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雷劇《血焰》。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劇團在排練。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雷劇《雷祖陳文玉》演出片段。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雷劇折子戲《闖寺考蛤》。

藝術傳奇 煥發新“聲”

雷劇《嶺南聖母》。

銅鑼響,鼓槌落,古筝琵琶聲,聲聲悠揚,一場好戲上演了。“老鼠抓貓抛過窗,雞抓鷹婆半天翔……”不久前剛落幕的湛江藝術季上,老中青五代雷劇演員攜手表演的大型革命曆史題材雷劇《血焰》,赢得線上線下觀衆的一片喝彩。

在湛江,雷劇文化基因滲透在每一位港城人的骨髓中,走在街頭巷尾,可聽道地雷劇曲子。作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雷劇于2010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在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雷劇有過創新突破,也曾遭遇低谷,回眸雷劇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或許能窺見雷劇未來的破圈之路。

南方日報記者 傅曉冰 本版圖檔均為受訪者提供

當地群衆的精神食糧

湛江被譽為“戲曲綠洲”,常年在民間演出的劇團就有200多個,年演出場次達2萬多場。其中,雷劇就占了半數。這個用雷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劇種,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群衆基礎,是當地老百姓的精神食糧。

雷劇是雷州半島獨具風情的劇種,從唱和形式到登台表演,在曆史的傳承中不斷演變。據陳湘、宋銳、詹南生編著的《雷劇志》記載:由雷州歌劇演變為雷劇,曆時三百多年,其間經曆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等4個曆史階段。

1964年,湛江地區藝術學校雷州歌劇實驗班的教師建議将雷州歌劇更名為“雷劇”,獲得相關準許和認可後,雷劇登上戲劇藝術名錄,演變成戲曲界的一朵奇葩。

雷劇,脫離不開雷州半島濃厚的地方色彩,其發展與神誕戲性質息息相關。湛江的農村逢年過節便酬神唱戲,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順利。如,在明嘉靖《廣東通志·民物志·風俗》中“雷州府”條曰:“元宵……是時鳴鑼鼓,奏管弦,裝鬼扮戲,沿街遊樂,達曙。”

下鄉演出是劇團的常态,很多村子的觀衆都很捧場。在夜晚星空的點綴下,在臨時搭建的鄉下戲台上,劇團一唱便是連着好幾天。

雷劇的發展有賴于雷州半島的風俗習慣,雖然雷劇演出全年都有市場,但這幾年來受疫情影響,已經有很多劇團無法生存無奈解散。此外,現代人可選擇的娛樂方式更多,雷劇觀衆日漸減少。

雷劇的觀衆,除了老人,便是孩童居多了。“我們是在懵懂的年紀懵懂地欣賞雷劇。”陳女士說道。這名“90後”雷州人回憶,兒時村裡年例請來劇團演戲,她便和小夥伴同去圍觀,“學成歸來”後便在家裡模仿旦角碎步、撚步、揮袖、擺袖等動作。“現在很難看到當年的場景了。”

一批又一批的雷劇領軍人物從湛江走出,他們排出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劇目,走上一個接一個的大舞台。好演員、好劇目不僅在雷州大地上綻放光芒,除了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法國等歐洲國家都有雷劇的足迹。

迄今為止,雷劇在全國戲劇藝術戲曲界擁有其立足之地,成績斐然。湛江市實驗雷劇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唐金鳳介紹,由湛江市實驗雷劇團主創排的《抓阄村長》《梁紅玉挂帥》《嶺南聖母》分别在1992年、2001年、2015年三次赴京演出。其中《抓阄村長》榮獲中共中央宣傳部1992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梁紅玉挂帥》的主演林奮獲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嶺南聖母》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彙演中的優秀劇目、優秀音樂唱腔設計、優秀表演等獎項……

向上突破的創新探索

作為雷州半島人民自娛自樂的戲曲,雷劇剛開始沒有劇本,表演者出口成章,唱腔隻有一個調,簡單平淡,不能适應複雜的情節。1963年,雷劇唱腔改革鼻祖陳湘譜創20多種新腔調,并記錄整理雷州民間音樂作為雷州歌劇的舞台氣氛音樂,建立了唱腔的體系體制,使其自成一格。

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湛江市藝術研究室在全市征稿、全面搜集、整理篩選,通過大浪淘沙,擇選優秀的雷劇唱腔并逐一歸類,進行“三定”(定腔、定闆、定名),最終編輯出版《雷劇音樂》。據悉,這次搜集整理的有唱腔、小曲、器樂曲、鑼鼓經等4個類别,共386首(條),參與創作人員22人。

“唱腔是一個劇種的靈魂,不能讓雷劇唱腔像落葉一樣到處飄。如果劇團各唱各的,長此以往難以形成推廣的合力。”湛江市藝術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把雷劇唱腔歸攏起來,将大家的心血整理成書。讓同行的戲劇人知道,雷劇是有豐厚家底的。”

如果說唱腔是戲曲的靈魂,那麼劇目便是戲曲的底色。唱腔不斷在革新,劇目亦一直在探索的路上。豐富的劇目及其創作,是雷劇長盛不衰的重要法寶。

近年來,湛江發揚雷劇精華,根植本土,立足時代,創作精品劇目。

為搶救和傳承雷劇傳統排場和“絕活”,國家一級演員林奮與雷劇名醜曾成創作了《闖寺·拷蛤》,把雷劇的“擺陣”“十八架”“吊繩”“跳椅”等高難度技巧程式動作揉入其中,希望該戲成為雷劇學子入門必學樣闆戲,也是傳承雷劇技藝的必修課。

2014年,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大膽向外購買本土優秀題材劇本《嶺南聖母》,聯系專家把脈問策,并獲得200萬元的配套資金支援,力圖高标準打造精品。

湛江市實驗雷劇團有限公司一年多來,全體成員團結一緻對《嶺南聖母》不斷地排練、修改劇本,請來戲劇界前輩、專家、藝術學生等助力,最終《嶺南聖母》在舞台上大放異彩,奪得國家和省多個獎項。

全省11個劇種,唯獨雷劇沒有傳承中心,如何解決雷劇發展瓶頸問題?唐金鳳一直在呼籲把成立“湛江市雷劇傳承保護中心”提上議事日程,規劃建設集雷劇排練、演出、教學、辦公、倉庫等為一體的傳承基地,湛江市有關部門出台實施規範雷劇市場的檔案,發揮湛江市雷劇團及縣級雷劇團的龍頭引領作用。

傳好戲曲人才的接力棒

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後,不斷有人從劇團裡離開,當初與唐金鳳一起進團的15位同學,如今隻有她一人留在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唐金鳳說道,“戲曲人才培養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然而,由于雷劇從業人員的生存環境艱難,緻使現在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從事雷劇研究,很難讓現在的年輕人沉下心來在這一行幹下去。”

為了能讓雷劇後繼有人,2016年,雷劇界開展“名師收徒”,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将雷劇名家自身的技藝傳授下去,澆灌出藝術之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林奮收下唐金鳳、何冬娟、吳輝、李美喬、蔡桂甯為徒;雷劇名家、雷劇第一醜曾成收下黃桂、陳忠生、徐嬌豔為徒;雷劇名家、二級作曲曾健收下歐志明為徒。去年曾成徒弟黃桂收下青年演員吳仁平為徒。

2018年,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委托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代培雷劇學子,選送13名雷劇學生前往北京就讀。通過學校專業培養方案、專業老師指導,希望教育訓練出一批規範系統的高端戲曲人才。

此外,唐金鳳謀劃培養自己的創作團隊,她想着,把平台搭好,先從折子戲做起,鼓勵年輕人大膽嘗試創作,“哪怕目前排出來的戲觀衆還沒認可都沒關系,允許我們失敗,我們才能真正成長。”

2021年湛江藝術季的精彩表演給業内人士帶來極大震撼,同時也讓他們浮起一絲絲擔憂。期間表演的多場戲劇,除了演員是當地的,編劇、導演、燈光、舞美等很多不是本地人。

“我們不排斥空降優秀的團隊,他們擁有我們現階段缺乏的人才資源和人脈資源,能為戲曲注入更多活力。”湛江市藝術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演出抽離主創團隊成員,下次排練時得再次邀請他們回來,這樣溝通成本太大,劇種就難以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湛江市藝術研究室将助力在粵西地區組建戲曲創作孵化基地,為創作者打造建立一個良好的成長機制,培養組建本地主創團隊。

戲曲傳承也當從娃娃抓起,培養未來的演出主力軍。從2015年到2022年,湛江市藝術研究室連續三年承辦“戲曲進校園”活動,培養學生對湛江特色文化的認同感。作為戲曲闆塊的主講老師,唐金鳳在課堂上讓孩子配合表演折子戲,通過親身示範,引領孩子們走向雷劇的海洋。唐金鳳說道,上完課後,很多孩子都來回報,自己對雷劇有了新的認知。

疫情期間,線下演出市場受到限制,借鑒全國其他兄弟劇種推行的培養劇種觀衆的模式,唐金鳳說,接下來,她希望利用劇團的小舞台,尋求合作力量打造雷劇“雲劇場”,借此擴大雷劇宣傳、推動劇團人才成長。

繼續閱讀