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時期,楚國逐漸複蘇,也間接影響了其他諸侯國的局勢。“柏舉之戰”後,秦國因救援楚國大敗吳國,提高了自己在春秋晚期諸侯中的地位,逐漸參與到中原事務中來。秦國在協助伐吳的過程中,也熟悉了楚國的地形地勢,成就了後來白起伐郢、入楚國腹地的壯舉。
晉國在春秋晚期,從楚昭王十九年起晉國大亂,起先範氏、中行氏聯合攻打趙氏。随後,韓氏、魏氏、知氏又以晉侯之命,聯合讨伐範氏和中行氏,二氏退保朝歌。齊國、鄭國等支援範氏,齊國以粟千車接濟範氏,鄭國以武力護送。結果在鐵地被趙氏擊敗。
此後,趙簡子又連續擊敗範氏和中行氏,二氏被迫出逃。楚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趙氏、韓氏、魏氏等晉國四卿盡分範、中行二氏之地,二氏遂亡。
其後,晉國四卿之中知氏最強,智伯專晉國之權,對韓、趙、魏構成嚴重的威脅。楚惠王三十六年,韓趙魏三家殺知氏,三家分晉成定局。

《國家寶藏》趙簡子劇照
正是因為晉國内政之争,是以他們抽不出空來參與吳、楚兩國相争之事。楚昭王以品德終結楚國繼位的混亂,到了楚惠王時期,楚國和吳國開始争奪陳國。
《左傳》雲:“冬,楚子期伐陳。吳延州來季子救陳,謂子期曰:「二君不務德,而力争諸侯,民何罪焉?我請退,以為子名,務德而安民。」乃還。”
楚惠王四年,楚國子期伐陳,季劄救陳。九十多歲的季劄,見到陳國身陷吳、楚兩兵家相争之地,對陳國人民感到同情,先批判吳、楚二君皆不務德,成功讓子期主動退兵,足見季劄德高望重的地位。
經曆“柏舉之戰”後,吳國夫差氣焰極盛,他将重心放在稱霸中原以及攻克越國上。魯哀公十五年夏天,楚國子西、子期伐吳,楚昭王重振大業帶領楚國由衰轉勝。
《東周列國·春秋篇》伯嚭劇照
直到楚惠王年間,兩軍再次交戰,這一次《左傳》雖然沒有明說交戰的過程,我們借陳國使者和吳國太宰嚭的對話,可以看出,這一次交戰地點在長江流域,而且可以推知此戰的起因,應該是争陳的緣故,最周陳國派出的公孫貞子助吳,被楚國所伐,到良之地後身亡。
我們都知道,根據《儀禮·聘禮》:“使者死于所使國境而未入朝,所使國為死者殡殓,上介代使者緻命”。但是吳人不願意接收其屍,讓伯嚭托言水潦婉拒。
伯嚭曾經身為楚國臣子,不知是故意不守禮,還是不知禮,拒絕将陳國公孫貞子的屍體安葬,被上介視為:“無以屍造于門。”上介芋尹蓋的一番話,說得義正言辭,最後使吳國不得不接受公孫貞子的屍體。
上介看出伯嚭以為陳國會因為失去公孫貞子而記恨吳國,将計就計,先以禮節陳述之,說明陳國對吳國的忠心,吳國想要成為盟主,也要守國家之禮,才可以令其他諸侯國聽命,今日吳國拒絕陳國,是将陳國君王對吳國的忠誠之心棄于草莽,吳國不遵守“事死如事生”的禮節,必然會讓盟國都認為吳國不可以信任。
《東周列國·春秋篇》太子建劇照
這次事件隔年,吳國伐慎,白公敗之,引發一連串的楚國内亂。楚平王之子太子建,有子名勝。當費無極獻讒言以陷害太子時,太子建奔宋,遇華元之亂後到鄭國,又與晉國密謀取鄭國,最後東窗事發,鄭人誅殺了太子建。
關于他的兒子勝,《史記·伍子胥列傳》雲:“乃與勝俱奔吳……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于野”,可見此刻勝的年齡還非常小;《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中記載,太子建的母親“召吳人而啟之”,說明此時勝應由其祖母撫養;《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白公勝歸楚國三年後,吳國殺掉了伍子胥,估計勝在吳國前後共計三十餘年。
當時勝在吳國,子西要将他召回,葉公提出了反對意見,他以六德作為基礎來進行闡述,他認為勝奸詐而且一定會亂國,召他回來對楚國會有不好的影響。
子西則不同意葉公的看法,認為他多慮了。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決定派勝到邊境去,也是為了觀察他的行動是否忠心。
我們都知道,子西是勝的叔伯輩。“柏舉之戰”時,子西也是忠心耿耿,那麼他相信白公勝對楚國不會有危害,也是可以了解的。
《東周列國·春秋篇》費無極劇照
勝的遭遇,在外人眼中是悲慘的,父親因被費無極陷害而逃亡,後至鄭國被殺。勝和伍子胥奔波至吳國,叔伯看重這個後輩,想要提拔他,無奈這三十年的遭遇,已經決定了他的性格。
葉公早就打聽了勝的所作所為——他好複言,即說話不算話,這怎麼能算信?不僅如此,勝還曾經私下找來不怕死的勇士為他所用,可見他是有私心的。
子西不顧葉公勸谏,一意孤行,召勝從吳國回來,并賜予其白地。是以我們說,子西因為一念之仁而草率地做了決定,必要會掀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