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如何走出孤獨症青年的就業困境?

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如何走出孤獨症青年的就業困境?

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主辦的益論沙龍“星青年職場突圍”,探讨大齡孤獨症群體的職場困境與突圍路徑。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 王祖敏)在北京外研書店裡,有一位特殊員工——孤獨症畫師康睿。每周四,是康睿到書店上班的日子,這一天也成為他最為充實、快樂的一天。

但目前,像康睿這樣能找到工作的孤獨症青年并不多。如何解決大齡孤獨症群體的就業難題,也成為社會各界緻力探讨和解決的問題。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自閉症)日。在第十五個世界孤獨症日來臨之際,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聯合多位國際公益管理EMP校友、企業代表及相關媒體,共同探讨大齡孤獨症群體的職場困境與突圍路徑。

孤獨症群體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據相關專家介紹,按1%的發生率估算,大陸目前至少有超過1000萬的孤獨症人群,并正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在近期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課題組的調研中,41歲-50歲的被訪者對孤獨症群體成年就業議題的關注度顯著攀升。

但目前各地的康複救助政策最多覆寫到18歲,在17歲-40歲的孤獨症人士中可獲得福利或服務,在類别和數量上都出現斷崖式下降。特别是就業領域,許多孤獨症孩子盡管能夠在融合教育中成長,可一旦走出校門,卻因沒有工作收入、缺乏福利保障等問題,隻能在家中依賴父母養育,前期的康複訓練成果逐漸衰退。

在北京外研書店就業的康睿是北京金羽翼殘障兒童藝術康複服務中心的學員。盡管金羽翼已成立12年,并且有學員畫作在北京冬殘奧會閉幕式上展出,但該中心真正成功就業的僅有4名學員。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階總監曾偉玲透露, 在中國,大齡孤獨症人士在社會上的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而據2014年第四屆心智障礙者支援性就業國際論壇上的資料,全球心智障礙者的融合性就業率在發達國家(地區)約為27%,其他的50%到60%是庇護性就業。基于生命全周期的梳理,在中國現階段孤獨症群體的需求裡,就業成為嚴重短闆。

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如何走出孤獨症青年的就業困境?

北京外研書店的孤獨症畫師康睿在工作中。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供圖

孤獨症青年的從業四難

中國精神殘障人士及親友協會主席溫洪稱,從孤獨症生命全程支援的角度來看,康複最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孤獨症青年能夠就業。

但要實作這一目标卻并非易事。中國精神殘障人士及親友協會2019年在廣東調研發現,在一個長期的職業技能教育訓練項目中,孤獨症的比例越高,就業率越低。“孤獨症孩子的行為問題會是就業的第一個障礙,如果早期幹預不足,更是雪上加霜。”溫洪說。

溫洪認為,現階段孤獨症群體就業的最大難點在于四個方面:

一是先備技能不足。除家長認知不夠外,現階段對于孤獨症的職業技能教育訓練也非常欠缺,特别是公立學校,專業人員嚴重不足。

二是崗位開發單一,主要集中在酒店、烘焙等技能方面。實際上孤獨症是廣普性障礙,患者智商從30到130,有很多高功能孩子的優勢潛能開發不足。

三是開發普通就業崗位,需要在競争性崗位上比對就業輔導員去支援他就業,現階段庇護性或者輔助性就業依然需要。

四是需更多體系化的政策環境建構,研究孤獨症生命全程的保障問題。

融合就業比例不足5% 如何走出孤獨症青年的就業困境?

北京金羽翼的孤獨症學員作品出現在北京冬殘奧會閉幕式上。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供圖

探尋孤獨症青年的就業路徑

相關專家認為,孤獨症群體就業是一個複雜體系,包括殘障就業的政策導向、企業對殘障群體就業的支援、家庭長期的訓練和準備、社會服務機構的輔導支援,以及社會大衆的接納程度等多重因素共同組成。

作為一名心智障礙青年的父親,李俊峰同時也是一名企業家和公益人。 自2014年至今,他所在的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援中心在北京地區融合的環境下,有近90個孩子成功就業,其中有一部分是孤獨症的孩子。

“心智障礙者就業确實面臨很多困難,但不是沒有路徑。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專業角色是就業輔導員。然後在就業輔導員的幫助下建立自然支援體系,還需要有雇主的愛心和執行團隊的環境支援。” 他稱。

據李俊峰介紹,在過去八年裡,融愛融樂的就業輔導員們不但持續支援心智障礙青年實習并上崗,更要與企業不斷溝通,甚至要為孤獨症青年重新設計崗位和流程。一個孤獨症青年上崗就業大概需要3到6個月的準備時間,其中多數時間是在建立他的自然支援體系。因為通常企業對孤獨症青年的行為習慣、交流方式等了解得比較有限,需要就業輔導員提供員工教育訓練,并在具體情境下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以此搭建一個适合的工作環境,讓他能夠融入到企業工作流程中去。

如何做到既不增加企業負擔、又讓孤獨症青年順利就業?李俊峰認為,這需要由企業、家庭和專業機構共同建構一個支援性體系。尤其是企業的上司者應該意識到,孤獨症青年的就業不僅僅隻是一個福利性地解決,也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待遇問題,更多的是為他們提供一種社會融合的環境。

溫洪表示,孤獨症目前尚無藥可醫,患者終生都需要了解、陪伴和支援,但他們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孤獨症群體普遍具有追求完美、記憶力超強、刻闆行為的特點,這些可能會成為他們職業潛能開發的優勢。”

李俊峰則強調,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信心。不是說就業以後孩子一定可以做到獨立生活,而是讓孩子能夠有更高的生活品質。這個成長是從他自身出發,讓他能夠做到更好的自己。(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