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最近,有個小夥伴跟我們分享了一件事,讓工作室裡的媽媽,尤其是二胎媽媽都非常動容:

前段時間,帶老大去上沙盤課,老師先讓孩子們自由擺沙盤,擺完後再說一句想對媽媽說的話。

她女兒跟她說的是:媽媽你有時間 ,就多照顧小妹妹。

同僚原本還覺得很欣慰,結果老師把她單獨叫到旁側,說孩子沙盤吐露出的資訊,跟她對你說的話,是完全相反的。

孩子的沙盤顯示出,孩子是有強烈欲求的——希望媽媽多關注我。

因為平時媽媽也會透露帶兩個孩子辛苦,也希望老大能幫忙或至少不添亂。

是以,為了不讓媽媽辛苦,更為了讨好媽媽,讓媽媽“看見”自己,孩子終究是說了違心的話。

心理老師說:孩子已經把自我放的非常低了。

聽完這個事情,其實我的内心非常難受。尤其是我也有兩個娃,我太明白二胎媽媽那種操心、謹慎與無奈了,這跟養育一個孩子的心境全然不同,你會更累、更煩、更敷衍、更沒耐心……

我家兩個孩子都不屬于乖巧的,反而還極具攻擊性。

一個CC8歲、DD2歲,如果你是過來人,大概明白着我經曆着什麼?

心理學上說的,孩子的3個叛逆期,我家就占倆!

Trouble2和7、8歲狗都嫌(就差青春期了)。

每天家裡都是雞飛狗跳,前幾天我發倆娃打架:

還有人說:我可太同情你了……

一個心理學家朋友卻說:

但我看到的是兩個孩子的“自我”在自由地生根發芽呀!

老大被砸,還有勇氣打回去,毫不手軟;(說明平時不會被要求一味忍讓)

老二被打,毫不猶豫抄起武器立馬還手,毫不示弱。(說明平時沒有被盲目保護)

當然你平時肯定是有點慘,但不要太在意孩子們暫時的挑釁,叛逆期就是忙着建立自我。

人人都想要一個聽話、懂事、脾氣好的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見玩具就買,不要一點就炸,要對弟弟妹妹寬容忍讓、爸爸媽媽說的話都可以聽進耳朵裡。

可乖、懂事的背後是什麼?

大人所謂的懂事,往往都是注重在「結果」上,而忽略了達成「結果」的「過程」。

6歲前,孩子做出某個行為,最大影響因素并非是是非對錯,而是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這種乖巧懂事,往往不是因為明白事理,更多的是來源于恐懼。害怕得不到回應,害怕不再被愛,再次被抛棄。

隻要能得到父母的認可,确定自己是被愛、被需要的,他們願意做出任何妥協,任何。

一個沒建立自我的孩子會長大,卻不會成長。

小時候,從父母身上沒有得到的。長大後,會想辦法從别人、别的地方找補。

01有時候,孩子任性反而是一種好事

我想聊聊兩個心理師都提到的“自我”。

這對我們普羅大衆來講可能是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詞彙。

但是隻要養過孩子的媽媽,大概都殘存着被T2支配的恐懼。

像現在的DD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打狗他偏要罵雞。

餅幹缺了一塊跟你鬧,上樓扶了一把跟你耍。

老母親做啥錯啥!

到了CC這兒戰鬥力更強了。

“我就不”、“憑什麼”、“我讨厭你們”簡直是口頭禅。

把你氣炸肺的同時還不許你反抗,稍微嚴厲一點就被質疑“你不愛我了”。

戀愛中的作女,就照他倆這樣長得……

親媽也忍不住吐槽“誰天天受得了這”。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但我是怎麼努力“忍受”的呢?

因為了解。

我了解,自我的建立不是一個讓人多麼舒适的過程。

哪怕是字面意思,我們也知道,當描述一個人太自我時,也不是什麼好詞。

自我意味着,做事隻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

2歲之前,孩子覺得他跟媽媽是一體的,2歲之後自我覺醒。

自我想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排除異己。

“我不喜歡這個,我不同意你說的,我就是不想配合。”

自我一旦開始覺醒,孩子就變成了攻擊性很強的物種,而他們的首選攻擊對象就是媽媽,攻擊最多也是媽媽。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客體使用”,對,你就是個工具人,他們通過對媽媽展開攻擊,來不斷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确認自己。

遺憾而真實的是,每個孩子都是走完否定/反抗/攻擊父母之路後,才能建立自我的。

每一個“不要”、“頂嘴”、“挑釁”、“反抗”,都是在地上劃出界線的一把刀,他們通過攻擊媽媽,來劃定自己的心理邊界。

正是這些或明或暗的攻擊,幫助小孩從原本親子一體的關系中分化為一個獨立的人。

這個過程媽媽感受不會太好,但小孩是實打實受益的。

如果媽媽能夠站的穩穩當當,就是說,不管孩子怎麼放肆,我都接得住你,你不會被抛棄、被損壞、被壓制。

你接住了孩子的叛逆,他那個「自我」的城邦就建立好了!

孩子知道可以完全做自己,可以把自己不好的一面也呈現在父母面前,父母不會垮掉,更不會抛棄自己,自己是安全的。

阿德勒曾說:

人是需要這種盡管被讨厭但還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氣,這樣才可以逃脫無法做自己的羞恥感,獲得真正的幸福。

不僅如此,孩子往往是在受打擊、委屈或被拒絕後出現攻擊行為。

比如,有一次CC和好朋友鬧别扭,兩個人在小區裡不歡而散,回來後就開始挑我刺,各種不樂意和不耐煩。

表面上看到的是孩子不斷找茬,惹家長生氣。

其實,隻不過是因為她無法承受強烈的負面情感,是以她通過攻擊身邊親近的人(也就是可憐的我)來釋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她不是在攻擊,而是在向我們求助。

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滿懷惡意的熊孩子,而是一個不知所措,需要幫助的小孩。

她需要媽媽接住她的壞脾氣,尋求安全感,需要媽媽傾聽她的煩惱,更需要從媽媽這裡恢複力量。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因為孩子的攻擊,崩潰、憤怒,隻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攻擊充滿恐慌,覺得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是不穩定的,自己是不安全的。

當孩子對外的攻擊性被駁回,他隻能轉為對内攻擊自我。

看來做自己是不安全的,那就削掉棱角,隻表現好的一面,變成一個讓父母感覺安全的乖小孩吧。

而通過自我攻擊被迫懂事所帶來的無助和委屈卻會一直影響孩子,長大後不會表達自己, 不會處理自己的親密關系。

是以,當孩子敢在面前肆無忌憚地表現出攻擊性時,反而是一種好事。

當你因為孩子的任性而忍受不了的時候,想到這,就再忍一忍吧。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02該如何承受孩子的攻擊呢?

01跳起來,接住他

我想起我青春期的時候,身邊的同學都用抽煙、上網、談戀愛等種種方式去叛逆。

但我都沒有,因為我的叛逆15歲前就用光了。

我所有叛逆的因素,都被父母接納了,我沒有感到什麼被限制、被否定。

我已經明白了,我無需通過反抗誰,證明我自己。我做任何事隻需忠于我自己 。

那還有什麼好叛逆的呢?

我們都年輕過,我後來也問過許多叛逆的同學,多年之後,大家都很後悔:為了跟父母較勁搭上了青春甚至前途,甚至當了父母更明白了,彼時的父母又有什麼錯呢?

他們隻是也沒學會無條件地信任和包容罷了。

是以啊,每次倆娃炸刺的時候,我都強迫自己去明白:孩子不會一直叛逆,再叛逆的孩子也會長大、成熟。

成熟之前,我能做的,就是更宏觀的看長線,跳起來、站高點兒、去接住他。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02摘出來,做旁觀者

之前我們寫過,保持冷靜最好的辦法,就是拒絕卷入。

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态去接住他。

就比如,如果有一個朋友工作上受挫找你來訴苦,你是聽他吐槽,安慰他呢,還是給他出謀劃策呢?

很顯然,朋友也隻是想找個人傾訴,和你發洩完,情緒好了也就該幹嘛幹嘛了。

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我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急着攪合進孩子的問題。

不停地試圖通過講道理規勸孩子趕緊練琴或寫作業,反而讓孩子有一種被幹涉、被控制的不适感,覺得你也站在他的對立面,他的攻擊性會更強。

相反,你把自己摘出來,以旁觀者的姿态去參與,不嘗試去解決問題,而隻是單純的、直接的看見孩子的情緒。

“你今天總是很大聲,你生氣了嗎?”

當孩子發現,他的情緒被你接住的那一刹那,體會到自己的攻擊被柔軟的接住了,感受到被媽媽包容的美好感覺。他就不再含敵意,攻擊性也就會慢慢減少。

這是一個幫助孩子内在成長的過程,以一種更宏觀的狀态(其實就是不跟孩子一般見識)去接納他。

讓他知道,媽媽就像一片海,不管你怎麼放肆我都能接得住你、你不會被抛棄、被損壞、被壓制,而我也不會被帶偏,被你打倒,柔軟且穩定。

你和我都是安全的。

如此,孩子的自我才能充分發展,内心充盈而幸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