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娃無故“消失”8小時,回家我問了她3個問題

上周我娃新結交了一個好朋友,兩人如膠似漆,有一次一直從下午玩到晚上8點多才回家。

以前我娃也會因為玩得忘記時間而讓我一頓好找,但晚上8點多還未回家,這種事情以前可從未發生過。

我娃回到家,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不敢出聲,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看我然後又看看爸爸,像做錯了事情一般等着家長的發落。娃爸不發話,隻“哼”了一聲,然後走開了。這娃回家之前我和娃爸達成了共識:等會兒這孩子回到家,不要着急發火,我來教育。娃爸回自己房間了,我娃就開始把目光轉向我。

熊娃無故“消失”8小時,回家我問了她3個問題

在她的一臉困惑中,我開始問她。

媽:肚子餓不餓?有沒有吃過晚飯?

娃:已經吃過了。(怯生生的,因為我們之前就教育過她,不要随意在其他小朋友家吃飯。)

媽:那你去幫我把飯熱一下,我還沒吃飯。

娃:好的媽媽。(然後她真照做了)

我吃飯的時候,一句話也沒多說。她就坐在我旁邊看着,玩弄着自己手中的玩具,一直等我吃完。

媽:我現在吃飽了,你能跟我講一講今天下午你去了哪裡嗎?

娃:我先是在小區的廣場玩,然後跟幾個小朋友去了小區另外的大廣場,後來有個小朋友邀請我去她家裡,我就去了。

媽:後來一直在那個小朋友家玩嗎?

娃:是的,我沒有去其他地方啦。

媽:那晚飯也是在她家吃的嗎?

娃:嗯嗯,我本來不想在她家吃飯的,她爸爸媽媽都留我吃飯,說吃完飯送我回家……

媽:然後你就答應了?

娃:嗯。

媽:你知道你今天在外面玩了多長時間嗎?

娃:不知道。

媽:一個下午。現在已經晚上8點多了。

娃:哦。

媽:爸爸媽媽特别着急你知道嗎?

媽:我都急瘋了,雖然我知道你不可能出小區,但一個孩子到晚上八點多了還沒回家,我們怎麼可能不擔心呢?

娃:(不說話,有點意外地看着我。)

媽:你沒帶電話手表,也沒有提前告訴我你去了哪裡?在和誰一起玩?我問了所有小區裡認識的家長,都說沒有看到你,你說爸爸媽媽能不着急嗎?我們家你就是個寶貝,爸爸媽媽特别害怕你有個啥事。你知道嗎?

娃:媽媽,會有啥事呢?

媽:比如,你不小心摔傷了;比如,你遇到了壞人。

娃:媽媽我知道啦。(此時她臉上還有點小竊喜)

媽:媽媽特别希望你能明白這一點,當你長時間不回家,我們會很擔心的。是以你能做到不讓我們擔心嗎?

娃:我應該怎麼做媽媽?

媽:你說呢?

娃:早點回家。不要在别人家吃晚飯,玩太長時間。

媽:對的。要想着爸爸媽媽在家裡會着急的。下次記得帶上電話手表,另外如果決定要去别人家玩,或者換一個地方玩,一定要記得提前和爸爸媽媽說一聲,這樣我們就知道你去了哪裡。有事情也知道去哪裡找你。

娃:好的媽媽。

總算告一段落。對于這件事,我想說3點:

01 、遇到事兒,不要着急火急火燎“慢下來”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什麼時候教育孩子最有用?什麼事情會讓孩子記憶尤深,長大後依然能夠成為他内心深處的行為準則?

肯定不是挨打受罵。被父母打被父母罵,這可能也會讓孩子記憶深刻,但絕對不會成為他長大後的行為準則,被打被罵被責備後還不能被撫慰,這隻會成為孩子内心深處的一道傷疤,而這道傷疤如果長期不能治愈,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判斷。每個人内心都住着一個敏感脆弱的小孩,它需要我們用愛的方式去撫慰。

那些讓孩子記憶深刻,又能長期影響他的行為,成為他内心準則的,一定是基于“愛”,真正讓孩子聽進去的東西。我曾聽一個老師他的故事:有一次他因為嘴饞偷了小賣部的一塊糖果,他非常開心地給媽媽分了一小半。結果媽媽說的一句話影響了他四十年。媽媽說:“嗯,是好吃。就是有股賊腥味兒。”媽媽沒有責備,沒有訓斥,沒有大吼大叫,而是平淡地說了這麼一句話,結果這位老師記了幾十年,至今記憶深刻。

熊娃無故“消失”8小時,回家我問了她3個問題

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日常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忘記初衷,忘記非常重要的一點: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當孩子犯了錯,或者行為出現了偏差,我們的目的在于教育這孩子,但實際行動上,我們可能是非打即罵,要麼就是帶着情緒去責備和訓斥,最終錯把把手段變成了目的。這有用嗎?會有用,孩子會很快接受“這樣做是會受懲罰的”。但實際上,孩子需要記憶深刻的不是“受懲罰”,而是“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不良社會自然後果”。這兩者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兩者将孩子的注意力導向的點卻大不相同,實際對孩子長大後的影響也是相差甚大。

于是,有人長大後叛逆父母,内心那個敏感脆弱的孩子時不時地出來搗個亂;有人長大後感恩父母,小時候來自父母的一些教育讓他受益終身。

02 、溝通中,多表達:行為+感受,而不是責備

和孩子的溝通,還真是一種自我修煉。在這件事的溝通中,在确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穩定的情況下,我表達了幾點:

(1)說事實。

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今天幹了件啥事。我也可以這麼說“你今天從下午三點出了家門,我們約定好就在小廣場玩的,結果你又跑到了其他地方玩,中間還沒有跟媽媽打任何招呼,到了晚上你也沒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别人家,這事情你也沒有提前告訴我。直到晚上八點多,你才回來。”不要帶着責備的語氣去說,我們都能接受别人說的時候,往往不能接受他人說自己的“不是”,孩子也一樣。

熊娃無故“消失”8小時,回家我問了她3個問題

(2)說感受。

認真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就可以了,不要附帶上你讓我怎麼樣怎麼樣,“你”字導向會讓孩子心裡産生内疚感和負擔感。直接說“我”字導向感受就行。“我真的很擔心,擔心……”“看到你這麼晚還沒回來,我真的很害怕,害怕……” 這種“我”字導向的感受會讓孩子立馬感同身受,他能快速地收到父母發送過來的資訊。

我想向孩子傳遞的資訊是“我很關心你,是以我很擔心,是以我希望你能做到早點回家,有事提前和我講。”而不是“因為你很晚回來,我覺得你就是不懂事,不尊重父母,是以我很生氣,很憤怒。”而我的孩子,我相信她在這件事中,感受到的,一定是來自父母的愛,而她也同樣能夠接受我給她提的行為要求:“要早點回家”“如果去其他地方要提前和父母說明”。

03 、鼓勵孩子,自己提出行為改進方案

說了那麼多,最終的目的當然是希望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時候,如果能讓孩子自己去想改進辦法,解決方案,他一定會非常樂意。他想不出來沒有關系,想的方法很幼稚,也沒有問題,關鍵在于他的參與。隻有他參與了,才意味着他已經在主動接受改變,主動為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努力,未來他也才更有可能去真正地注意調整改變自己的行為。

以上,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