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益)作為一款發行多年的換裝手遊,《雲裳羽衣》的熱度逐漸下降,3 月 30 日,# 雲裳羽衣中止停服 # 登上了熱搜,這款遊戲再次進入大衆視野。今年 2 月,《雲裳羽衣》釋出停服公告,引發使用者維權投訴,玩家稱在遊戲中投入了時間和金錢,遊戲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僅是資料。停服删檔後角色資料都将清除,而他們此前的投入什麼都留不下。而有更多遊戲玩家表示,也經曆過這樣的情況,甚至有遊戲在停服前還釋出充值活動。遊戲賬号僅僅是資料嗎?不顧玩家意願強行停服是否違法?

遊戲停服删檔,多年用心 " 養的女兒 " 也沒了
前幾年,面向女性市場的《暖暖環遊世界》等換裝類手遊爆火,衆多遊戲制作公司紛紛入局,推出了多款類似模式的手機遊戲。2018 年,《雲裳羽衣》登陸了手機應用市場,這款手遊一推出就獲得了較大的關注,曾經一度登頂應用商店推薦榜。在這款遊戲中,玩家扮演的女主角使用特殊能力,穿越時空,在不同的世界中與各式夥伴相遇。玩法主要是收集和換裝,玩家可以通過劇情關卡、充值兌換等管道,獲得服裝道具,繼而完成任務。為了過關,也為了擷取更多好看的服裝搭配,玩家往往也需要 " 氪 " 與 " 肝 ",在其中投入金錢和時間精力。
△《雲裳羽衣》釋出停服公告
2018 年至今,手遊市場更新疊代,2022 年 2 月 20 日,《雲裳羽衣》釋出了停服公告,稱因為騰訊和遊戲開發商的代理協定即将到期,将在 4 月 28 日正式停止營運,關閉遊戲伺服器,屆時使用者将無法登陸遊戲,而遊戲内所有的賬号資料、角色資料等資訊将被全部删除。
△《雲裳羽衣》釋出停服補償公告
此舉引發了大量玩家的反對,随後,《雲裳羽衣》又釋出了補償公告,為在遊戲内有過付費行為、遊戲内充值的虛拟貨币尚未用完的使用者,提供騰訊旗下其他三款手遊的禮包退換服務。這一補償沒有能安撫到玩家,玩家将此事投訴到了 12315。
消協介入,更多遊戲玩家表示有類似遭遇
3 月 18 日,消協在官方微網誌 " 中國消費者協會 " 表示:" 關于消費者留言集中反映的雲裳羽衣遊戲問題,我會已關注。" 消協介入近半個月後,3 月 30 日,《雲裳羽衣》表示将中止停服,繼續營運。此事也登上了微網誌熱搜,引發了更多手遊使用者的讨論。
△ @中國消費者協會 官博發文,表示已關注 " 雲裳羽衣 " 遊戲問題
" 遊戲行業的霸王條款真的需要關注一下了,一旦廠商覺得不賺錢了,就删資料關服,玩家遊戲内花的所有錢都打水漂就,美其名曰玩家充錢買的東西沒有所有權隻有使用權,真的很離譜。"
△ 3 月 30 日,《雲裳羽衣》釋出公告,将中止停服
" 也不僅僅隻是一個雲裳羽衣的問題,是整個遊戲行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方面還是希望國家能夠重視一下,完善一下法律法規。總不能讓消費者給遊戲廠商白白創造财富,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 虛拟财産應該同樣受到保護,如果退市遊戲都像雲裳羽衣一樣的處理辦法,那麼玩家的金錢就如同打水漂,若其他遊戲廠家見樣學樣,流水不足的小遊戲都岌岌可危,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應當給玩家一個合理的交代,而不是用虛拟貨币代替所謂等價補償 ……"
數字财産如何保護?平台與使用者之間的公平值得關注
對于很多養成類遊戲的玩家來說,遊戲角色已經不再是一個資料,也不僅是娛樂消遣的途徑,很多玩家都抱着一種 " 養崽 " 的心态,在經營維護着手機螢幕裡的這個小小世界。
如何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江蘇同大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小亮認為,在遊戲中,玩家購買裝備、道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購買的是遊戲公司提供的服務,遊戲停服以後,服務停止,那遊戲公司理應向玩家退錢。僅僅針對充值餘額進行退換、玩家前期投入的金錢不退換,這是不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遊戲内的充值道具,往往都沒有注明使用期限是多久,那麼可以視為是沒有期限的使用,既然要停服、不再提供服務,那相關的錢款也應該退還。此外,即便有的玩家沒有充值,但通過 " 爆肝 " 等方式,随着遊戲等級的提升,這個遊戲賬号也具備了一定的商品價值,對于這部分玩家,也應當進行補償。
李小亮提到,在網際網路應用的使用中,平台方往往會列出使用者服務協定,這個協定内容非常多,而對于使用者來說,即便對于某些款項有意見,也隻有接受了全部的協定才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服務,從雙方的公平原則來看,這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關于停服後平台要承擔的責任義務、玩家可以享有的權利,相關的服務協定中也應當秉持公平的原則。
在騰訊的《騰訊遊戲許可及服務協定》中,隻有 4.19 款提及,其中寫道:" 騰訊自行決定終止營運騰訊遊戲時或騰訊遊戲因其他任何原因終止營運時,騰訊會按照國家有關網絡遊戲終止營運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遊戲終止營運相關事宜,以保障使用者合法權益。" 責任如何、義務如何,并沒有列出。
2021 年 11 月,蘋果内測了數字遺産功能,當時現代快報記者曾對此做了報道。而根據近兩年來釋出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将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号等虛拟财産,列入了遺囑中,視為财産的一部分進行處理。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講師倪蘊帷曾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1 年 1 月 1 日起生效的《民法典》繼承編對繼承遺産的範圍做了改變,将遺産範圍擴大為 " 遺産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财産 "。" 立法上采取了概括的方式,隻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财産,都屬于遺産。數字财産,包括社交賬号、遊戲裝備等都有被納入和解釋的空間。"
他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個人對于其社交賬号、遊戲賬号、遊戲裝備享有怎樣的權利。" 是否享有一種類似于房屋所有權那樣的絕對權、支配權,進而個人能夠如何處分這樣一種權利。" 在實踐中,網絡平台通常都會在使用者協定中寫明 "XX 賬号使用權僅屬于初始申請注冊人,禁止贈與、借用、租用、轉讓或售賣。" 在這樣的條款之下,個人究竟對其網絡賬号享有何種權利,不無疑問。
一方面,這其實展現了網絡平台利用其締約優勢地位和市場力量構造不平等的法律格局,普通消費者難以進行磋商和對抗。另一方面,此類社交賬号及遊戲裝備等是由平台和個人共同生産的,對于類似的虛拟财産,法律應當賦予各方何種權利,這也亟待理論和實務上的深入研究。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