期望得到修改,我們的記憶産生轉變,我們獲得新的智識經曆。這麼做,不僅是為了純粹的快樂,也因為第二次閱讀能夠使作品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

第四,展開分析性閱讀,我們試圖了解、解釋和說明一個文本——首先向我們自己诠釋,然後對其他人诠釋。诠釋涉及積極地創造意義,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吸收内容。是以,要诠釋,便要展開推理;要推理,首先需要智識上和情感上的了解。诠釋便是這樣建立在推論之上的。隻有在推理上達到嚴謹,才能在诠釋上做到恰切。

第五,閱讀的同時,評估作品的價值,包括我們對它的評價有多高,以及其社會、文化和道德傾向所賦予的價值。一部作品,吸引力越大,對我們情感的喚起越強烈,對我們智識的啟迪越高,它對我們的價值就越大。我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重視不同的作品。而在我們生命曆程的不同時段,我們對同一作品的重視程度也不同。

第六,要閱讀你感興趣的具體的詩歌、戲劇、小說、故事、散文,不要泛泛地、從大類入手閱讀文學,包括小說或戲劇或詩歌,或任何類型的文學,而是要去閱讀特定的作品,然後再讀另一部作品,再另一部。讓這些作品連接配接起來,凝聚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讀到莎士比亞,或狄金森,或奧威爾,或狄更斯。我們會讀到狄更斯的小說《荒涼山莊》或是《遠大前程》;讀到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李爾王》或是《暴風雨》;讀到奧威爾的散文《獵象記》或是《絞刑》;讀狄金森的詩句:“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 slant; There’s a certain slant of light”。

第七,設定一個閱讀目标,包括若幹個小目标: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分别閱讀多長時間。在大學裡,我給自己定下了每周閱讀2本書和每年100本書的目标額度,并很好地保持了50年。那也就是5000本書,或者4000本,因為考慮到重複閱讀的情況。在 Bard College任教的 Joseph Luzzi 建議大家每天用45分鐘,在4本不同主題和不同類型的書之間切換,以豐富自己的閱讀體驗。

PUP内容速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