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之間也開始流行攀比。他們總是羨慕同學好看的衣服,好看的鞋子,到同學家玩了一趟後,又會埋怨自己家的房子太小……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和同學比較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一歲就上常青藤》一書中,大學教授薛湧曾表示:父母的态度,才是孩子正确面對貧富差距的關鍵。

萍萍是一名國小生,因為家裡離學校不遠,是以很多時候都是媽媽帶着她一起走路上下學。不過如果天氣不好下起雨時,媽媽便會騎電瓶車接她,以防她的鞋子被雨水浸濕。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這天雨下得比較大,即便媽媽已經用大雨衣罩住了她,萍萍的褲腿還是潮了。這讓她顯得有些不開心,正好又看到好朋友的爸爸開車接好朋友,瞬間她就撅起了小嘴,氣鼓鼓地問媽媽:為什麼同學家開車,我們卻要騎電動車呢?

聽到女兒這麼問,媽媽在那一瞬間愣住了。因為在此之前,萍萍似乎并沒有表現出對于他人的東西有什麼多麼羨慕之情,但是這一次,媽媽能夠明顯感覺到她話語中的失落。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很顯然,現在的萍萍也開始有了攀比心。确實對于一個孩子而言,當她看到同學能在大雨天舒服地坐在車裡,而自己卻隻能在電瓶車上淋着雨時,心裡多少都會有些不解。

想必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曆,也許孩子比的不是車子,但或許也是房子是其他物質。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對孩子其實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導緻孩子反感或自卑。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很多家長肯定會在此時斥責孩子,說他們天天隻想着學習之外的事情,為什麼不和其他同學比誰的學習成績好,誰在學習上更努力呢?

但孩子的生活中不僅僅隻有學習,除了學習之外,他們也應該接觸其他的事情。如果父母總是用這樣的話揶揄孩子,用他人的優點和孩子的缺點相比較,那麼無疑隻會導緻孩子陷入自卑之中。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其實父母應該學會了解孩子的這種心情,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他們的提問并沒有錯。況且大人之間都會有強烈的攀比心,為什麼不允許孩子也有呢?

隻有讓孩子真正找到問題的答案,才能夠讓他們對這樣的事情有正确的認知,進而在生活中變得樂觀積極,不再自怨自艾,當然也不會自卑或者自滿。

當孩子因為攀比心而出現自卑時,《兒童社交心理學》一書中,作者的三條意見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1、讓孩子學會接納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每一個家庭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天生就很漂亮,但有的人卻其貌不揚;有的人不用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可有的人即便笨鳥先飛,也會被其他人很快趕上。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題就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總結一下,這裡面正方的觀點是家長應該告訴,盡早讓孩子知道真相,總好過虛假的僞裝;反方認為,不告訴最好,不該給無憂無慮成長的孩子施加壓力。

傅首爾說的:“真實的自卑好過虛假的自信,石頭裡長得出頑強的草,但是肥皂泡裡開不出自信的花。”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作為孩子要學會接納這些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個體都存在差異性。當我們在羨慕他人的同時,很有可能自己也是他人羨慕的對象。是以不要刻意地和他人比較,接納自己的現狀,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

2、學會看到自己的優勢

如果孩子羨慕别人住豪宅,開豪車,那麼父母千萬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要正确地引導孩子,讓他們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自己是否擁有幸福?

比如那些家裡有錢的孩子們,也許會缺失父母的陪伴,而自己雖然家境一般,但是正常上下班的父母每天都能夠陪在孩子身邊;又比如那些看上去很富有的孩子,也許他們的家庭氛圍并不溫馨,而自己卻能被父母當成寶一樣捧在手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是以沒有必要總是盯在自己的缺點上。父母要多引導孩子找出家庭中的閃光點,找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孩子的幸福指數才能提升,自然也不會太在意外界的一切。

“媽,為啥同學家開車,而你騎電動?”不哭窮不炫富的回答才最好

3、教會孩子提升自己

雖然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通過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當孩子羨慕他人能夠有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時,父母完全可以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他們通過努力獲得的。

在讓孩子努力學習的同時,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們在努力的工作,努力的生活。這樣才能給孩子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讓孩子懂得不管處于什麼樣的狀态,隻有首先提升自己,才能擁抱更好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