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新周刊

2024-05-31 17:30釋出于廣東新周刊官方賬号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在拍攝這部劇集的50多天裡,馬伊琍一點一滴地進入人物,成了那個“走一步看一步”的張鳳俠。

作者/ 劉大壯

圖/《我的阿勒泰》

“哎喲,我去。”張鳳俠從戶外的簡陋沙發上起來,陽光灑在她身上。坐定後她又重複了一遍:“哎喲,我去!”圍在她身邊的是一群哈薩克族女人,她正在教她們這句話。然後是此起彼伏的“哎喲,我去!”。

這是馬伊琍在劇集《我的阿勒泰》裡的第一次正面出鏡。或許要稍微仔細一點,你才能從一聲又一聲的“哎喲,我去”“去他的”“滾蛋”裡,辨認出馬伊琍的影子——眼前這位女性,和不久前刷屏的劇集《繁花》裡的“玲子”,着實相去甚遠。

旁人總會好奇:一個演員在短時間内不違和地呈現這樣差别巨大的形象,到底需要花多少氣力去籌備?

而這個問題在馬伊琍眼裡,似乎不該成為問題。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成為“張鳳俠”

馬伊琍對《我的阿勒泰》感興趣,是在2022年讀到第二版劇本之後。随後,制片人齊康和導演滕叢叢來到上海與她讨論故事和人物,馬伊琍成了最早确認出演的演員之一。

“其實我覺得,他們不用來見我,我也會接這個戲的。”

打動馬伊琍的,正是開頭所提到的張鳳俠的出場。在她眼裡,《我的阿勒泰》是一部好的劇,而且是“從第一場戲就開始好的”。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在最早的劇本裡,角色名為“張鳳霞”。在跟導演第一次見面時,馬伊琍提到或許可以把“霞”改成“俠”,她在工作中曾經認識過一個四川的女孩,就是這個“俠”。導演接受了這個提議,“張鳳霞”變成了“張鳳俠”。

張鳳俠身上強烈的自由感和灑脫感,最初是通過輕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我們采訪導演滕叢叢時,她提到馬伊琍身上有一種英氣,但之前沒有想過馬伊琍如此适合喜劇,甚至有些驚訝于其對喜劇的把握。“喜劇感有時候是不能被設計的,越設計越沒有喜劇效果。”馬伊琍說。

在故事裡,張鳳俠是當地一間小賣部的老闆。如果說李文秀代表着理想與對未來世界的探索,那麼張鳳俠或許就代表着可以承載和寄托理想的“原鄉”。她尊重當地人的習俗,懂得與他們溝通,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了那片草原的一分子。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到劇組的第一天,馬伊琍一邊拍戲,一邊觀摩當地人的生活狀态,并學習當地語言。她和劇組裡的當地人交起了朋友,聽他們講述哈薩克族的習俗和故事、邊彈冬不拉邊唱歌。對于她而言,将自己浸潤到當地的生活裡,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在劇集後段,張鳳俠短暫地愛上了蔣奇明飾演的南方青年“高曉亮”。獨立而自由的張鳳俠是以有了一絲牽絆。可能會有觀衆對此産生質疑,但馬伊琍從來不覺得角色的“戀愛腦”應當被批判。

“張鳳俠能聽懂哈薩克語,是因為她在這個地方生活得足夠久,她可以通過語言、表情,知道這些人在說什麼,而她當時也想在這裡一直待下去。但是她遇到了高曉亮,對方讓她跟自己一起離開。那時張鳳俠動搖了一下,想‘之前做的選擇是不是可以改變?’。這個情況下,她身心有了短暫的抽離。”

劇中的張鳳俠呈現出的和《愛情神話》裡的李小姐以及《繁花》裡的玲子截然不同的狀态,并非馬伊琍需要“努力”做到的。在拍攝這部劇集的50多天裡,她就這樣一點一滴地進入人物,成了那個“走一步看一步”的張鳳俠。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活生生的東西都足夠吸引人”

從《龍城》到《繁花》,再到現在的《我的阿勒泰》,甚至回溯到更早前的《奮鬥》與《我的前半生》,讓馬伊琍大放異彩的角色,很大一部分來自小說。

很多人以為馬伊琍對小說改編的劇本有偏愛,但她認為,自己挑選劇本并沒有統一的标準。“可能我以前會覺得小說改編的劇本一定好,但是後來發現并不是這樣,有很多原創劇本也很優秀。”馬伊琍看重的,是編劇的能力。

是以她之前出演《愛情神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和青年導演合作是在“扶持”對方。“我們非常需要新的導演給我們注入新的創作源泉……如果害怕被新的事物改變,那證明我們是沒有自信的。”

出演《我的前半生》之後,馬伊琍接到的劇本大部分是類似的都市題材,但是她并不願意重複自己。當被問到去年播出的《龍城》為何能吸引她時,她給出了堅定的回答:“東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人,活生生的東西都足夠吸引人。(生活)從來都沒有标準,我覺得不帶偏見、審判等個人的眼光去評價,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尊重。”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與馬伊琍對話,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對“生活”這件事本身的執念。表演對她而言,應該就是不帶“分别心”地去體驗生活,全身心投入一個故事。“沒什麼難把握,或者是有什麼技術上的問題的。我們的工作是體驗,并不需要用什麼技術去完成。”

關于表演,馬伊琍的回答總是很利落。她覺得除了故事和人物之外,作為演員參與一個影視項目,并不需要有其他特别的考慮,比如它是劇集還是電影、拍攝地是否艱苦,或者投入和産出是否比對。“你愛一樣東西,要考慮投入和回報的産出嗎?如果你考慮,那就不是愛了。”

她也全情地投入到《我的阿勒泰》之中。馬伊琍并不覺得自己是遊客,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生活在當地的漢族女人。她不需要“觀察”,她本能地适應,并且給周遭的環境以回報。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聊到如何看待阿勒泰的動物時,她說“所有動物都是那個地方的一部分,它們沒有被圈養,它們就在那裡生活。我們跟牛、馬、羊、駱駝、貓、狗……都是草原上的一分子”。

馬伊琍強調的,也是當地人對動物的觀念。長期在當地開展研究的陳祥軍教授在接受我們采訪時提到,當地人極為重視自然界的平等。沒有野生動物,自然界是不完整的。甚至像劇集中作為牧民的生存威脅而出現的狼,也是自然系統中的重要一員,是和牧民、牛羊共生于自然界的“鄰居”。

不願意當“遊客”的馬伊琍、故事裡的張鳳俠,同樣珍愛着這片土地。馬伊琍将自己在阿勒泰的這段體驗,比喻成遠離喧嚣城市的一個夢。

在《我的阿勒泰》的鏡頭裡,自由而堅定的張鳳俠,是熒幕中久違的女性形象,是馬伊琍回饋給阿勒泰最好的禮物。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營運:小野;排版:甘妙

新周刊659期雜志

《隻有阿勒泰知道》加印啦!

檢視原圖 775K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 演員馬伊琍:做演員,我沒有“分别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