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舒服,是誰的問題?

由于鼻炎我的鼻子一直在吭哼,有的人聽了很不舒服,是誰的問題呢?

這個人不應該一直吭哼,就好像這個人不應該鼻炎,這是真的嗎?

我極不舒服,就是因為這個人的吭哼,這是真的嗎?

如果眼前的這個我表現出憤怒,有的人感到不舒服,是誰的問題呢?

如果眼前的這個我表現出狂妄,那有的人看到不舒服,是誰的問題呢?

如果眼前的這個我表現出自卑,那有的人也看到不舒服,又是誰的問題呢?

如果眼前的這個我也表現出自以為是,當然,有人看到會不舒服,這又是誰的問題呢?

或者眼前的這個我還表現出斤斤計較、目中無人、瘋瘋癫癫、自言自語、虛僞做作、無聊淺薄、消極空虛、假裝積極、奮亢可笑、神經叨叨、羅哩羅嗦、好為人師、自高自大……

有人看到又不舒服,是誰的問題呢?

那不舒服的是誰?

問題到底來自哪裡?

所謂好壞、對錯,都是因為相信了頭腦中關于應該或不應該的念頭故事。

當家長(認為的)的應該或不應該和孩子(認為的)的應該或不應該相同時,沒問題。

當家長的應該或不應該和孩子的應該或不應該不同時,沖突産生了。

實際上,究竟而言哪有什麼真正的絕對的好壞、對錯、應該不應該呢?任何好壞、對錯、應該或不應該隻是相對而言。

有一個很冷的小笑話是這樣:“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同樣,有一種毛病和缺點是家長認為的(孩子的)毛病和缺點,這是做為家長首先應該覺察明白甚至反思的一點。

隻有家長自己首先明白了這一點,才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也就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的認為導緻這樣的行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先入為主地被自以為是的自欺欺人的狹隘的自我的相對的思維角度所局限。

隻有在真正的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家長認為的孩子的問題,才能真正意識到那問題是來自自我的而不是孩子的。

不舒服,是誰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毛病和缺點”,隻有孩子也認為是問題,他才可能去解決。這個時候孩子才會是主動的,這時并不需要誰教導,孩子會處理得比家長想象的還要好。

問題在于,家長能不能100%地确定這些真的是毛病和缺點嗎?

當家長認為那是(孩子的)毛病和缺點的時候,又發生了什麼呢?

當家長不認為那是毛病和缺點的時候,會是怎樣的?

這樣的毛病和缺點,真的隻是孩子的嗎?還是從家長自己身上也能看到影子呢?或者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的投影?甚至家長自我的類似的毛病和缺點更大呢?

人們也完全可以質疑一直以來自己對“毛病和缺點”——那些自己認為有問題的一切——的信念。

通常人們都認為(他們認為的)毛病和缺點是不好的,至少在當時他們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生活的經驗讓人們發現:有時候,人們所謂的“毛病和缺點”并不見得是不好的,甚至有可能(從長遠看來)實際上那是來幫助自己成長的。

從最終幫助自己成長這一點來說,那些曾經所謂的“毛病和缺點——那些有問題的”還真是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财富呢!

看,有人正擁有這樣的财富,卻不知道。如此,人們不僅錯看了問題,也沒有看到事情、事物真正的面目。

實際上,人們必須承認:因為我害怕(我認為的“缺點、錯誤、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因為我相信了頭腦中的故事而引起了不舒服,是以我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應該改變。

看!實際上,分明是家長在要求孩子為家長(内在的恐懼、擔憂、故事)負責。

家長面對頭腦自我的故事,讓孩子來買單,卻是以而責備孩子,這恰恰是不少家長身上正在發生的事。

是以,那些“錯”,究竟是誰的錯呢?究竟要改變的是誰呢?

對于孩子來說,也一樣。如果你覺得父母的某一行為讓你不舒服,究竟是誰的問題呢?

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同僚之間,上下級之間,人我之間……也一樣。

總之,在生命現象中,一切問題到底來自哪裡?這才是解決問題之前先要搞明白的。

那些“錯”,究竟是誰的錯呢?究竟要改變的是誰呢?誰來勇敢地嘗試着做個調查?不為别的,隻為那個不舒服的人。

真正徹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人——大量人也!否則,即使活了一萬萬歲,也還是個小孩——頭腦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