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吳姓氏的曆史名人有哪些,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中國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研究整理,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以及吳姓氏的曆史名人有哪些!

吳姓氏,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姓氏,發源于江蘇無錫。多分布于陳留郡(今河南開封市陳留鎮),濮陽郡(今河南濮陽市),延陵郡(今江蘇常州)。

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内陸遷徙,還遠播國外;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北韓,後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吳國王室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吳人懷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陸王朝,并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近代,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随着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

現代吳姓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據2018年國家相關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大陸地區吳姓人口總數約為2780萬人,排名第9位。

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1)謝詠老師: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謝詠老師,國内著名的起名專家,最具實力的周易起名老師,從中學時代即開始學習傳統《易經》文化和姓名學,到如今近三十載研究和運用,《易經+姓名》文化已深入骨髓融入血液,是真正的結合命理核心五行“用神”取名字的起名老師,因為姓名是一個人終身使用,對人一生的影響很大,用錯五行或者配置則降低格局運勢,是以謝詠老師姓名學結合命理五行旺衰平衡為主,深入研究分析命理格局和喜忌,再輔佐以姓名之數理配置為輔,相輔相成;而關于【吳姓氏】的寶寶起名字的問題,和其他姓氏的寶寶都一樣,謝詠老師都是“以人為主,以命為本”,一視同仁的對待的,下面是關于【吳】姓氏的部分取名資料資訊,其餘則需要結合寶寶的命理五行綜合考慮方可!

【吳】家姓氏——其繁體字為【呉】

【吳】家姓氏——其字五行為【木】

【吳】家姓氏——其字讀音為【wú】;

【吳】家姓氏——其簡體字是【08】數,繁體字是【07】數;

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2)謝詠老師: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

吳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是當今中國大陸的第九大姓,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曆。

季曆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于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于長子,太王是以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号為吳。

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于狩獵而以“吳”為稱号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阙如,隻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于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

《山海經·海内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鐘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颛顼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于《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纣時亦有吳伯。”

吳姓氏的來源和曆史,吳姓氏的的寶寶如何取名字

(3)謝詠老師:吳姓氏的曆史名人有哪些

吳字是象形字,據《說文解字》:吳者,嘩也,古時先人在狩豬時,發現大獸後,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呼喊,這種大呼大叫的動作形象一個"吳"字,這種人,當時就叫吳人,吳姓曆代名人有:

吳 嶽(1501~1568) 字汝喬,今南旺鎮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曆任戶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貴州巡撫、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等職。

吳崇禮:(1552-1626) ,字彬卿,又字型嚴,别号節庵。明代甯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人。官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著有《三邊總圖》、《撫薊奏略》等。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山東曹縣人。初為魯将,繼為魏将,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

吳 芮:西漢初諸侯王,秦時任番陽(今江西省鄱陽縣)縣令,秦末率兵起義,因助漢高祖稱帝有功,被封長 沙王。

吳 漢: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人,長沙王吳芮第十一代裔孫,東漢大司馬,為南陽吳氏代表人物,因助漢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為廣平侯,使其家族成為東漢初吳姓中最為顯赫的家族。

吳 均: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于寫景,尤以獨幕喜劇書劄見長,文辭清拔,時稱"吳均體"。

吳 兢: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官至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著有《武後實錄》、《貞觀政要》等書。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河南禹縣,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 炳:毗陵武陽(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畫院待诏。光宗皇後李氏愛其畫,恩赉甚厚,賜金帶。工畫花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謂其畫"寫生折枝,可奪造化,彩繪精緻富麗"。所作謹守院體畫風格。畫迹有《春池睡鴨圖》《山茶鹁鴿圖》《鴛鴦瑞蓮圖》《寶珠玉蝶圖》《折枝绛桃圖》《折枝芍藥圖》《雞冠花圖》《玫瑰圖》《長春圖》《水仙圖》等43件,著錄于《南宋院畫錄》,均"簡易有生趣","精彩如生"。傳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圖》及《嘉禾草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竹雀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5厘米,橫25厘米,畫下側署款"吳炳畫"3字,是吳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館。

吳 鎮: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元代傑出畫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稱,為"元四家"之一。

吳昌齡: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吳承恩:明朝著名小說家,江蘇淮安縣人。以著有《西遊記》而流芳于世。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浙江安吉人。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雄渾蒼老,獨當一派 。

吳剛:據傳吳剛是漢朝人,修道學仙,因有過被貶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樹(引自同治譜)。

吳錫齡(?~1776),字純甫,清休甯大斐人。乾隆四十年(1775)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吳三桂:(1612年-1678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号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吳良(1323-1381年),初名國興,後賜名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海國公吳祯之兄,明初名将。

吳祯(1328年-1379年),初名國寶,字幹臣,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明朝開國名将,江國公吳良之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