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6歲的兒子,為什麼總是喜歡搞破壞,怎麼辦?”收到線上學習小組裡一位媽媽的困惑。

我告訴要她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相,并講了搞破壞的4種類型及相應的應對方法。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媽媽聽完,媽媽表示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事情是這樣的:

“我兒子6歲了。我買回來一盒粉筆,他寫了幾天以後,有一天特意把每根完整的粉筆,敲碎成一小段一小段。”

“我不懂,為什麼他要這樣做。我還建議他不要敲碎。老師,我這樣對嗎?他為什麼要這樣?”

這是典型的孩子喜歡“搞破壞”現象,今天,我就來詳細地談談這個話題。

孩子喜歡搞破壞的原因

孩子喜歡搞破壞,主要有4種原因,或者說分為4種類型:

1、好奇心驅使

成長中的孩子,天然地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他們總會用各種方式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破壞,即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曆,小小的嬰兒,剛剛能用手抓物品,就會放到嘴裡,吃、吮、咬等,有些還會拿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看很久。

有些孩子,可以用整個下午的時間,非常專注地觀察螞蟻,可以一動不動,不吃不喝,就那樣饒有興緻地看上半天。

在大人看來,既不可思議也無法了解,一窩螞蟻有什麼好看的呢?但是,在孩子的眼中,螞蟻的忙忙碌碌,進進出出,走走停停,都充滿趣味。

由此,對于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們可能會觸摸、摔打、拆裝、投擲等,通過這些方式,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以前的孩子會拆收音機,現在的孩子會拆小汽車,各種玩具、用具。在不明是以的家長看來,可不就是破壞嗎?

這些孩子,通過破壞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吸引人注意

“媽媽,媽媽,你跟我講個故事呗!”5歲的小非,拽着媽媽的胳膊,邊搖晃,邊懇求。

“你看你這孩子,咋這麼不懂事兒呢?沒看媽媽在跟王阿姨聊天嗎?自己去房間裡玩去!”媽媽不耐煩地回應小非。

“哼,你根本不愛我。”小非說完,把門狠狠一摔進自己屋裡去了,不一會兒屋裡傳來摔東西的聲音,他已經把自己的玩具摔得到處都是。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這些孩子,是通過搞破壞來吸引别人的注意。

3、發洩壞情緒

“明明,你怎麼又欺負同學了?跟你說了多少次了還不改,這孩子真是太讓人費心了,媽媽為啥為什麼要生下了你呢?整天跟我惹事兒!” 明明媽媽又發火了。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明明跟别人的争吵也隻是一種正常的自衛行為。

明明還想辯解,媽媽又指責說:“好了,好了,不要說了,你總是這樣子,太讓我傷心了!”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濤濤心裡窩了一肚子火,隻好回到自己的房間,噼裡啪啦,一陣亂摔東西。

其實,濤濤是在通過這種方式,将心中的負向情緒宣洩出來。

我有一個學生,高一男生,有段時間,總在課堂上玩魔方,故意發生很大的聲響,有一次玩着玩着,竟然一下子将魔方摔得粉碎。

經事後了解,原來父母在鬧離婚,而且兩方都在為他的撫養權歸屬問題争相甩鍋,他得知後,憤怒又絕望,就通過摔魔方來“撒氣”。

許多孩子在有情緒而無法宣洩時,會摔門,摔東西,而且口中念念有詞,這是他們宣洩情緒常見的方式。

這些孩子,通過破壞來發洩自己内心的情緒。

4、好心辦壞事

5歲的貝貝。看到客人走後,家裡堆了太多的碗碟,心想:“我幫媽媽洗起來,她一定很開心。”想讓媽媽開心,可是因為沒有經驗,父母沒有教過他值得,卻把一隻碟子摔碎在地。

我媽媽隻看到摔碎碟子的後果,根本不了解解解貝的意圖,不問青紅皂白,就大聲地批評起來:“你看吧,怎麼把盤子摔壞了呢?”

好心辦壞事,因為有些孩子年齡比較小,自己的能力還不足,還不能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他們隻想通過幫助大人,并得到肯定和贊許。

這些孩子,因為好心辦壞事造成了破壞。

父母的應對政策

家長要做的,就是辨識清楚孩子的破壞行為到底屬于哪一類型,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去化解和調整。

1、對于好奇心驅使的破壞行為,要成全

父母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好奇心,要成全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提問的母親稱,兒子把粉筆敲碎成幾截的行為,可能是孩子用了幾天粉筆,發現可能發現粉筆很神奇,能寫出來很漂亮的字,畫很好看的畫,但他不知這些字迹是怎麼來的。

他們不清楚,正是粉筆和黑闆的摩擦産生出來這樣的痕迹,也許他在懷疑粉筆裡面裝了什麼呢,才把粉筆敲斷,想一探究竟。

這種行為我們不但要成全,父母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告訴孩子:“寶寶,媽媽也想跟你一樣很好奇,我們一起敲好嗎?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然後陪着孩子去玩,甚至可以拿出來更多的粉筆,讓他去敲碎,讓孩子充分體驗這個過程。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類似的行為還有——

·孩子小的時候有段時間喜歡撕扯紙巾,其實他隻是想聽撕紙發出的清脆的聲音;

·幾乎所有孩子都喜歡玩水,他們喜歡水在身上流淌或浸潤皮膚的感覺,水打濕了衣服後,衣服和身體貼合的感覺;

·有的孩子會喜歡從高處往下扔東西,他們的關注是東西怎麼落到地下?怎麼還會發出聲音,孩子是在探索高度和空間。

因為,好奇心才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是人類創造力的源頭。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欲,哪裡便沒有學校。"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

而法布爾,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通過觀察各種各樣的動物,寫成了聞名世界的《昆蟲記》。

這樣的“破壞”,父母要盡量成全。

2、對于吸引人注意的破壞的行為,要糾正

孩子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做出破壞的行為,顯然不妥。

我們要告訴孩子,怎麼樣才是能讓别人關注的正确方式,比如,可以正确表達自己的訴求,為什麼會有這個訴求,引起别人關注是想做什麼事情等。

孩子老是搞破壞,認清這4個原因,學會這4種應對方式,父母的困惑迎刃而解

如果對方不能及時回應自己,如果别人暫時沒時間滿足他,可以選擇等待,或者另約時間。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而不是别人要随時随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無論如何,孩子都不能以摔東西、搞破壞的形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進而習慣了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破壞,父母要去幹預去調整。

3、對于發洩壞情緒的破壞行為,要制止

對于為達到發洩情緒的破壞行為,更不值得提倡,要及時制止。同時,要教會孩子正确表達情緒的方法。

孩子的心智不成熟,出現負向情緒時,不懂得使用恰當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甚至會出現破壞的行為,父母要教給孩子正确的宣洩情緒的方式。

告訴孩子,可以直接地表達情緒:”我不喜歡,我很生氣,我很傷心。”

當孩子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後,父母要重視孩子和在意孩子的負面情緒,幫助他們處理情緒。

當孩子生氣時,委屈時,傷心時,可以陪孩子畫畫,寫字,看書,唱歌,運動,通過這些方式緩解孩子的情緒。

這樣的破壞,父母要去制止。

4、對于好心辦壞事的“破壞”,要了解

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好心,肯定孩子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怎麼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做好示範,耐心教育,以保護孩子想得到贊美和肯定的心。

這樣的破壞,父母要去了解。

總結

總之不管是哪一種,當孩子有了破壞行為的時候,我們先要厘清孩子屬于哪種情況,然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應對辦法。

宗旨是,既不能傷到孩子,要一定讓孩子從破壞的行為中得到成長,避免安全隐患,促進親子關系。

孩子出現了破壞行為,也不要大驚小怪,小題大做,扣上帽子,貼上标簽,也一定不能直接訓斥,甚至是打敗孩子,也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破壞的後果,同時鼓勵孩子承認錯誤。

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破壞的東西修補好,如果是破壞了别人的物品,要向物主道歉。如果他們的破壞是因探索而引發,更需要容忍和了解,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當然,第一次出現破壞的行為,是調整的最好時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