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季劄觀周樂》令我恍然大悟

原來對古人常說的“禮樂治國”不甚了解,對于“禮”還可以了解,是規範制度;可對于“樂”,不就是音樂嗎,怎麼用來治國呢?直到讀了《季劄觀周樂》,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先來說說這個故事中的季劄是何人,為什麼要特别記錄他觀樂這個事。季劄,又叫公子劄,别稱延陵季子,後世多以此稱之。是吳太伯的第十九世孫,是吳王壽夢第四子,吳太伯是吳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的哥哥,太伯知道父親有意把首領位置傳給三弟,但很為難,于是太伯便帶着二弟一起出奔到吳地,并在此建立了吳國。是以吳太伯的仁孝一直儒家傳頌。

季劄此人品行高潔、是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藝評論家。對權位淡漠,之前吳王壽夢死後,哥哥要讓位于季劄,推辭不受;後哥哥們一緻實行兄終弟及的方式,要把位置傳于他,三位哥哥都死後,他便逃了,還是不受王位。他的另一則有名的事例是,一次出使,遇到一位朋友喜歡他的寶劍,但朋友沒有說,他看出來了,因為出使任務需要,是以也沒給,打算回來時給對方。但當他回程時對方已經去逝了,但他還是把寶劍挂在對方墳墓上。因為在他心裡,之已經把寶劍許給對方了。是以後世用“挂劍”來比喻某人品德高尚。

還富有遠見卓識,訪齊,與晏嬰相友善,勸其納邑與政以免禍,晏嬰從之。使于鄭,告誡子産以禮治國。适衛,敬蘧瑗、史鳅等人,謂衛多君子,國未有患。适晉,預言晉國政權将落入韓、趙、魏三家之手。

才能出衆,對詩樂有精深的分析,為各國賢士大夫所稱譽。 其美學觀點對後代美學,尤其是儒家美學思想有重要影響,是以每到一處都要觀其樂,一則以學習,二則以了解各國風情。是以這次到了魯國,就請求觀看周樂,因為魯是周公的封國,是以魯國對周的禮樂是儲存較為完整的。

具體觀了哪些樂就不在此贅述了,可自己檢視。但從中了解了,樂的作用。古人說“禮以節制,樂以發和”,禮是用以限制和差別,是規範;而樂則是展現和、一緻、愉悅的一面。禮是從上層規範制定,影響下來的;而樂則是民風、民心、社會群眾精神風貌的展現,是以古代流行采風,不但是藝術收集,更重要的是了解民風狀态。

是以,從音樂中,可以知道當時的社會和群眾的思想和精神風貌;從這些又可以知道社會的治理情況;從治理情況又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水準、思想價值。聖人之能見微知著,可見一斑。而不論聖人的以禮樂察知治理,還是季劄的觀國觀人,知其興衰得失,這種深刻的洞察遠見智慧,讓人敬佩和景仰,也讓人産生想學習和達到這種智慧的沖動。古人的智慧可謂大矣。

讀《季劄觀周樂》令我恍然大悟
讀《季劄觀周樂》令我恍然大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